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16:25: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2019·威海)下面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发行的部分邮票中的画面,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A. 胜利会师 B. 遵义会议
C. 四渡赤水 D. 过雪山草地
【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选项符合题意。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A选项排除。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选项排除。
爬雪山过草地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遵义会议的准确把握,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019·鄂州)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如图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A.湘江战役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会宁会师
【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境内的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据题干图片判断它反映的是遵义会议。
B项遵义会议是题干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19·黔南)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项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贵州省成为人文旅游景点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为切入点,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
4.(2019·青岛)伍修权在某次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A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选项符合题意。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
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选项排除。
中共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遵义会议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2019·张家界)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议指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A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是关键。
6.(2019·湘潭)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成为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挽救了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8.(2019九上·滨州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开始 D.遵义会议
【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二、过雪山草地
9.(2019·深圳)1935年6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们正在进行(  )
A.井冈山会师 B.南昌起义 C.万里长征 D.武昌起义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战略转移,开始进行长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35 ”、“ 红四战士们 ”、“ 征服夹金山 ”可以判断出是长征,C选项符合题意。
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A选项排除。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选项排除。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长征的准确把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0.(2019·泰州)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C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里的“行军”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1.(2019·齐齐哈尔)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关键信息为“跳出敌人包围圈”,结合所学知识,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长征过程中的“巧渡金沙江”的了解。
12.黄石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他们选择的路线应是(  )
A.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B.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D.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从瑞金出发,进行长征,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会师,1936年,会宁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红军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长征的起止时间,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13.如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北伐战争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B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挥师北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内容,红军长征是历史上极大的胜利性的事件,其中的红军精神值得后世学习,是考试的易考点。
14.“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甲午战争期间 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横断山,路难行,……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个片段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长征先后分别经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了解“红军长征”时期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5.(2019·邵阳模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事件发生在(  )
A.甲午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开始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通过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随后在云南省境内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在四川境内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C项红军长征期间发生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
三、材料探究
16.(2019·莘县模拟)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0世纪30年代的长征,红军表现了英雄气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被迫长征】
材料一:红军突围
【征途纪要】
材料二:
【历史感悟】
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读材料一,简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
(2)读材料二回答:图一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如何?图二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一军事斗争?图三场景再现了哪三大主力会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红军的长征历程来看,红军身上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由于“左”倾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目的: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2)图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图二:红军飞夺泸定桥。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据据材料一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2)据材料二图片遵义会议,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图二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红军飞夺泸定桥。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图三场景再现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3)据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结合所学可知,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围绕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方面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红军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长征的起止时间,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17.(2019八上·克东期末)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段一: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片段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走天下,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片段三: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抢。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片段四:水湍息,山峭堆,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成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片段五: 皑皑,野茫茫。高原采,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过程中召开的会议。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在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是?
(3)长征是一个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归纳两点即可)
(4)长征胜利结束标志是什么?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什么精神?
【答案】(1)起点:瑞金、终点:会宁;会议:遵义会议。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过程中召开的会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转战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与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1935年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3)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由材料中的“万众呼唤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勇士万代留英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等信息可以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本题考查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及长征精神。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长征精神。
故答案为:(1)起点:瑞金、终点:会宁;会议:遵义会议。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长征相关内容,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
【答案】(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英雄事迹,例如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还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精神就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等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2019·威海)下面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发行的部分邮票中的画面,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A. 胜利会师 B. 遵义会议
C. 四渡赤水 D. 过雪山草地
2.(2019·鄂州)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如图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A.湘江战役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会宁会师
3.(2019·黔南)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4.(2019·青岛)伍修权在某次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5.(2019·张家界)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议指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九大
6.(2019·湘潭)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成为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8.(2019九上·滨州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开始 D.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9.(2019·深圳)1935年6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们正在进行(  )
A.井冈山会师 B.南昌起义 C.万里长征 D.武昌起义
10.(2019·泰州)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11.(2019·齐齐哈尔)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2.黄石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他们选择的路线应是(  )
A.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B.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D.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13.如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北伐战争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4.“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甲午战争期间 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15.(2019·邵阳模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事件发生在(  )
A.甲午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三、材料探究
16.(2019·莘县模拟)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0世纪30年代的长征,红军表现了英雄气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被迫长征】
材料一:红军突围
【征途纪要】
材料二:
【历史感悟】
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读材料一,简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
(2)读材料二回答:图一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如何?图二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一军事斗争?图三场景再现了哪三大主力会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红军的长征历程来看,红军身上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7.(2019八上·克东期末)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段一: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片段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走天下,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片段三: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抢。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片段四:水湍息,山峭堆,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成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片段五: 皑皑,野茫茫。高原采,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过程中召开的会议。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在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是?
(3)长征是一个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归纳两点即可)
(4)长征胜利结束标志是什么?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什么精神?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选项符合题意。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A选项排除。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选项排除。
爬雪山过草地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遵义会议的准确把握,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境内的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据题干图片判断它反映的是遵义会议。
B项遵义会议是题干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项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贵州省成为人文旅游景点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为切入点,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选项符合题意。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
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选项排除。
中共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遵义会议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答案】A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是关键。
6.【答案】B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
7.【答案】C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挽救了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8.【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9.【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战略转移,开始进行长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35 ”、“ 红四战士们 ”、“ 征服夹金山 ”可以判断出是长征,C选项符合题意。
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A选项排除。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选项排除。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长征的准确把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0.【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C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里的“行军”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1.【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关键信息为“跳出敌人包围圈”,结合所学知识,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长征过程中的“巧渡金沙江”的了解。
12.【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从瑞金出发,进行长征,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会师,1936年,会宁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红军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长征的起止时间,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13.【答案】B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挥师北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内容,红军长征是历史上极大的胜利性的事件,其中的红军精神值得后世学习,是考试的易考点。
14.【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横断山,路难行,……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个片段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长征先后分别经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了解“红军长征”时期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5.【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开始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通过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随后在云南省境内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在四川境内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C项红军长征期间发生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
16.【答案】(1)由于“左”倾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目的: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2)图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图二:红军飞夺泸定桥。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据据材料一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2)据材料二图片遵义会议,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图二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红军飞夺泸定桥。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图三场景再现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3)据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结合所学可知,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围绕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方面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红军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长征的起止时间,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17.【答案】(1)起点:瑞金、终点:会宁;会议:遵义会议。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过程中召开的会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转战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与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1935年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3)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由材料中的“万众呼唤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勇士万代留英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等信息可以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本题考查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及长征精神。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长征精神。
故答案为:(1)起点:瑞金、终点:会宁;会议:遵义会议。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长征相关内容,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8.【答案】(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英雄事迹,例如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还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精神就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等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