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3 14:45:34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一、官渡之战
1.(2019七上·港南期末)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A项官渡之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的意义。需要区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19七上·福田期末)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①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D项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是题干表格空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表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得影响。
3.“官渡之战,兵少粮薄的__①__兼听广纳,握发吐哺;而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__②__却不纳忠言,拒谏饰非。”文中①②处的两个军阀分别是(  )
A.刘备和孙权 B.袁术和袁绍 C.董卓和孙权 D.曹操和袁绍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的双方是曹操与袁绍。而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因此“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是袁绍。所以文中①②处的两个军阀,①是曹操,②是袁绍。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牢记官渡之战的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2018七上·金水期末)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这发生在(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抓住信息“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是解题的关键,这是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2018七上·揭西期末)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率一小股部队,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使袁军人心涣散,无力再战,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A项兵精粮足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战术得当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政治优势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取得民心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官渡之战的准确记忆能力及学生的比较能力。
二、赤壁之战
6.(2019·深圳模拟)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B.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D.刘备军队与曹丕军队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A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是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解题的关键。
7.(2019·深圳模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内容,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一场战役有关,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9.(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中关键词“长江、长坂、江陵、乌林”等地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赤壁之战的示意图。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识记。易错点是不理解材料信息,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
10.(2019七上·东安期末)唐朝诗人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烈火西焚魏帝旗”和“周郎”等信息可判断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周郎”指的是周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ABC和周瑜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11.(2019·深圳模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B项B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局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局面。
12.(2019·海林模拟)《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易错点是对三国名称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平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13.(2019·孝感模拟)诵读经典可以培养我们对国学的兴趣。《三字经》曰:“口口口,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文中空缺部分文字应为(  )
A.楚汉争 B.光武兴 C.魏蜀吴 D.除隋乱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争汉鼎,号三国”可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故“争汉鼎,号三国”与魏蜀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4.(2019七下·深圳开学考)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从公元220年开始,我国历史先后建立魏、蜀、吴三个政权,222年孙权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 ”,结合所学可知,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5.(2019七上·临洮期末)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发展起来,所以A错误;B中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社会进步的说法是错误的;三国时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C也排除;自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很大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破坏生产,危害到百姓的安全。三国消灭了其他军阀,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后来的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但社会经济仍在持续发展,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的事件。但三国时期完成了局部统一,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四、材料探究
16.(2018七上·莆田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材料中的“三国”指的是什么?分别是谁建立的?
(2)材料中涉及了古代哪一次重要的战役?
(3)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案】(1)“三国”指的是魏国、吴国和蜀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战役:赤壁之战。
(3)特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意义: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指的魏国、吴国和蜀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依据材料信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中涉及了208年的赤壁之战;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谁都没有实力消灭对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学生要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
17.(2018七上·阜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材料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说出这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3)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答案】(1)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周瑜;官渡之战。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⑴材料中“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⑵由“三国周郎赤壁”可知,词与赤壁之战有关。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⑶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
18.(2018七上·罗湖期末)读图填表题。
(1)根据图一、二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号(只填字母) 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效果(填空)
    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开发江东,    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相关知识。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19.(2018七上·安徽月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豪杰并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
材料四:东汉——三国时期——西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填写下表。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220年        
B         刘备    
C             建业
(3)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1)材料一:官渡之战,材料二: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2)魏;曹丕;洛阳;蜀;221年;成都;吴;229年;孙权
(3)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由此可知,这场战役是官渡之战;根据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2)魏;曹丕;洛阳;蜀;221年;成都;吴;229年;孙权。(3)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点评】(1)本小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的两场著名战役。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袁绍的大军作战”,“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2)本小题考查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识记和掌握。(3)本小题考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重点在于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
1 / 1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一、官渡之战
1.(2019七上·港南期末)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2.(2019七上·福田期末)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①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3.“官渡之战,兵少粮薄的__①__兼听广纳,握发吐哺;而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__②__却不纳忠言,拒谏饰非。”文中①②处的两个军阀分别是(  )
A.刘备和孙权 B.袁术和袁绍 C.董卓和孙权 D.曹操和袁绍
4.(2018七上·金水期末)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这发生在(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5.(2018七上·揭西期末)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二、赤壁之战
6.(2019·深圳模拟)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B.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D.刘备军队与曹丕军队
7.(2019·深圳模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一场战役有关,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2019七上·东安期末)唐朝诗人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11.(2019·深圳模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A. B.
C. D.
12.(2019·海林模拟)《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13.(2019·孝感模拟)诵读经典可以培养我们对国学的兴趣。《三字经》曰:“口口口,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文中空缺部分文字应为(  )
A.楚汉争 B.光武兴 C.魏蜀吴 D.除隋乱
14.(2019七下·深圳开学考)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15.(2019七上·临洮期末)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四、材料探究
16.(2018七上·莆田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材料中的“三国”指的是什么?分别是谁建立的?
(2)材料中涉及了古代哪一次重要的战役?
(3)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7.(2018七上·阜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材料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说出这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3)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8.(2018七上·罗湖期末)读图填表题。
(1)根据图一、二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号(只填字母) 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效果(填空)
    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开发江东,    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19.(2018七上·安徽月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豪杰并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
材料四:东汉——三国时期——西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填写下表。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220年        
B         刘备    
C             建业
(3)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A项官渡之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的意义。需要区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D项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是题干表格空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表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得影响。
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的双方是曹操与袁绍。而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因此“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是袁绍。所以文中①②处的两个军阀,①是曹操,②是袁绍。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牢记官渡之战的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抓住信息“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是解题的关键,这是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率一小股部队,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使袁军人心涣散,无力再战,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A项兵精粮足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战术得当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政治优势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取得民心不是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官渡之战的准确记忆能力及学生的比较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A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是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内容,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中关键词“长江、长坂、江陵、乌林”等地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赤壁之战的示意图。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识记。易错点是不理解材料信息,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
10.【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烈火西焚魏帝旗”和“周郎”等信息可判断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周郎”指的是周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ABC和周瑜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1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B项B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局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局面。
12.【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易错点是对三国名称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平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13.【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争汉鼎,号三国”可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故“争汉鼎,号三国”与魏蜀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从公元220年开始,我国历史先后建立魏、蜀、吴三个政权,222年孙权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 ”,结合所学可知,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发展起来,所以A错误;B中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社会进步的说法是错误的;三国时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C也排除;自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很大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破坏生产,危害到百姓的安全。三国消灭了其他军阀,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后来的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但社会经济仍在持续发展,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的事件。但三国时期完成了局部统一,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16.【答案】(1)“三国”指的是魏国、吴国和蜀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战役:赤壁之战。
(3)特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意义: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指的魏国、吴国和蜀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依据材料信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中涉及了208年的赤壁之战;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谁都没有实力消灭对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学生要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
17.【答案】(1)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周瑜;官渡之战。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⑴材料中“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⑵由“三国周郎赤壁”可知,词与赤壁之战有关。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⑶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
18.【答案】(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相关知识。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19.【答案】(1)材料一:官渡之战,材料二: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2)魏;曹丕;洛阳;蜀;221年;成都;吴;229年;孙权
(3)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由此可知,这场战役是官渡之战;根据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2)魏;曹丕;洛阳;蜀;221年;成都;吴;229年;孙权。(3)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点评】(1)本小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的两场著名战役。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袁绍的大军作战”,“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2)本小题考查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识记和掌握。(3)本小题考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重点在于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