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7:02:17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南北发展平衡,不符合题意;
C.经济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A.农业发展的水平,不符合题意;
B.疆域范围的辽阔,不符合题意;
C.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气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D.社会矛盾的尖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紧贴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19·湘潭)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强干弱枝 B.独尊儒术 C.用人唯才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宋代“唯有读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读书人地位越来越高,这和当时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它让读书人的地位空前提高,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19·湘潭)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西藏历史,属于史实描述的是(  )
A.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汉藏文化交流
B.元朝的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管辖西藏的行政机构
C.清朝通过册封达赖、班禅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D.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 按照这一标准来看,选项A、C、D属于历史观点,选项B属于历史史实,即史实描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按照题干中的分类标准判断。解答时,就按照题干中给出的标准,拿备选项去对照,就可以顺利找到正确答案。
5.(2019·张家界)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下设三省六部,转变为废除三省,直接在皇帝下设六部,再转变为设立军机处,由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这样权力一步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专制皇权,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理解。解答时,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注意题干中“趋势”。
6.(2021七下·光明期末)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不符合题意;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不符合题意;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请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 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正好展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判断出这是鸦片战争,再来分析备选项,找出鸦片战争形势图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备选项这些形势图。
8.(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了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
D.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9.(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该主张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大力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是陈独秀,故选项 A符合题意;
B.蔡元培,不符合题意;
C.鲁迅,不符合题意;
D.胡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能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0.(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不符合题意;
C.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A.背景,不符合题意;
B.过程,不符合题意;
C.性质,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信息“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段话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意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0·怀化)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从365万下降到204万,主力基本被消灭。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是(  )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威海卫战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因此①②③正确。B正确;
威海卫战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④错误。因此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三大战役的经过和影响,归纳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
13.(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一教育“智慧”?
(2)材料二中提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
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即可)
(2)张仲景;“治未病”理论
(3)发明:造纸术;
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教育智慧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此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论;
(3)依据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可知,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结合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感想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故答案为:(1) 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
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即可)
(2) 张仲景;“治未病”理论
(3) 发明:造纸术;
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理解;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理解;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4.(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 ⑥取消中书省,设“三司” 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答案】(1)①;②;⑤;④⑥⑦
(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汉武帝的大一统;重文轻武的政策;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②汉朝设立刺史制度;③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明朝推行八股取士;⑤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⑥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明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因此序号填入表格,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注重改革;由“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根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
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故答案为:(1)①;②;⑤;④⑥⑦
(2) 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 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 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 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把它填入相应的位置回答;
(2)(4)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5)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5.(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大革命,党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2)阅读材料二,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
(3)阅读材料三,列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任答四点)
【答案】(1)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2)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四个)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邓小平理论;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西藏和平解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经过大革命,党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八七会议上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国家采取的重大措施是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1) 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2) 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四个)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
⑴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⑵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
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⑷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点】戊戌变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可知失败的政治运动主要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大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说明其失败的理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据材料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的是工人阶级,它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其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据所学知识,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党纲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故答案为:(1) 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
(3) 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 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难度较大,要特别注意。
1 / 1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2.(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
3.(2019·湘潭)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强干弱枝 B.独尊儒术 C.用人唯才 D.重文轻武
4.(2019·湘潭)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西藏历史,属于史实描述的是(  )
A.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汉藏文化交流
B.元朝的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管辖西藏的行政机构
C.清朝通过册封达赖、班禅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D.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2019·张家界)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6.(2021七下·光明期末)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7.(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 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
B.
C.
D.
8.(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了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9.(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该主张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10.(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11.(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12.(2020·怀化)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从365万下降到204万,主力基本被消灭。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是(  )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威海卫战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
13.(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一教育“智慧”?
(2)材料二中提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14.(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 ⑥取消中书省,设“三司” 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15.(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大革命,党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2)阅读材料二,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
(3)阅读材料三,列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任答四点)
16.(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
⑴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⑵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
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⑷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南北发展平衡,不符合题意;
C.经济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A.农业发展的水平,不符合题意;
B.疆域范围的辽阔,不符合题意;
C.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气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D.社会矛盾的尖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紧贴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宋代“唯有读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读书人地位越来越高,这和当时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它让读书人的地位空前提高,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 按照这一标准来看,选项A、C、D属于历史观点,选项B属于历史史实,即史实描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按照题干中的分类标准判断。解答时,就按照题干中给出的标准,拿备选项去对照,就可以顺利找到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下设三省六部,转变为废除三省,直接在皇帝下设六部,再转变为设立军机处,由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这样权力一步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专制皇权,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理解。解答时,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注意题干中“趋势”。
6.【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不符合题意;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不符合题意;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请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正好展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判断出这是鸦片战争,再来分析备选项,找出鸦片战争形势图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备选项这些形势图。
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
D.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9.【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大力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是陈独秀,故选项 A符合题意;
B.蔡元培,不符合题意;
C.鲁迅,不符合题意;
D.胡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能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0.【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不符合题意;
C.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A.背景,不符合题意;
B.过程,不符合题意;
C.性质,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信息“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段话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意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因此①②③正确。B正确;
威海卫战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④错误。因此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三大战役的经过和影响,归纳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3.【答案】(1)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
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即可)
(2)张仲景;“治未病”理论
(3)发明:造纸术;
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教育智慧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此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论;
(3)依据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可知,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结合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感想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故答案为:(1) 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
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即可)
(2) 张仲景;“治未病”理论
(3) 发明:造纸术;
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理解;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理解;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①;②;⑤;④⑥⑦
(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汉武帝的大一统;重文轻武的政策;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②汉朝设立刺史制度;③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明朝推行八股取士;⑤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⑥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明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因此序号填入表格,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注重改革;由“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根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
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故答案为:(1)①;②;⑤;④⑥⑦
(2) 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 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 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 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把它填入相应的位置回答;
(2)(4)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5)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2)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四个)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邓小平理论;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西藏和平解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经过大革命,党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八七会议上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国家采取的重大措施是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1) 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2) 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四个)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点】戊戌变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可知失败的政治运动主要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大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说明其失败的理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据材料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的是工人阶级,它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其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据所学知识,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党纲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故答案为:(1) 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
(3) 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 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难度较大,要特别注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