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跳绳教案
目标 1.理解“8”和“9”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理解“8”和“9”的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突破 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难点 理解“8”和“9”的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 突破 创设情境,在操作、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得到感悟。
教法 创设生动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8”和“9”的加减法。
学法 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中理解“8”和“9”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课前 准备 教师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学生 小棒、圆片、彩笔、数字头饰等。
过程 引入 师:大家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生回答。(板书课题) 让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38页的情境图。
探新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相应的信息,说一说,列出算式。 (教师随机板书:6+2=8) 2.说一说,填一填。 指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说一说并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比如:3+5=8······ 3.分一分,填一填。 出示小猴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用小棒、圆片等学具代替桃子,学习“8”的组成。 4.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3+5=口,怎样想的,表示什么。 5.小结学习方法,评价学习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交流,表扬课堂认 真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 6.涂一涂,填一填。(“试一试”)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由“大象伯伯”引出方格图,请学生帮他“涂一涂”,要求只用两种颜色。 教师强调只能用两种颜色涂方格。 组织同桌小组活动:一人涂,一人写算式,并说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讨论“1”和“9”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 7.分一分,填一填。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学习“9”的组成。 8.画一画;填一填。自己画一画,补充算式。
巩固 1.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集体讨论后再填。 2.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题,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指导小组交流。 3.小游戏。组织游戏“凑成9”,选8个学生戴上1~8的数字头饰,大家一起帮他们找到能凑成9的朋友,指名说一说“你为什么找他?” 游戏中巩固9的加减法,学生有的用加法找,有的用减法找,在老师的提示下把找的方法说出来,体验了多种方法计算。 4.八戒吃瓜。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是谁?他在干什么?他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么帮他呢? 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提出了多种方式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一一解决,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了成功感。 5.独立完成教材“练一练”第5题,根据题意画一画,填一填。 6.独立完成教材“练一练”第6题。 教学时教师要制作一定数量的口算卡片,分组整理,进行小组游戏。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了“跳绳”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并捕捉图中的数量信息,进行集体交流,探索“8”的加减法。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充分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说出算式。学习了“8”的加减法之后,课堂进入了“9”的加减法探索阶段。最初,我设想学生能通过探索“8”的加减法获取学习方法,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减法的时候,过程会很顺利。结果发现:1.学生没有这个理解能力,不知道怎么涂;2.涂的时候学生受书上已涂了一个的影响,自己涂的时候把这一个排除了,很容易得出仍然是“8”的加减法算式;3.学生口头交流能力有限,讨论活动显得不激烈。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我赶快拿着教材给大家做了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我的涂色过程,进行集体讨论再提出问题,得出了一组“9”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并要求学生涂得和我不一样,写出不同的算式。这样学生才顺利地完成了合作学习活动。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是引导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进行多次的引导,在多次地进行交流活动之后,学生才能养成一定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交流能力。
板书 7 跳绳 8、9的加减法 6+2=8 2+6=8 1+8=9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