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训练
一、聚落的比较
1.(2019七上·农安期末)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一乡村和城市统称为 ( )
A.居所 B.聚落 C.住所 D.住地
2.(2019七上·罗湖期末)下面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 B.
C. D.
3.(2019七上·柳州期末)聚落一般分为乡村与城市两类,在我国这两种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完成小题。
(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
A.气候和植被类型 B.日常饮食和服饰
C.语言和风俗习惯 D.建筑物和交通
(2)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①交通工具 ②生产方式 ③经济收入 ④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9八上·端州期末)读图,完成小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下列哪个情况最不正确( )
A.交通拥挤 B.受教育条件较好
C.住房紧张 D.④的空气质量比②好
5.(2019八上·大埔期末)世界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聚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容易改变的是( )
A.聚落的性质 B.地名 C.聚落的职能 D.聚落的景观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2019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中纬度的某地区,仅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19·淄博模拟)淄博的李老师出国考察时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此判断该民居形态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高脚屋—凉爽、防潮 B.墙厚窗小—防晒又凉快
C.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防震 D.窑洞—冬暖夏凉
8.(2019·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9.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10.(2019·滨城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丙处
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中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1.(2019七上·鸡西期末)下列世界文化遗产搭配不当的是( )
A.法国——塞纳河岸 B.意大利——威尼斯城
C.山西——丽江古城 D.澳门——历史城区
12.(2019·黑河)我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是( )
A.平遥古城 B.安徽皖南古村落
C.傣族竹楼 D.丽江古城
13.(2018七上·龙岩期末)2008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作为中国第36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中能反映“福建土楼”民居建筑风格的是( )
A. B.
C. D.
14.(2019·海南)我国有许多古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位于安徽省的是( )
A.皖南古村落 B.滇西丽江古城
C.粤开平碉楼与村落 D.晋中平遥古城
15.(2018七下·梅江月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的世界遗产是( )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四川黄龙 D.湖北武陵源
16.(2019七上·黔南期末)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重视.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在苏州园林里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B.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像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
C.长城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
D.在丽江古城里面增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四、综合演练
17.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图乙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A.都是山地 B.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
C.都是高原 D.都是盆地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都不能
(4)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9·洪江模拟)下面是一副“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
(1)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特点是 。
(2)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 ,理由是 。
(3)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有一个造纸厂是否合适?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一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从图中可看出B是城市聚落。
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咕哝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是建筑物和交通。故答案为:D。(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因此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故答案为:C。
【点评】(1)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4.【答案】(1)C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
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按规模大小分为村庄和集镇。由村庄到城市,房屋建筑越来越高大密集。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故C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 当演变到图中第④阶段,即城市时, 会遇到的问题是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质量差,但受教育条件较好。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C;(2)D。
【点评】(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5.【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解: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聚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乡村变成城市,其景观、性质、职能也随着变化,往往不变的是地名。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①处是山地,不易形成城市和聚落.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但是夏季气温高,所以当地民居墙厚窗小,目的是防晒又凉快,B对,ACD错。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8.【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9.【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故答案为:B。(2)从题干中的描述来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地区应该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地区,故排除ABC选项,D灌溉便利的平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0.【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A不符合题意;
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该处没有河流,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中右下方所示,即高脚屋,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巴黎塞纳河岸位于法国,故A正确;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故B正确;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故C错误;历史城区或澳门历史古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 )位于澳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遗产,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2.【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聚落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城市和乡村;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等;傣族竹楼尚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
13.【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是亚寒带的冰屋,故A不符合题意;
B是黄土高原的窑洞,故B不符合题意;
C是蒙古包,故C不符合题意
D是福建土楼。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著称。
14.【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皖是安徽省的简称,滇是云南省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福建土楼等。
15.【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安徽黄山集中了国内许多名山的特点,宛如秀美的中国山水画,更以怪石、奇松、温泉、云海“四绝”而驰誉天下。故答案为:B。
【点评】安徽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呈东北-西南向,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
16.【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 在苏州园林里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会对园林造成破坏,A不符合题意;
B.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像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会对石窟的雕像造成破坏,B不符合题意;
C. 长城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可以保护景区的环境,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C符合题意;
D. 在丽江古城里面增建大型商场会对古城造成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17.【答案】(1)城市;乡村
(2)B
(3)B
(4)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读图可知,图甲所示为高楼大厦,应为城市聚落;图乙所示为平房,应为乡村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故B正确。
(3)读图可知,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应为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故B正确。
(4)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在河流交汇处等。故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1)城市;乡村;(2)B;(3)B;(4)D。
【点评】(1)本题考查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判读,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其景观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图中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根据图中信息理解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3)本题考查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地点,属于常考考点,熟练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本题考查促使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熟练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8.【答案】(1)城市;乡村
(2)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3)先有乡村聚落
(4)乡村,不合理,造纸厂污染水源,应放在河流的下游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地图的阅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1)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3)从上题分析来看,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不合理,原因是造纸厂污染水源,应放在河流的下游。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 / 1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训练
一、聚落的比较
1.(2019七上·农安期末)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一乡村和城市统称为 ( )
A.居所 B.聚落 C.住所 D.住地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一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2019七上·罗湖期末)下面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从图中可看出B是城市聚落。
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咕哝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2019七上·柳州期末)聚落一般分为乡村与城市两类,在我国这两种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完成小题。
(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
A.气候和植被类型 B.日常饮食和服饰
C.语言和风俗习惯 D.建筑物和交通
(2)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①交通工具 ②生产方式 ③经济收入 ④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是建筑物和交通。故答案为:D。(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因此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故答案为:C。
【点评】(1)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4.(2019八上·端州期末)读图,完成小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下列哪个情况最不正确( )
A.交通拥挤 B.受教育条件较好
C.住房紧张 D.④的空气质量比②好
【答案】(1)C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
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按规模大小分为村庄和集镇。由村庄到城市,房屋建筑越来越高大密集。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故C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 当演变到图中第④阶段,即城市时, 会遇到的问题是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质量差,但受教育条件较好。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C;(2)D。
【点评】(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5.(2019八上·大埔期末)世界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聚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容易改变的是( )
A.聚落的性质 B.地名 C.聚落的职能 D.聚落的景观
【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解: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聚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乡村变成城市,其景观、性质、职能也随着变化,往往不变的是地名。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2019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中纬度的某地区,仅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①处是山地,不易形成城市和聚落.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2019·淄博模拟)淄博的李老师出国考察时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此判断该民居形态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高脚屋—凉爽、防潮 B.墙厚窗小—防晒又凉快
C.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防震 D.窑洞—冬暖夏凉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但是夏季气温高,所以当地民居墙厚窗小,目的是防晒又凉快,B对,ACD错。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8.(2019·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9.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故答案为:B。(2)从题干中的描述来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地区应该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地区,故排除ABC选项,D灌溉便利的平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0.(2019·滨城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丙处
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中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A不符合题意;
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该处没有河流,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中右下方所示,即高脚屋,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1.(2019七上·鸡西期末)下列世界文化遗产搭配不当的是( )
A.法国——塞纳河岸 B.意大利——威尼斯城
C.山西——丽江古城 D.澳门——历史城区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巴黎塞纳河岸位于法国,故A正确;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故B正确;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故C错误;历史城区或澳门历史古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 )位于澳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遗产,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2.(2019·黑河)我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是( )
A.平遥古城 B.安徽皖南古村落
C.傣族竹楼 D.丽江古城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聚落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城市和乡村;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等;傣族竹楼尚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
13.(2018七上·龙岩期末)2008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作为中国第36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中能反映“福建土楼”民居建筑风格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是亚寒带的冰屋,故A不符合题意;
B是黄土高原的窑洞,故B不符合题意;
C是蒙古包,故C不符合题意
D是福建土楼。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著称。
14.(2019·海南)我国有许多古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位于安徽省的是( )
A.皖南古村落 B.滇西丽江古城
C.粤开平碉楼与村落 D.晋中平遥古城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皖是安徽省的简称,滇是云南省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福建土楼等。
15.(2018七下·梅江月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的世界遗产是( )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四川黄龙 D.湖北武陵源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安徽黄山集中了国内许多名山的特点,宛如秀美的中国山水画,更以怪石、奇松、温泉、云海“四绝”而驰誉天下。故答案为:B。
【点评】安徽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呈东北-西南向,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
16.(2019七上·黔南期末)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重视.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在苏州园林里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B.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像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
C.长城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
D.在丽江古城里面增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 在苏州园林里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会对园林造成破坏,A不符合题意;
B.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像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会对石窟的雕像造成破坏,B不符合题意;
C. 长城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可以保护景区的环境,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C符合题意;
D. 在丽江古城里面增建大型商场会对古城造成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四、综合演练
17.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图乙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A.都是山地 B.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
C.都是高原 D.都是盆地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都不能
(4)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城市;乡村
(2)B
(3)B
(4)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读图可知,图甲所示为高楼大厦,应为城市聚落;图乙所示为平房,应为乡村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故B正确。
(3)读图可知,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应为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故B正确。
(4)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在河流交汇处等。故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1)城市;乡村;(2)B;(3)B;(4)D。
【点评】(1)本题考查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判读,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其景观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图中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根据图中信息理解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3)本题考查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地点,属于常考考点,熟练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本题考查促使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熟练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8.(2019·洪江模拟)下面是一副“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
(1)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特点是 。
(2)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 ,理由是 。
(3)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有一个造纸厂是否合适?为什么?
【答案】(1)城市;乡村
(2)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3)先有乡村聚落
(4)乡村,不合理,造纸厂污染水源,应放在河流的下游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地图的阅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1)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3)从上题分析来看,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不合理,原因是造纸厂污染水源,应放在河流的下游。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