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3.用沉的材料造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页背景呈现了
用钢铁轮船的图片。通过观察,
学生能快速聚焦到本节的探究
主题上去。
一、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
本部分以沉的材料造船为话题,提出1个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直接激起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兴趣。
第二部分:“探索”。
主要由两个实验组成,体验“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
技术与工程的典型的学习过程。
实验1:“用橡皮泥和铝箔做船”,认识到沉的材料可以造船,
摸索让沉的材料浮起来的方法。
实验2:测试用橡皮泥和铝箔制作的船能否装载一定量的金属
垫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经历反复修改、制作的过程,从而
让自己所制作的船具有一定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一、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 “研讨”。
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提炼出用沉的材料造船
和实现船稳定漂浮的方法,体会到体积、形状对船
只载重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资料”。
通过图片展示,感受渡船和双体帆船的稳定性
与它们底部宽阔的构造有关,帮助学生理解船只的
稳定性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但在生活中,学生见到较多的是钢铁造的轮船,因此对于沉的材料能造船理解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用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让船浮在水面上。但是,学生一般不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再次体验“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的典型学习过程,并尝试结合学习体验来回顾总结,能够从技术层面初步感知增大船的浮力原理。此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
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
3.通过操作、阅读资料等形式来改进船的稳定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相同重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型后,它们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更容易浮在水面上。
难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结构来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1、出示船的图片,请学生说说除了用木头、竹子这些浮的材料造船,还能用哪些材料来造船?
(一)聚焦
除了用浮的材料造船,我们还可以用沉的材料造船。( 引出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
钢铁
1.试一试:橡皮泥、铝箔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橡皮泥、铝箔浮起来
(二)探索
实验1:小组设计、制作橡皮泥船和铝箔船
3、探究
任务:用规定的材料制作一艘能装载20个垫圈的小船
步骤:
1.讨论小船的形状
2.画出设计图(侧视图)
3.按设计图制作并测试
实验2:测一测小船的承载能力
温馨提示:
测试时,把造好的船轻轻放入水
中,逐个放垫圈,直至小船下沉。
记录实际的装载量,实验多次。
任务探究:
我们的橡皮泥船、铝箔船要造多大才能装载20个垫圈并浮在水面上?
(三)研讨
(1)你们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能浮在水面
上
小结:橡皮泥和铝箔上浮的原因
橡皮泥和铝箔是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它们的体积变大了,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也增大了,也就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四)资料:如何保持船的稳定性
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
渡船的底部特别宽阔,增加了稳定性。
双体帆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从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五)开心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
1、测量橡皮泥小船的载重量,放置重物时的注意事项是( )。
A.逐个增加 B.保持平衡 C.以上两条都是
2、橡皮泥直接放人水中会下沉,捏成小船的形状后能浮在水面上。从沉到浮,橡皮泥受到的浮力( )。
A.没有变化 B.增大了 C.减小了
3、课外查找资料,认识更多不同形状的钢铁轮船,并思考它们是怎样增强本身的稳定性的
(七)板书设计:
用沉的材料造船
沉的材料→做成船型→体积增大→浮力增大
船的形状→稳定性
(八)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前概念,在第一课时的时候, 学生已经有了轮船、蒸汽船的概念,知道这些船是由钢铁做成,因此本堂课学生都能知道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
在实验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铝箔纸和橡皮泥,在正常状态下,两者都会沉在水底,我提问学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们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通过探讨,提出许多预设方案,比如做成船形、碗状或者长方体的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