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1 09: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时空定位: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4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世纪铁幕的另一边,亚洲是那时的世界中心,亚洲就是那时的整个世界。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北亚
东亚
南亚
西亚
中亚
东南亚
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的贡献
1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多沙少水环境恶劣
生存之争
信仰之争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
三洲五海之地
多神信仰
部落混战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1、兴起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接受天使的启示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传承
伊斯兰教的最基本信条
01
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哈里发
行省总督
政务
税务
宗教
最高统治者
中央
地方
哈里发,被视为先知的继承人,同时伊斯兰教经典具有法律效力,这是鲜明的阿拉伯特色。
但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制度大体继承了拜占庭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独裁权力,掌握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权力。
(政、军、宗)
一、阿拉伯帝国
政教合一
(1)政治领域: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一、阿拉伯帝国
1.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2)经济: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
【初识概况】
【跨科理解】
【温故知新】
【史料实证】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1 兴起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继续发展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6·上海高考·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D
第二部分 多种宗教的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
南亚印度
笈多帝国建立及概况
德里苏丹建立及概况
3
2.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第三部分 中央集权的东亚:日本和朝鲜
日本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4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646年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日本疆域简图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04
日本
中古时期的日本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斯塔阿诺斯《全球通史》
Q1.日本学习了唐朝哪些制度?
Q2.大化改新的目的?
国郡里制
天皇制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州县制
、皇帝制
、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建立天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2、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幕府时代的到来
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在律令制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仍然是沉重的。口分田一般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口粮,而租庸调就占去口分田的1/5,此外还有杂徭和兵役负担。杂
徭是地方政府征用的劳役,壮年男子服役60天。农民缴纳的田租(稻谷)
要送到郡或京城去,途中的费用由自己负担。兵役也是农民一项沉重
的负担,壮年农民要服3年兵役,每三四年,征丁一次,
自备武器和粮食。政府和贵族还向农民放贷,称为“出
举”,公出举的利息高达50%,私出举利息高达100%。
04
日本
中古时期的日本
封建庄园经济的形成: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大庄园主
中小庄园主
农民
“寄进”
“不输不入”特权
投靠
“豢养武士”
“豢养武士”
武士集团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②庄园经济的形成;③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形成:
时 间:12世纪末
人 物:
地 点:
特 点:天皇 无实权
将军 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 从主关系
(3)结束:17世纪-19世纪,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闭关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源赖朝
镰仓
元人所撰《异域志》中称高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因此高丽的服饰也随着中国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宋朝建立后,高丽引进宋朝公服与直脚幞头,君主之服也与宋朝类似,故宋使称其衣冠“一遵我宋之制度”,唯国王冕服长期沿袭辽朝所赐制度。 便服方面,上层男子“巾帻如唐装”,下层则“作竹冠以冠之,或方或圆……短褐被体,下无袴襦”。
古代朝鲜
05
朝鲜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1392年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7世纪末
10世纪初
14世纪末
16世纪末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李舜臣
(二)中古时期的朝鲜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
文明传承·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多元并存
结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