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1 10:43:25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江苏)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2.(2020·深圳模拟)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8所示。由此可知(  )
1700~1800年纺织业发明数量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3.(2020·临朐模拟)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 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家看作发明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 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
A.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B.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C.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D.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4.(2020·江西模拟)钢琴家们乘着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甚至兴起了一股长途有偿巡演的风潮。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钢琴艺术商业化扩大
B.工业革命方便了艺术家们的出行
C.钢琴艺术开始成为人们的休闲选择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5.(2020·厦门模拟)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陶工场,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据此可推知(  )
A.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
B.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诞生
C.工业革命中的行业重组尚未启动
D.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
6.(2020·洛阳模拟)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时间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年 2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
1770年 3690万英镑 1120万英镑
1800年 6820万英镑 2350万英镑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7.(2020·洛阳模拟)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  )
A.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B.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8.(2020·深圳模拟)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8所示。由此可知(  )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9.(2020高三下·高安模拟)18 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 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 7 人,至 1800 年,则上升到 2. 5 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 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0.(2020·南阳模拟)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11.(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英国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的结果。”这说明(  )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是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者的身份决定了历史结论
D.同一历史事实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12.(2020·北京模拟)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
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13.(2020·昆明模拟)18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14.(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描述的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
地点 故事情节
赫尔斯通(南方农村小镇) 与表妹伊迪丝“一直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使一架钢琴的琴音调整是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玛格丽特在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男女平等成为现实
C.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15.(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新高考I)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 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时间机器》发表于189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时间旅行者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生活在地面的“地面人”,他们的智力已经严重退化,只具有相当于儿童的智力;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地下的“地下人”,他们智慧发达,惧怕亮,只能生活在地面以下。可描写的“地下人”偷走了时间旅行者的机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时间机器失而复得。时间行者继续他的旅行,看到了几千万年之后的巨蟹、巨蝶、大海、日食等一些复古图景。他终于在生命垂危之际回到了“现在”,将旅行的经历告诉朋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
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
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专利总数迅速上升,体现了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发明也在提高,说明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A正确;
B错误,“唯一”一词过于绝对,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保障了“持续发展”说法本身过于绝对化,有问题;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而且夸大其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图表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是本题的答题要旨。
3.【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材料不是强调蒸汽机的作用,而是强调贵金属消费品影响。
B.材料没有体现出贵金属消费品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C.材料体现不出奢侈品,促进社会的发展。
D.材料只是强调贵金属奢侈品比蒸汽机在当时拥堵影响更大,引发了国内广泛的消费热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依据“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 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交能工具的革新,新式交通工具使钢琴商业化发展,符合题意;
B说法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
D材料无法体现“ 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 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 ”说明工场手工业通过细化工序,促进机器的发明,符合题意;
B18世纪末诞生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C根据材料工场中工序细化,工人根据安排完成各自的生产工序,说明行业重组已经启动,排除;
D材料不能说明传统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实质。
6.【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产值迅速提高,出口额迅速增加,这体现了英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A正确;
B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错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是1846年开始实行的;
D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的工业水平作对比,因此不能看出居于世界一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口额迅速增长,这体现了英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7.【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对工人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因此议会不断颁布法令进行改革,逐渐解决了童工问题,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民主制度的完善;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无产阶级的斗争;
D错误,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反映阶级矛盾的缓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工厂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最终推动了童工问题的解决和英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8.【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后,英国专利总数开始呈现上升 趋势,纺织业的发明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
C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说法本身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英国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国专利总数的上升,意味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纺织业的发明创新意味着纺织技术革命与发展。
9.【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后英国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这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些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会流入城市,因此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贫富差距;
B错误,从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世纪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0.【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
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
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 C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结合时间可以得出结论。
11.【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研究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同一历史事实就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人的主观判断只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多角度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12.【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
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
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
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结合经济与政治和思想的关系以及议会改革的作用可以得出结论。
13.【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圈地运动的主体开始大规模地从民间转为政府,故选A。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相当长时间内推行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主义,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情形,排除B;
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分布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议会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议会并不能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要扩大权力也应该是通过立法手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
14.【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无法说明,排除 A;
B材料中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到工厂工作也不愿做佣人,说明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能得出女性工作权利得到 保障,排除 ;
C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 ”和“ 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 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革,符合题意;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使城市规模的扩大,正确;
B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6.【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7世纪,在这一时期英国发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荷兰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可从其中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其次场景是在咖啡馆内,根据“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可知咖啡馆内的人物应该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因此人物身份设定可以是新旧贵族、工商业者等。因此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对话设计逻辑清晰、完整即可。
⑵咖啡原产非洲,经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所以咖啡的传入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进行的,由此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咖啡馆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咖啡馆内的消费人群也表明咖啡逐渐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通饮品,来自东方的茶叶也逐渐成为咖啡馆提供的饮料之一,说明当时英国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这种变化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英国咖啡馆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史”。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对本题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⑵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英国咖啡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联系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分析咖啡馆人们探讨的问题的变化。
17.【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
(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差异:根据“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得出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根据“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原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根据“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得出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根据“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可从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对煤炭的消费少等角度分析回答。
(2)关系:根据材料可知,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可从煤炭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得到开发利用等角度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
(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以及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并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对史料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答案】示例一 情节: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
历史现象:19世纪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大量的新机器被研制和发明出来。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机器的广泛发明和使用,使民众大多迷信和崇拜科学,认为机器和技术具有万能的本领。尽管小说创作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太空飞行器,作家的想象超越了当时的科学研发力,但这反映出机器发明时代人们对发明机器的渴望,有利于进一步促使人们探索新机器的研发。
示例2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全面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
概述和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既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也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此设想明显受到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作者将生物进化学说引入到作客观上反映了生物进化学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认可。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得出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情节体现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概述和评价:联系所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可知,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并且不断地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
故答案为:示例一 情节: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
历史现象:19世纪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大量的新机器被研制和发明出来。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机器的广泛发明和使用,使民众大多迷信和崇拜科学,认为机器和技术具有万能的本领。尽管小说创作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太空飞行器,作家的想象超越了当时的科学研发力,但这反映出机器发明时代人们对发明机器的渴望,有利于进一步促使人们探索新机器的研发。
示例2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全面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
概述和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既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也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此设想明显受到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作者将生物进化学说引入到作客观上反映了生物进化学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认可。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根据工业革命或者此时期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知识进行概述评价即可。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江苏)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
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
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2020·深圳模拟)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8所示。由此可知(  )
1700~1800年纺织业发明数量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专利总数迅速上升,体现了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发明也在提高,说明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A正确;
B错误,“唯一”一词过于绝对,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保障了“持续发展”说法本身过于绝对化,有问题;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而且夸大其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图表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是本题的答题要旨。
3.(2020·临朐模拟)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 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家看作发明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 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
A.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B.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C.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D.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材料不是强调蒸汽机的作用,而是强调贵金属消费品影响。
B.材料没有体现出贵金属消费品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C.材料体现不出奢侈品,促进社会的发展。
D.材料只是强调贵金属奢侈品比蒸汽机在当时拥堵影响更大,引发了国内广泛的消费热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依据“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 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进行分析。
4.(2020·江西模拟)钢琴家们乘着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甚至兴起了一股长途有偿巡演的风潮。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钢琴艺术商业化扩大
B.工业革命方便了艺术家们的出行
C.钢琴艺术开始成为人们的休闲选择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交能工具的革新,新式交通工具使钢琴商业化发展,符合题意;
B说法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
D材料无法体现“ 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5.(2020·厦门模拟)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陶工场,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据此可推知(  )
A.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
B.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诞生
C.工业革命中的行业重组尚未启动
D.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 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 ”说明工场手工业通过细化工序,促进机器的发明,符合题意;
B18世纪末诞生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C根据材料工场中工序细化,工人根据安排完成各自的生产工序,说明行业重组已经启动,排除;
D材料不能说明传统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实质。
6.(2020·洛阳模拟)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时间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年 2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
1770年 3690万英镑 1120万英镑
1800年 6820万英镑 2350万英镑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产值迅速提高,出口额迅速增加,这体现了英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A正确;
B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错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是1846年开始实行的;
D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的工业水平作对比,因此不能看出居于世界一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口额迅速增长,这体现了英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7.(2020·洛阳模拟)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  )
A.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B.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对工人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因此议会不断颁布法令进行改革,逐渐解决了童工问题,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民主制度的完善;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无产阶级的斗争;
D错误,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反映阶级矛盾的缓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工厂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最终推动了童工问题的解决和英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8.(2020·深圳模拟)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8所示。由此可知(  )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后,英国专利总数开始呈现上升 趋势,纺织业的发明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
C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说法本身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英国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国专利总数的上升,意味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纺织业的发明创新意味着纺织技术革命与发展。
9.(2020高三下·高安模拟)18 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 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 7 人,至 1800 年,则上升到 2. 5 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 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世纪后英国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这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些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会流入城市,因此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贫富差距;
B错误,从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世纪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0.(2020·南阳模拟)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
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
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 C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结合时间可以得出结论。
11.(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英国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的结果。”这说明(  )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是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者的身份决定了历史结论
D.同一历史事实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研究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同一历史事实就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人的主观判断只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多角度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12.(2020·北京模拟)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
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
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
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
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结合经济与政治和思想的关系以及议会改革的作用可以得出结论。
13.(2020·昆明模拟)18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圈地运动的主体开始大规模地从民间转为政府,故选A。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相当长时间内推行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主义,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情形,排除B;
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分布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议会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议会并不能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要扩大权力也应该是通过立法手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
14.(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描述的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
地点 故事情节
赫尔斯通(南方农村小镇) 与表妹伊迪丝“一直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使一架钢琴的琴音调整是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玛格丽特在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男女平等成为现实
C.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无法说明,排除 A;
B材料中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到工厂工作也不愿做佣人,说明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能得出女性工作权利得到 保障,排除 ;
C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 ”和“ 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 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革,符合题意;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15.(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使城市规模的扩大,正确;
B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新高考I)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7世纪,在这一时期英国发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荷兰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可从其中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其次场景是在咖啡馆内,根据“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可知咖啡馆内的人物应该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因此人物身份设定可以是新旧贵族、工商业者等。因此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对话设计逻辑清晰、完整即可。
⑵咖啡原产非洲,经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所以咖啡的传入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进行的,由此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咖啡馆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咖啡馆内的消费人群也表明咖啡逐渐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通饮品,来自东方的茶叶也逐渐成为咖啡馆提供的饮料之一,说明当时英国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这种变化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英国咖啡馆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史”。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对本题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⑵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英国咖啡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联系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分析咖啡馆人们探讨的问题的变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
(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差异:根据“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得出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根据“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原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根据“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得出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根据“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可从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对煤炭的消费少等角度分析回答。
(2)关系:根据材料可知,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可从煤炭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得到开发利用等角度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
(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以及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并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对史料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 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时间机器》发表于189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时间旅行者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生活在地面的“地面人”,他们的智力已经严重退化,只具有相当于儿童的智力;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地下的“地下人”,他们智慧发达,惧怕亮,只能生活在地面以下。可描写的“地下人”偷走了时间旅行者的机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时间机器失而复得。时间行者继续他的旅行,看到了几千万年之后的巨蟹、巨蝶、大海、日食等一些复古图景。他终于在生命垂危之际回到了“现在”,将旅行的经历告诉朋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 情节: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
历史现象:19世纪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大量的新机器被研制和发明出来。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机器的广泛发明和使用,使民众大多迷信和崇拜科学,认为机器和技术具有万能的本领。尽管小说创作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太空飞行器,作家的想象超越了当时的科学研发力,但这反映出机器发明时代人们对发明机器的渴望,有利于进一步促使人们探索新机器的研发。
示例2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全面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
概述和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既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也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此设想明显受到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作者将生物进化学说引入到作客观上反映了生物进化学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认可。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得出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情节体现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概述和评价:联系所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可知,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并且不断地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
故答案为:示例一 情节: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
历史现象:19世纪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大量的新机器被研制和发明出来。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机器的广泛发明和使用,使民众大多迷信和崇拜科学,认为机器和技术具有万能的本领。尽管小说创作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太空飞行器,作家的想象超越了当时的科学研发力,但这反映出机器发明时代人们对发明机器的渴望,有利于进一步促使人们探索新机器的研发。
示例2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全面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
概述和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既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也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此设想明显受到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作者将生物进化学说引入到作客观上反映了生物进化学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认可。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根据工业革命或者此时期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知识进行概述评价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