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与运动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与运动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5 14:10:16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与运动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七下·大庆期中)“五一”劳动节这天,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B.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C.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五一”劳动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并且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故答案为:A。
【点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这就造成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机会。
2.(2019七下·乌拉特前旗期中)小明寒假去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寒假即冬季,此时澳大利亚处于夏季。
故答案为:B
【点评】北半球的季节是以二分二至月为起始月,3月21为春分日,3、4、5月作为春季;6月22日为夏至日,6、7、8月份为夏季;9月23为秋分日,9、10、11份为秋季;12月22为冬至日,12、1、2月份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春秋相反,冬夏相反。
3.(2019七下·马山月考)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在36°N~71°N,绝大部分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南温带
【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在36°N~71°N,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23.5°N—23.5°S之间为热带,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23.5°S—66..5°S之间为南温带,66.5°N—90°N之间为北寒带,66.5°S—90°S之间为南寒带。
4.(2019七上·罗湖期末)读“深圳市纬度位置”图,由图可知深圳位于(  )
A.中纬度 B.低纬度 C.北温带 D.热带
【答案】B,D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0度-30度为低纬度,30度-60度为中纬度,60度-90度为高纬度,从图中可知深圳位于低纬度,故B符合题意。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从图中可看出深圳位于热带,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点评】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把地区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在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四季分明的是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
5.(2019八下·仁寿期中)小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然后按图中箭头方向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  )
A.昼夜更替 B.五带形成 C.季节变化 D.气候形成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我国正处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可以看出地球上不断地昼夜更替,不能反映出地球五带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故选A.(2)由图可知,此时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北极圈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此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我国正处于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冬季,故选D.
【点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气温的变化;地球公转产生明显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五带和二分二至日。
6.(2019八下·自贡期中)每年的6月13日,自贡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出现极昼
【答案】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地球在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的3月21日至9月23日,此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每年的9月23日至来年的3月21日,此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因此每年的6月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自贡市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7.(2019八下·萝北期末)2019年1月3日嫦娥 4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有关2019年1月3日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天鹤岗昼长夜短
B.这一天地球运动到②和③之间
C.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D.这一天地球运动到④和①之间
【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2019年1月3日这一天,地球位于④和①之间,此时太阳折射点向北移动,鹤岗昼短夜长,故本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8.(2019八下·东台期中)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北半球得到太阳光热最少时,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上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全球昼夜平分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
A.甲处和乙处 B.甲处和丙处 C.乙处和丁处 D.乙处和丙处
【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北半球得到太阳光热最少时,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当地球位于图中甲处时,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是当地球位于乙处和丁处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和秋分日时,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的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9.(2019八下·萝北期末)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北寒带的的是 (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有关图中的A至D 四点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经纬度是(70°N,40°W)
B.B点位于C的东南方向
C.C所在的经线与130°W经线能组成一个经线圈
D.D地处在东半球、南半球
【答案】(1)C
(2)C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A点位于北温带;B点和D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C点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位于北寒带,故C符合题意。(2)从图中可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40°N,70°W);B点位于C点的南方;C点所在的经线度数是东经50度,与西经130度能组成一个经线圈;D点位于东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故本题C正确。
故答案为:(1)C;(2)C。
【点评】(1)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把地区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在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四季分明的是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二、综合提升
10.(2019七上·大安期末)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广州:冬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降水多。
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降水较多。
新加坡:全年高温,炎热多雨。
罗马: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根据以上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的两大要素   和   。
【答案】气温;降水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题目资料都有涉及气温和降水,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降水的单位是毫米。
故答案为:1;2.
【点评】 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1.(2019七上·通化期末)读图,完成填空。
(1)当地球公转至A处时,太阳直射   ,节气是   前后,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   。
(2)地球公转至B处时,太阳直射   ,时间是   前后,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D向C转动的过程中,北京市由   季向   季过渡,昼夜长短变化是白天越来越   。
【答案】(1)北回归线;夏至日;南极圈以南
(2)赤道;3月21日;昼夜平分
(3)秋季;冬季;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 (1)当地球公转至A处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南极圈以南地区;
(2)地球公转至B处时,太阳直射赤道,时间是3月21日前后,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平分;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D向C转动的过程中,北京市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昼夜长短变化是白天越来越短。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2.(2019·怀化模拟)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A   ;B   ;C   ;D   ;E   。
(2)C温度带的范围是在   和   之间。(填纬线名称)D和E温度带的分界线是   。A和B温度带的分界线是   。
(3)字母C所在的纬线名称是   。
【答案】(1)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
(3)赤道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习惯上,人们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将地球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据图可知:A位于北寒带;B位于北温带;C位于热带;D位于南温带;E位于南寒带。
(2)据图可知:在地球的五带中,C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为热带;D为南温带;E为南寒带,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南极圈;A为北寒带;B为北温带,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南极圈北极圈。
(3)据图可知:图中字母C位于迟到的中间位置,距离南北极点距离相等,因此为赤道。
【点评】五带是地球上的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之总称。是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来划分的,即从有无太阳直射光线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等天文特点来分界的。以南北回归线作为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南北极圈作为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天文界线。热带的显著特征是有太阳直射,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3.(2019八下·官渡期中)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和“某地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   的多少来划分的,其中B、C温度带的分界线名称是   。
(2)右图所示景观主要位于五带中的   。(填字母)
(3)如左图所示太阳光照情况,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4)若左图为3月21日的光照情况,则三个月以后大致为北半球的   (节气)
(5)根据海陆分布判断图示半球为   (东半球或西半球)。
【答案】(1)太阳光热;北回归线(或北纬23.5 )
(2)A
(3)昼夜相等(或昼夜平分)
(4)夏至
(5)东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其中B、C温度带的分界线名称是北回归线。
(2)右图所示景观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北寒带,是图中A表示的温度带。
(3)如左图所示太阳光照情况,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平分。
(4)若左图为3月21日的光照情况,则三个月以后大致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5)根据海陆分布判断可以看出,该图是以印度洋为中心,所以图示半球为东半球。
【点评】考查五带的划分,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根据地球表面获取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寒带为极圈以内。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及日期:A.节气   日期    B.节气   日期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3)昼夜相等的节气是   、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B位置时,一年当中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   (长或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
(4)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答案】(1)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北回归线
(3)春分日;秋分日;短;极昼
(4)
(5)季节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可知,读图可知,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夏至,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读图可知,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都是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都是昼夜相等的;当地球公转到图中B位置时即冬至时,一年当中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即可。
(5)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5.(2018七上·长春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至l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此次北京论坛备受瞩目,提出了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地球大致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填两个字母)之间。此期间吉林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图中ABCD四个位置中,太阳直射南纬23.5°的是   (填字母)。
(3)当太阳直射点如A所示位置时,此时发生极夜现象的是   (南极或北极)附近。
(4)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点是方向均为   。
【答案】(1)DA;昼长夜短
(2)C
(3)南极
(4)自西向东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A、B、C、D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日前后)。根据题意可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2017年5月14日至l5日召开,此时地球大致位于公转轨道上DA之间。吉林省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
(2)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A地时, 太阳直射北纬23.5°; 公转到图中BD地时, 太阳直射赤道;公转到图中C地时, 太阳直射南纬23.5°。
(3)读图分析可知, 当太阳直射点如A所示位置,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时发生极夜现象的是南极附近。
(4)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
故答案为:(1)DA;昼长夜短;(2)C;(3)南极;(4) 自西向东。
【点评】(1)(2)(3)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三、中考演练
16.(2019·安徽)在我国华北地区某学校内,有一块直立在平地 上的宣传牌。根据当地正午时它的影子方向,判断该宣传牌正面(下图)的朝向是(  )
A.正南 B.东南 C.西北 D.正北
【答案】C
【知识点】方向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除热带范围内有直射外,其他地区太阳都是斜射,我国华北平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由此可确定该宣传牌正面朝向西北方。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7.(2019·张家界)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锦,夜空的鸟巢星光璀璨。“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于2019年5月15日亮相国家体育场“鸟巢”。此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于图中的_____位置,我市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②;昼长于夜,昼渐长 B.①;昼短于夜,昼渐短
C.②;昼短于夜,昼渐短 D.①;昼长于夜,昼渐长
【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从图中可知,①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5月15日的北京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于图中的②位置,其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昼长于夜。
故答案为:A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18.(2019·海南)课堂上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图),操作及演示现象正确的是:面对地球仪(  )
A.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
B.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演示四季更替
C.南北移动光源,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D.北极正对光源,演示极昼的范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面对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由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由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故答案为:A。
【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19.(2019·大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地球运行列公转轨道甲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北极圈
(2)地球从乙位置公转到丁位置,北半球昼长的变化情况是(  )
A.昼变长 B.昼变短
C.昼先变长,后变短 D.昼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1)A
(2)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甲位置时,太阳是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白昼时间最长,故选A。(2)地球从乙位置公转到丁位置,是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是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长的变化情况是昼变短、夜变长,故选D。
【点评】(1)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2)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20.(2019·梧州)在一间暗室里,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更替 ②四季变化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此时图中P地(  )
A.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 B.正是夜幕深沉
C.处于中午太阳最高时 D.位于晨昏线上
(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夜半球时,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日 B.春分日 C.冬至日 D.秋分日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背太阳光的一面被称为夜半球。地球不停自转,使地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不停的交替,并产生时差.
(2)由图可知,P点位于晨昏线上的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即将迎来新的一天.
(3)当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值北半球的冬至日.
故答案为:(1)C ;(2)D ;(3)C;
【点评】(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2)北半球的季节是以二分二至月为起始月,3月21为春分日,3、4、5月作为春季;6月22日为夏至日,6、7、8月份为夏季;9月23为秋分日,9、10、11份为秋季;12月22为冬至日,12、1、2月份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春秋相反,冬夏相反。
21.(2019·百色)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时段天气预报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昼长是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段,判断当地该日(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白昼渐长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所在区域及季节是(  )
A.南方地区夏季 B.北方地区冬季
C.青藏地区夏季 D.西北地区冬季
(3)下列四天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
A.星期三 B.星期四 C.星期五 D.星期六
【答案】(1)B
(2)A
(3)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当地该日6:06日出,19:38日落,因此该地昼长是13小时32分,白昼时间长,故选B。(2)读图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此刻该地昼长夜短,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天气预报截图可知,该地气温高且星期六有台风天气,因此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A。(3)该地星期四是多云天气,适合户外活动。故选B。
【点评】(1)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为一天的昼长。昼长= 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12:00—日出时刻)×2 =(12:00+日落时刻)×2 = 24小时—夜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1 / 1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与运动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七下·大庆期中)“五一”劳动节这天,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B.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C.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2.(2019七下·乌拉特前旗期中)小明寒假去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2019七下·马山月考)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在36°N~71°N,绝大部分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南温带
4.(2019七上·罗湖期末)读“深圳市纬度位置”图,由图可知深圳位于(  )
A.中纬度 B.低纬度 C.北温带 D.热带
5.(2019八下·仁寿期中)小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然后按图中箭头方向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  )
A.昼夜更替 B.五带形成 C.季节变化 D.气候形成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我国正处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2019八下·自贡期中)每年的6月13日,自贡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出现极昼
7.(2019八下·萝北期末)2019年1月3日嫦娥 4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有关2019年1月3日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天鹤岗昼长夜短
B.这一天地球运动到②和③之间
C.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D.这一天地球运动到④和①之间
8.(2019八下·东台期中)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北半球得到太阳光热最少时,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上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全球昼夜平分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
A.甲处和乙处 B.甲处和丙处 C.乙处和丁处 D.乙处和丙处
9.(2019八下·萝北期末)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北寒带的的是 (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有关图中的A至D 四点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经纬度是(70°N,40°W)
B.B点位于C的东南方向
C.C所在的经线与130°W经线能组成一个经线圈
D.D地处在东半球、南半球
二、综合提升
10.(2019七上·大安期末)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广州:冬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降水多。
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降水较多。
新加坡:全年高温,炎热多雨。
罗马: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根据以上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的两大要素   和   。
11.(2019七上·通化期末)读图,完成填空。
(1)当地球公转至A处时,太阳直射   ,节气是   前后,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   。
(2)地球公转至B处时,太阳直射   ,时间是   前后,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D向C转动的过程中,北京市由   季向   季过渡,昼夜长短变化是白天越来越   。
12.(2019·怀化模拟)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A   ;B   ;C   ;D   ;E   。
(2)C温度带的范围是在   和   之间。(填纬线名称)D和E温度带的分界线是   。A和B温度带的分界线是   。
(3)字母C所在的纬线名称是   。
13.(2019八下·官渡期中)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和“某地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   的多少来划分的,其中B、C温度带的分界线名称是   。
(2)右图所示景观主要位于五带中的   。(填字母)
(3)如左图所示太阳光照情况,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4)若左图为3月21日的光照情况,则三个月以后大致为北半球的   (节气)
(5)根据海陆分布判断图示半球为   (东半球或西半球)。
1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及日期:A.节气   日期    B.节气   日期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3)昼夜相等的节气是   、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B位置时,一年当中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   (长或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
(4)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15.(2018七上·长春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至l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此次北京论坛备受瞩目,提出了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地球大致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填两个字母)之间。此期间吉林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图中ABCD四个位置中,太阳直射南纬23.5°的是   (填字母)。
(3)当太阳直射点如A所示位置时,此时发生极夜现象的是   (南极或北极)附近。
(4)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点是方向均为   。
三、中考演练
16.(2019·安徽)在我国华北地区某学校内,有一块直立在平地 上的宣传牌。根据当地正午时它的影子方向,判断该宣传牌正面(下图)的朝向是(  )
A.正南 B.东南 C.西北 D.正北
17.(2019·张家界)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锦,夜空的鸟巢星光璀璨。“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于2019年5月15日亮相国家体育场“鸟巢”。此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于图中的_____位置,我市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②;昼长于夜,昼渐长 B.①;昼短于夜,昼渐短
C.②;昼短于夜,昼渐短 D.①;昼长于夜,昼渐长
18.(2019·海南)课堂上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图),操作及演示现象正确的是:面对地球仪(  )
A.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
B.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演示四季更替
C.南北移动光源,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D.北极正对光源,演示极昼的范围
19.(2019·大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地球运行列公转轨道甲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北极圈
(2)地球从乙位置公转到丁位置,北半球昼长的变化情况是(  )
A.昼变长 B.昼变短
C.昼先变长,后变短 D.昼先变短,后变长
20.(2019·梧州)在一间暗室里,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更替 ②四季变化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此时图中P地(  )
A.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 B.正是夜幕深沉
C.处于中午太阳最高时 D.位于晨昏线上
(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夜半球时,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日 B.春分日 C.冬至日 D.秋分日
21.(2019·百色)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时段天气预报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昼长是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段,判断当地该日(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白昼渐长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所在区域及季节是(  )
A.南方地区夏季 B.北方地区冬季
C.青藏地区夏季 D.西北地区冬季
(3)下列四天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
A.星期三 B.星期四 C.星期五 D.星期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五一”劳动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并且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故答案为:A。
【点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这就造成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机会。
2.【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寒假即冬季,此时澳大利亚处于夏季。
故答案为:B
【点评】北半球的季节是以二分二至月为起始月,3月21为春分日,3、4、5月作为春季;6月22日为夏至日,6、7、8月份为夏季;9月23为秋分日,9、10、11份为秋季;12月22为冬至日,12、1、2月份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春秋相反,冬夏相反。
3.【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在36°N~71°N,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23.5°N—23.5°S之间为热带,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23.5°S—66..5°S之间为南温带,66.5°N—90°N之间为北寒带,66.5°S—90°S之间为南寒带。
4.【答案】B,D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0度-30度为低纬度,30度-60度为中纬度,60度-90度为高纬度,从图中可知深圳位于低纬度,故B符合题意。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从图中可看出深圳位于热带,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点评】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把地区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在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四季分明的是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
5.【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可以看出地球上不断地昼夜更替,不能反映出地球五带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故选A.(2)由图可知,此时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北极圈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此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我国正处于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冬季,故选D.
【点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气温的变化;地球公转产生明显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五带和二分二至日。
6.【答案】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地球在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的3月21日至9月23日,此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每年的9月23日至来年的3月21日,此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因此每年的6月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自贡市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7.【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2019年1月3日这一天,地球位于④和①之间,此时太阳折射点向北移动,鹤岗昼短夜长,故本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8.【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北半球得到太阳光热最少时,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当地球位于图中甲处时,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是当地球位于乙处和丁处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和秋分日时,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的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9.【答案】(1)C
(2)C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A点位于北温带;B点和D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C点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位于北寒带,故C符合题意。(2)从图中可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40°N,70°W);B点位于C点的南方;C点所在的经线度数是东经50度,与西经130度能组成一个经线圈;D点位于东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故本题C正确。
故答案为:(1)C;(2)C。
【点评】(1)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把地区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在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四季分明的是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10.【答案】气温;降水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题目资料都有涉及气温和降水,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降水的单位是毫米。
故答案为:1;2.
【点评】 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1.【答案】(1)北回归线;夏至日;南极圈以南
(2)赤道;3月21日;昼夜平分
(3)秋季;冬季;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 (1)当地球公转至A处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南极圈以南地区;
(2)地球公转至B处时,太阳直射赤道,时间是3月21日前后,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平分;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D向C转动的过程中,北京市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昼夜长短变化是白天越来越短。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2.【答案】(1)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
(3)赤道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习惯上,人们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将地球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据图可知:A位于北寒带;B位于北温带;C位于热带;D位于南温带;E位于南寒带。
(2)据图可知:在地球的五带中,C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为热带;D为南温带;E为南寒带,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南极圈;A为北寒带;B为北温带,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南极圈北极圈。
(3)据图可知:图中字母C位于迟到的中间位置,距离南北极点距离相等,因此为赤道。
【点评】五带是地球上的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之总称。是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来划分的,即从有无太阳直射光线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等天文特点来分界的。以南北回归线作为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南北极圈作为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天文界线。热带的显著特征是有太阳直射,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3.【答案】(1)太阳光热;北回归线(或北纬23.5 )
(2)A
(3)昼夜相等(或昼夜平分)
(4)夏至
(5)东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其中B、C温度带的分界线名称是北回归线。
(2)右图所示景观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北寒带,是图中A表示的温度带。
(3)如左图所示太阳光照情况,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平分。
(4)若左图为3月21日的光照情况,则三个月以后大致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5)根据海陆分布判断可以看出,该图是以印度洋为中心,所以图示半球为东半球。
【点评】考查五带的划分,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根据地球表面获取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寒带为极圈以内。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4.【答案】(1)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北回归线
(3)春分日;秋分日;短;极昼
(4)
(5)季节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可知,读图可知,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夏至,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读图可知,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都是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都是昼夜相等的;当地球公转到图中B位置时即冬至时,一年当中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即可。
(5)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5.【答案】(1)DA;昼长夜短
(2)C
(3)南极
(4)自西向东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A、B、C、D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日前后)。根据题意可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2017年5月14日至l5日召开,此时地球大致位于公转轨道上DA之间。吉林省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
(2)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A地时, 太阳直射北纬23.5°; 公转到图中BD地时, 太阳直射赤道;公转到图中C地时, 太阳直射南纬23.5°。
(3)读图分析可知, 当太阳直射点如A所示位置,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时发生极夜现象的是南极附近。
(4)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
故答案为:(1)DA;昼长夜短;(2)C;(3)南极;(4) 自西向东。
【点评】(1)(2)(3)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16.【答案】C
【知识点】方向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除热带范围内有直射外,其他地区太阳都是斜射,我国华北平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由此可确定该宣传牌正面朝向西北方。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7.【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从图中可知,①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5月15日的北京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于图中的②位置,其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昼长于夜。
故答案为:A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18.【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面对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由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由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故答案为:A。
【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19.【答案】(1)A
(2)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甲位置时,太阳是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白昼时间最长,故选A。(2)地球从乙位置公转到丁位置,是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是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长的变化情况是昼变短、夜变长,故选D。
【点评】(1)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2)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20.【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背太阳光的一面被称为夜半球。地球不停自转,使地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不停的交替,并产生时差.
(2)由图可知,P点位于晨昏线上的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即将迎来新的一天.
(3)当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值北半球的冬至日.
故答案为:(1)C ;(2)D ;(3)C;
【点评】(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2)北半球的季节是以二分二至月为起始月,3月21为春分日,3、4、5月作为春季;6月22日为夏至日,6、7、8月份为夏季;9月23为秋分日,9、10、11份为秋季;12月22为冬至日,12、1、2月份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春秋相反,冬夏相反。
21.【答案】(1)B
(2)A
(3)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当地该日6:06日出,19:38日落,因此该地昼长是13小时32分,白昼时间长,故选B。(2)读图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此刻该地昼长夜短,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天气预报截图可知,该地气温高且星期六有台风天气,因此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A。(3)该地星期四是多云天气,适合户外活动。故选B。
【点评】(1)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为一天的昼长。昼长= 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12:00—日出时刻)×2 =(12:00+日落时刻)×2 = 24小时—夜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