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大气压强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五、实验改进 六、教学评价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本节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学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压强的有关知识,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将信将疑,同时气体压强更加抽象,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需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来支援。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动画、视频、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2、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动画引出,使学生体味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探索科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物理课程理念为指导,试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上以学生的活动和实验探究为主线,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拉近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获得新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很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三)延伸拓展
(一)创设情境
动画:马德保半球实验
教学过程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那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呢?
教学过程
1.教师实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一)创设情境
覆杯实验以及
吸管上爬实验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2、教师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覆杯实验中纸片没有掉落,而是托起了整杯水,根据二力平衡可以知道纸片受到向下的水的重力,那么一定也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大气产生的力!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3、学生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4、学生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的数值!
5、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强
(1)设计实验:大气压能让吸盘吸在一起,那么测出能让吸盘恰好分开的力就能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出大气压的数值
(2)实验准备:两只大小一样的吸盘,若干钩码,细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5、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强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钩码重力为12N
吸盘的半径为0,006m
根据p=F/s
≈10615Pa
由于没有大量程的测力计,只能用钩码代替,因此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压力F的值偏大。吸盘中的空气不能完全排尽,也会导致结果误差
6、测量大气压强值
托里拆利实验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托里拆利实验室世界上最早测量出大气压数值的实验!将大气压转化成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现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常用的仪器是气压计。
(三)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7、大气压的应用
(三)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7、大气压的应用
利用大气压制作的简易装置,可以用来自动浇水
实验改进
1,利用吸盘估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托里拆利实验无法演示,学生只能观看视频,因此有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大气压是如何转化成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利用吸盘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数值,实验器材简单易有,操作简单,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又能在实践中理解大气压的数值,还能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实验改进
2.利用虹吸现象自制自动浇水的装置:让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应用在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动手的能力。
优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两个探究活动,汇报展示,交流评估,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先让学生自主小结,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后布置探究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
缺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有待提升,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多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在一些无法演示的实验中多利用网络,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