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0-15 09:09: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基础巩固
1.(2019·邹平模拟)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C.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漏气
2.(2019九上·朝阳期末)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C.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3.(2019九上·偏关期末)下列气体遇明火可能会爆炸的是(  )
A.一氧化碳和氢气 B.甲烷和氮气
C.二氧化碳和氮气 D.甲烷和空气
4.(2019九上·宁城期末)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5.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
6.(2019九上·辽阳期末)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A图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B图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图的实验现象是   ;   。
(4)D图的实验现象是   ;   。
二、强化提升
7.(2019九下·山西模拟)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所以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8.(2019九上·宝坻期末)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2019九上·丰润期末)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2019九上·南海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   。
(2)实验二中    先燃烧,原因是   。
(3)实验三可以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烧碱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
11.(2019九上·大兴期末)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化学小组同学做了如图A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1)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   。
(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   。
(4)将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取出,倒扣在水槽中;同时将一支盛有空气的试管,同样倒扣在水槽中(如图B所示)。均拔下橡胶塞,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其原因是   。
三、真题演练
12.(2019·江西)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13.(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4.(2019·益阳)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_(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5.(2019·河北)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16.(2019·永州)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⑧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⑨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灭火,不符合题意;
B.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否则会使空气流通火势更旺,不符合题意;
C. 发生火灾逃生时为防止烟尘等进入呼吸道,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不符合题意;
D. 燃气漏气时不能用明火检验,以防止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灭火原理要符合隔离可燃物、与氧气隔离、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B、根据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分析;
C、根据火灾现场会有大量烟尘分析;
D、根据燃气遇明火易爆炸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油锅起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是因为隔绝了氧气,A不符合题意;
B. 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油会漂在水面上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B符合题意;
C. 酒精灯着火,可以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不符合题意;
D. 森林起火可以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火焰因移走可燃物而熄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氢气均具有可燃性,但没有支持燃烧的气体,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A错;
B、甲烷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可燃、不助燃,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的氧气是助燃性气体,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或空气接触,遇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据此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说法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说法不符合题意,符合燃烧的条件,会燃烧,故C符合题意;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中的白磷由于温度已经达到,通入氧气后,白磷可以在水下燃烧;
5.【答案】B
【知识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解: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据灭火器适用范围可知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选B.
【分析】根据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解答本题.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6.【答案】(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H2O=H2CO3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蜡烛熄灭;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而且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仅比空气大,而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助燃,故填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故填CO2+H2O=H2CO3;(3)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氧气(或空气)也不燃烧,故填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酸和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蜡烛熄灭,故填蜡烛熄灭;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所以D图的实验现象是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水分析
(3)根据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4)根据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不符合题意;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所以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符合题意;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核离子进行解答;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根据燃烧的定义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该实验中可燃物已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燃烧只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A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会有产物碳酸需用酸碱指示剂检验,C符合题意;
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C、通过此实验不能看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D、根据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①甲烷的燃烧,冷而干燥的烧杯壁出现的水滴可以反映出甲烷气体中含H元素,但本实验因观察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因此要想得出含有C元素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①不符合题意;
②蜡烛的熄灭说明了气体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从下到上慢慢充满烧杯,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符合题意;
③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所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③符合题意;
④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白磷着火点较低,同时也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相比,可得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④符合题意;
⑤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塞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是与水发生了反应,但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结论,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具有酸性的不符合题意认识,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① 根据有水生成说明物质中含有氢元素分析
②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③ 根据水通电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
④ 根据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现象分析
⑤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10.【答案】(1)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2)火柴头;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吸收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热水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以及水中的白磷提供了热量,并将水中的白磷与氧气进行了隔离,故填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2)可以看到火柴头先燃烧,故填火柴头;火柴头与火柴梗均与氧气接触,且均有可燃性,不能同时燃烧的原因只能是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故填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氢氧化钠能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磷酸钠和水,吸收了五氧化二磷,故填吸收五氧化二磷。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1.【答案】(1)4P+5O2 2P2O5
(2)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试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
(4)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2)实验1中的红磷不燃烧,3中的白磷的能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试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4)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
【分析】(1)根据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解答
(2)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3)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4)根据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分析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森林发生灭火时,砍出隔离带是常用灭火方法,其操作方法是距火势蔓延方向一段距离提前将一部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和隔绝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大的氧气的浓度;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柴禾与空气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及燃烧的影响因素分析,氧气的浓度与接触面积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
14.【答案】(1)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A;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铺盖,利用了即可以隔绝空气,又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水蒸发吸热,所以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但是湿毛巾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故填:AC。
【分析】(1)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A,根据水蒸发吸热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分析
C、根据温度升高,气体的密度减小上升分析
15.【答案】(1)面粉与空气
(2)机械能
(3)氧气不足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
【分析】(1)吹散面粉也就是增大了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升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和就是机械能;
(3)面粉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不足,而熄灭。
16.【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⑧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实验,在实验前必须进行装置气密性检查,而实验步骤②的目的就是检查装置气密性;(2)装置乙中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3) 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二氧化碳会充满具支试管,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故填写: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将装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也不会燃烧,因为温度没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将装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会燃烧,故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⑧。
【分析】(1)根据涉及到气体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4)根据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基础巩固
1.(2019·邹平模拟)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C.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漏气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灭火,不符合题意;
B.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否则会使空气流通火势更旺,不符合题意;
C. 发生火灾逃生时为防止烟尘等进入呼吸道,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不符合题意;
D. 燃气漏气时不能用明火检验,以防止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灭火原理要符合隔离可燃物、与氧气隔离、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B、根据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分析;
C、根据火灾现场会有大量烟尘分析;
D、根据燃气遇明火易爆炸分析。
2.(2019九上·朝阳期末)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C.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油锅起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是因为隔绝了氧气,A不符合题意;
B. 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油会漂在水面上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B符合题意;
C. 酒精灯着火,可以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不符合题意;
D. 森林起火可以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火焰因移走可燃物而熄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分析
3.(2019九上·偏关期末)下列气体遇明火可能会爆炸的是(  )
A.一氧化碳和氢气 B.甲烷和氮气
C.二氧化碳和氮气 D.甲烷和空气
【答案】D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氢气均具有可燃性,但没有支持燃烧的气体,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A错;
B、甲烷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可燃、不助燃,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的氧气是助燃性气体,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或空气接触,遇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据此分析。
4.(2019九上·宁城期末)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说法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说法不符合题意,符合燃烧的条件,会燃烧,故C符合题意;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中的白磷由于温度已经达到,通入氧气后,白磷可以在水下燃烧;
5.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
【答案】B
【知识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解: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据灭火器适用范围可知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选B.
【分析】根据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解答本题.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6.(2019九上·辽阳期末)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A图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B图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图的实验现象是   ;   。
(4)D图的实验现象是   ;   。
【答案】(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H2O=H2CO3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蜡烛熄灭;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而且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仅比空气大,而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助燃,故填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故填CO2+H2O=H2CO3;(3)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氧气(或空气)也不燃烧,故填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酸和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蜡烛熄灭,故填蜡烛熄灭;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所以D图的实验现象是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水分析
(3)根据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4)根据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二、强化提升
7.(2019九下·山西模拟)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所以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不符合题意;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所以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符合题意;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核离子进行解答;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根据燃烧的定义分析。
8.(2019九上·宝坻期末)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该实验中可燃物已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燃烧只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A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会有产物碳酸需用酸碱指示剂检验,C符合题意;
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C、通过此实验不能看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D、根据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分析
9.(2019九上·丰润期末)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①甲烷的燃烧,冷而干燥的烧杯壁出现的水滴可以反映出甲烷气体中含H元素,但本实验因观察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因此要想得出含有C元素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①不符合题意;
②蜡烛的熄灭说明了气体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从下到上慢慢充满烧杯,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符合题意;
③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所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③符合题意;
④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白磷着火点较低,同时也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相比,可得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④符合题意;
⑤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塞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是与水发生了反应,但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结论,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具有酸性的不符合题意认识,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① 根据有水生成说明物质中含有氢元素分析
②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③ 根据水通电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
④ 根据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现象分析
⑤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10.(2019九上·南海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   。
(2)实验二中    先燃烧,原因是   。
(3)实验三可以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烧碱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
【答案】(1)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2)火柴头;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吸收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热水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以及水中的白磷提供了热量,并将水中的白磷与氧气进行了隔离,故填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2)可以看到火柴头先燃烧,故填火柴头;火柴头与火柴梗均与氧气接触,且均有可燃性,不能同时燃烧的原因只能是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故填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氢氧化钠能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磷酸钠和水,吸收了五氧化二磷,故填吸收五氧化二磷。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1.(2019九上·大兴期末)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化学小组同学做了如图A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1)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   。
(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   。
(4)将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取出,倒扣在水槽中;同时将一支盛有空气的试管,同样倒扣在水槽中(如图B所示)。均拔下橡胶塞,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其原因是   。
【答案】(1)4P+5O2 2P2O5
(2)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试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
(4)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2)实验1中的红磷不燃烧,3中的白磷的能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试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4)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
【分析】(1)根据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解答
(2)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3)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4)根据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分析解答
三、真题演练
12.(2019·江西)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答案】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森林发生灭火时,砍出隔离带是常用灭火方法,其操作方法是距火势蔓延方向一段距离提前将一部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和隔绝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分析
13.(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大的氧气的浓度;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柴禾与空气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及燃烧的影响因素分析,氧气的浓度与接触面积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
14.(2019·益阳)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_(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答案】(1)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A;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铺盖,利用了即可以隔绝空气,又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水蒸发吸热,所以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但是湿毛巾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故填:AC。
【分析】(1)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A,根据水蒸发吸热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分析
C、根据温度升高,气体的密度减小上升分析
15.(2019·河北)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答案】(1)面粉与空气
(2)机械能
(3)氧气不足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
【分析】(1)吹散面粉也就是增大了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升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和就是机械能;
(3)面粉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不足,而熄灭。
16.(2019·永州)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⑧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⑨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⑧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实验,在实验前必须进行装置气密性检查,而实验步骤②的目的就是检查装置气密性;(2)装置乙中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3) 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二氧化碳会充满具支试管,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故填写: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将装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也不会燃烧,因为温度没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将装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会燃烧,故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⑧。
【分析】(1)根据涉及到气体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4)根据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