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文档属性

名称 过零丁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26 18:08:12

文档简介

中学

年级
语文
教案
20
13



课 题
《 过零丁洋》
课时
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能力
目标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
方法

讲练结合美读法。
课前
准备
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有课件
效果较好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有学案
实用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三分钟演讲《纪律与学习》 背诵班级誓词 课前一首诗
培养兴趣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落实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让学生明白本科所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随堂口述
板书课题及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出示目标 见课件
学生读标学生集体读标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以小组为单位,分项解决字词,作者,课文内容的疏通 读准节奏
目标明确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见导学案
体会 理解
展示
交流
欣赏
朗读指导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四首古诗。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投影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六、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八、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九、小结: 诗歌是激qing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qing。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五、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六、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一)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学生互相点评。 (二)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三)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八、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背诵全文。 (二)再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 附: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qing慷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结合导学案
教师检查,
学生展示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同位互改
课堂巩固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互相纠错
教师点拨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解决疑难
组长协调解决 兵教兵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表扬后进生
培养成就感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组互查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结合导学案 或者同步
巩固课堂所学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学生谈收获
检查本课所学
②自由展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言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结合板书 或根据学情
三、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自主完成
②批改
同位或者小组之间互改
发现错误
③统计
小组长解决
堂堂清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课文
写作以小组为单位
②预习任务
复习第五单元
了解课文内容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较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重视朗读指导,度的有感情
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熟读成诵
掌握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展示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人), (朝代)大臣,文学家。他二十岁即中进士,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1279年元军追击宋军路过零丁洋时,强迫文天祥写信劝降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宋将张世杰,被他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这首咏志诗作为回答。
读课文,正音
寥落( ) 飘絮( ) 惶恐( ) 干戈( )
再读课文,咬文嚼字
一经:
干戈:
寥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
零丁:
丹心:
汗青:
翻译
怎样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
达标检测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一经”指的是 。
2、“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解疑释难
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颔联中的“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及写骨气的诗句。
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