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甘肃模拟)对图中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意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政治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两者的颁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前者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后者没有贯彻西方的民主原则;不符合题意;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符合题意;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前者并没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2019·甘肃模拟)有人把“一五”计划的成就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可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的工业是( )
A.手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农业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2019·益阳)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飞机、履带拖拉机”可知,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各族人民大团结”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根据“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可知,新中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从图案信息中反映出三大改造的完成,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图案中“飞机”“履带拖拉机”“各族人民大团结”“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及“不能得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案中信息不能反映的是完成三大改造。
4.(2019·深圳模拟)费正清评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评论中的“它”指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是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A选项排除;
抗美援朝在1952年就已经结束,B选项排除;
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 ”,结合一五计划进行分析即可,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5.(2019·曲靖)观察下表,195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年份和增长率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649 135 38.3 16392
1957年 13000 535 50.5 19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7年、195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格内反映出工业产量从1952—1957年工业产量猛增,因为“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依据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一五”计划的成就有所了解即可解答本题。
6.(2019八下·郑州期末)“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到发电设备生产厂。”以下属于那个年代成就的是( )
A.青藏铁路 B.鞍山大型轧钢厂
C.东方红一号 D.大型客机C919
【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到发电设备生产厂。”可知是指1953—1957年间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许多重工业项目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而青藏铁路建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0年,C919大型客机也是制造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鞍山大型轧钢厂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着重发展重工业,掌握工业发展的公司内容。
7.(2019·濮阳模拟)“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述内容最早应出现在(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内容最早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还要掌握《共同纲领》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直到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2019·河南模拟)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当时的洛阳,不仅有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而且还有一片独具特色的苏式建筑群,如今,涧西工业遗产街已经被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材料中,以下四个选项不能得出的是( )
A.工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B.洛阳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
C.“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期间,留下了许多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找出不符合材料内容的选项。我们可以用排除法,看哪些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从材料中“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可得出B;“当时的洛阳,不仅有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可得出C;“而且还有一片独具特色的苏式建筑群”可得D,所以BCD三条正确,A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适合用排除法,依据材料内容结合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9.(2019·苏州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不包括(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沈阳第一机床厂
C.川藏公路 D.南京长江大桥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川藏公路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0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五计划成就要牢记。
点睛之笔:一五计划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一田三工厂,三铁三路运输忙。
10.(2019·河口模拟)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是( )
A.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加强了政治和法制建设
D.是我国有史以来正真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11.(2019八下·顺德月考)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讲话的主旨是( )
A.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既要发展重工业,也要发展其他,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故选项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符合题意;
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不符合题意;
C.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不符合题意;
D. 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19八下·顺德月考)下图是新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到B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B.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农业合作化 D.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A到B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而且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城镇,因此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数量增多,故选项符合题意;
B.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符合题意;
C. 实行农业合作化 ,不符合题意;
D. 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要看懂示意图,看出变化,之后依据提示的时间,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符合题干信息的选项。
13.(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1952年对比情况表
项目 年份和增长率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 649 135 38.3 16 392
1957的 13 000 535 50.5 19 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B.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于农产品产量增长率
C.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
D.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对比,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有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从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而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使得农业产量大增,但是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实际上直到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都还在进行中,还没有实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看懂表格信息理解。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理解错误”,从材料中找出对比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原因,注意这类题就是要看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2019八下·镇原期中)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2019·宁江模拟)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核心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
16.(2018八下·灌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1年毛泽东的谈话
材料二: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处于何种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一五”计划实施的起止时间是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哪类工业?请你举出一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答案】(1)状况:工业落后;
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
(2)1953—1957年;重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批现代工业部门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问材料“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因此导致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落后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一五”计划实施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有: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批现代工业部门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意义。
17.(2018八下·晋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如粮、棉、钢、煤都比1952年有较大增长,其中棉花产量增长26%,钢产量增长296%,煤产量增长100%。
材料三: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较大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
(3)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重心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交通运输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建设成就各一个。
【答案】(1)我国工业水平十分低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重心:重工业。
成就:①交通运输领域: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武汉长江大桥。
②工业领域: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都属于重工业,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非常落后,工业水平十分低下。基于这一国情,1953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二内容反映了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都有增加。说明在1952——1957年之间发生的历史史实,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工业发展原因: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1956年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原因:1956年基本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依据前面的问题可知“这一时期”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交通运输领域: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并修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工业领域: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实行一五计划的原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取得成就和意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改造的方式和作用。
18.(2018八下·崇仁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3~1956年,国家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84.9亿元,其中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151.5亿元,对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26.4亿元;1956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1639亿元,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农业总产值为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农业总产值61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6%和4.8%;交通运输业有明显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1)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规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
(2)有人说“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我国经济在“一五”计划期间飞速增长。中国人民刚刚获得解放,涌现出巨大的建设热情;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不同意。“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在“一五”计划期间飞速增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刚刚获得解放,涌现出巨大的建设热情;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并没有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 / 1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甘肃模拟)对图中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2.(2019·甘肃模拟)有人把“一五”计划的成就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可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的工业是( )
A.手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农业
3.(2019·益阳)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19·深圳模拟)费正清评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评论中的“它”指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5.(2019·曲靖)观察下表,195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年份和增长率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649 135 38.3 16392
1957年 13000 535 50.5 19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6.(2019八下·郑州期末)“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到发电设备生产厂。”以下属于那个年代成就的是( )
A.青藏铁路 B.鞍山大型轧钢厂
C.东方红一号 D.大型客机C919
7.(2019·濮阳模拟)“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述内容最早应出现在(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2019·河南模拟)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当时的洛阳,不仅有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而且还有一片独具特色的苏式建筑群,如今,涧西工业遗产街已经被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材料中,以下四个选项不能得出的是( )
A.工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B.洛阳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
C.“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期间,留下了许多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9.(2019·苏州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不包括(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沈阳第一机床厂
C.川藏公路 D.南京长江大桥
10.(2019·河口模拟)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是( )
A.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加强了政治和法制建设
D.是我国有史以来正真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1.(2019八下·顺德月考)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讲话的主旨是( )
A.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12.(2019八下·顺德月考)下图是新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到B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B.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农业合作化 D.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3.(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1952年对比情况表
项目 年份和增长率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 649 135 38.3 16 392
1957的 13 000 535 50.5 19 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B.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于农产品产量增长率
C.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
D.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14.(2019八下·镇原期中)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5.(2019·宁江模拟)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二、非选择题
16.(2018八下·灌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1年毛泽东的谈话
材料二: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处于何种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一五”计划实施的起止时间是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哪类工业?请你举出一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17.(2018八下·晋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如粮、棉、钢、煤都比1952年有较大增长,其中棉花产量增长26%,钢产量增长296%,煤产量增长100%。
材料三: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较大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
(3)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重心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交通运输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建设成就各一个。
18.(2018八下·崇仁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3~1956年,国家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84.9亿元,其中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151.5亿元,对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26.4亿元;1956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1639亿元,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农业总产值为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农业总产值61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6%和4.8%;交通运输业有明显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1)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规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
(2)有人说“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意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政治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两者的颁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前者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后者没有贯彻西方的民主原则;不符合题意;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符合题意;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前者并没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飞机、履带拖拉机”可知,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各族人民大团结”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根据“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可知,新中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从图案信息中反映出三大改造的完成,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图案中“飞机”“履带拖拉机”“各族人民大团结”“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及“不能得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案中信息不能反映的是完成三大改造。
4.【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是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A选项排除;
抗美援朝在1952年就已经结束,B选项排除;
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 ”,结合一五计划进行分析即可,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5.【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7年、195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格内反映出工业产量从1952—1957年工业产量猛增,因为“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依据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52—1957年,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一五”计划的成就有所了解即可解答本题。
6.【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到发电设备生产厂。”可知是指1953—1957年间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许多重工业项目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而青藏铁路建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0年,C919大型客机也是制造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鞍山大型轧钢厂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着重发展重工业,掌握工业发展的公司内容。
7.【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内容最早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还要掌握《共同纲领》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直到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找出不符合材料内容的选项。我们可以用排除法,看哪些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从材料中“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可得出B;“当时的洛阳,不仅有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可得出C;“而且还有一片独具特色的苏式建筑群”可得D,所以BCD三条正确,A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适合用排除法,依据材料内容结合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9.【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川藏公路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0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五计划成就要牢记。
点睛之笔:一五计划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一田三工厂,三铁三路运输忙。
10.【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既要发展重工业,也要发展其他,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故选项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符合题意;
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不符合题意;
C.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不符合题意;
D. 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A到B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而且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城镇,因此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数量增多,故选项符合题意;
B.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符合题意;
C. 实行农业合作化 ,不符合题意;
D. 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要看懂示意图,看出变化,之后依据提示的时间,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符合题干信息的选项。
13.【答案】C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对比,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有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从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而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使得农业产量大增,但是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实际上直到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都还在进行中,还没有实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看懂表格信息理解。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理解错误”,从材料中找出对比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原因,注意这类题就是要看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核心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答案】(1)状况:工业落后;
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
(2)1953—1957年;重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批现代工业部门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问材料“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因此导致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落后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一五”计划实施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有: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批现代工业部门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意义。
17.【答案】(1)我国工业水平十分低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重心:重工业。
成就:①交通运输领域: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武汉长江大桥。
②工业领域: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都属于重工业,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非常落后,工业水平十分低下。基于这一国情,1953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二内容反映了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都有增加。说明在1952——1957年之间发生的历史史实,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工业发展原因: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1956年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原因:1956年基本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依据前面的问题可知“这一时期”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交通运输领域: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并修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工业领域: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实行一五计划的原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取得成就和意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改造的方式和作用。
18.【答案】(1)我国经济在“一五”计划期间飞速增长。中国人民刚刚获得解放,涌现出巨大的建设热情;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不同意。“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在“一五”计划期间飞速增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刚刚获得解放,涌现出巨大的建设热情;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并没有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