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4 16:40:1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2019·凉山)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D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中国土地法大纲》,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如图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答案】D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注重照顾农民的利益,体现的是重视发挥农民的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红军长征时期尚未建立抗日根据地,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中共的土地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3.(2019·丹阳模拟)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如图),其实施范围是(  )
A.全国范围 B.国统区 C.解放区 D.陕甘宁边区
【答案】C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相关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1947年,中共的一项决议指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中共的一项决议指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1947年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依据材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5.(2019八上·奈曼旗期末)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解放区土改法》
D.《中国土地革命法》
【答案】B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 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详细地研究了中国土地制度的状况,总结了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发布以后土地改革的经验,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6.(2018九下·梅江月考)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持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战斗力低下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盖在担架上”的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A项符合题意;
解放军作战勇敢和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D项不符合题意;
国民党战斗力低下这一说法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学生容易理解和分析。识记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7.(2017八上·含山月考)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是(  )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三大战役 D.解放全中国
【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农民参军参战是土地改革过程中实施的,在题干中并没有反应出来,故B不符合题意;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解放全中国是1949年,并没有从题干中反应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图片《中国土地法大纲》和翻身农民丈量土地可知,1947年10月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决定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分配,所以翻身农民丈量土地,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将土地进行改革整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中考过程中土地改革一向是考核的重点,标志了新中国的成立。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8.(2019·泰州)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B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所示的战役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B项辽沈战役是题干地图中所示的战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为依托,考查辽沈战役。
9.(2019·烟台)在大规模的支前运动中,烟台各县涌现出了许多支前英雄模范和先进单位。淮海战役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淮海战役的胜利(  )
A.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
B.使东北全境解放
C.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答案】C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A选项排除。
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B选项排除。
渡江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0.(2019·广安)下列各图,反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底年——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指的是九一八事变,排除;
C选项指的是北伐战争,排除;
D选项指的是红军长征,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大战役,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 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12.(2019·东营)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答案】A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其中实物史料价值最高,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属于文字史料,价值没有实物史料高,BC选项排除。
电影作品有一定的夸大嫌疑,史料价值最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平津战役,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需要对史料价值的准确区分。
13.(2019·深圳模拟)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说:“(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东西。”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C.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D.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直接说明陈毅及淮海前线和“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这种现象说明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作用。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淮海前线和民工、送粮食等。
14.实时新闻报道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如图报纸见证了(  )
A.辽沈战役胜利 B.平津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渡江战役胜利
【答案】B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故“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与平津战役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图片中的“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北平和平解放与平津战役有关。
15.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 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 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北平和谈 D.北平和平解放
【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抓住题干中的“东交民巷”和“1949年2月”“永定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关键词,很易得出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2019·凉山)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如图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3.(2019·丹阳模拟)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如图),其实施范围是(  )
A.全国范围 B.国统区 C.解放区 D.陕甘宁边区
4.1947年,中共的一项决议指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5.(2019八上·奈曼旗期末)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解放区土改法》
D.《中国土地革命法》
6.(2018九下·梅江月考)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持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战斗力低下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7.(2017八上·含山月考)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是(  )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三大战役 D.解放全中国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8.(2019·泰州)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2019·烟台)在大规模的支前运动中,烟台各县涌现出了许多支前英雄模范和先进单位。淮海战役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淮海战役的胜利(  )
A.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
B.使东北全境解放
C.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10.(2019·广安)下列各图,反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的是(  )
A.
B.
C.
D.
11.“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12.(2019·东营)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13.(2019·深圳模拟)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说:“(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东西。”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C.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D.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14.实时新闻报道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如图报纸见证了(  )
A.辽沈战役胜利 B.平津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渡江战役胜利
15.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 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 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北平和谈 D.北平和平解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中国土地法大纲》,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答案】D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注重照顾农民的利益,体现的是重视发挥农民的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红军长征时期尚未建立抗日根据地,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中共的土地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C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相关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中共的一项决议指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1947年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依据材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5.【答案】B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 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详细地研究了中国土地制度的状况,总结了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发布以后土地改革的经验,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6.【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盖在担架上”的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A项符合题意;
解放军作战勇敢和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D项不符合题意;
国民党战斗力低下这一说法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学生容易理解和分析。识记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A
【考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农民参军参战是土地改革过程中实施的,在题干中并没有反应出来,故B不符合题意;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解放全中国是1949年,并没有从题干中反应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图片《中国土地法大纲》和翻身农民丈量土地可知,1947年10月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决定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分配,所以翻身农民丈量土地,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将土地进行改革整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中考过程中土地改革一向是考核的重点,标志了新中国的成立。
8.【答案】B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所示的战役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B项辽沈战役是题干地图中所示的战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为依托,考查辽沈战役。
9.【答案】C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A选项排除。
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B选项排除。
渡江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0.【答案】A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底年——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指的是九一八事变,排除;
C选项指的是北伐战争,排除;
D选项指的是红军长征,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大战役,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 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12.【答案】A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其中实物史料价值最高,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属于文字史料,价值没有实物史料高,BC选项排除。
电影作品有一定的夸大嫌疑,史料价值最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平津战役,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需要对史料价值的准确区分。
13.【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直接说明陈毅及淮海前线和“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这种现象说明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作用。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淮海前线和民工、送粮食等。
14.【答案】B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故“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与平津战役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图片中的“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北平和平解放与平津战役有关。
15.【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抓住题干中的“东交民巷”和“1949年2月”“永定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关键词,很易得出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