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专题三 质量守恒、燃烧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专题三 质量守恒、燃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4-27 15:05:10

文档简介

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专题三 质量守恒、燃烧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金坛月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检查气密性
B. 比较金属活动性
C. 验证燃烧需O2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由于试管中还有一个导气管与空气相通,握住试管,即使气密性良好,空气受热膨胀也可能从导气管跑出,在导管口可能看不到气泡,无法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相同,分别加入等量的铜和锌,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铜不能,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实验能达到目的。
C、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无法确定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B。
【分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热胀冷缩,但钙装置有两个导管,故不能检查;
B、根据控制变量法和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锌既可以和稀盐酸反应则能判断铜、锌活动性的强弱;
C、该实验中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了,故探究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而探究的是燃烧需要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而该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2020·青浦模拟)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
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实验方案只能证明CO2易溶于水,使塑料瓶变瘪,要想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需反应前向瓶中滴几滴紫色石蕊,反应后紫色石蕊变红,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A不符合题意;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需将气体通入炽热的氧化铜,不可通入石灰水,通入石灰水会使二氧化碳量减小,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C符合题意;
D、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需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验证化学变化需要验证生成物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分析
C、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析
D、根据验满在瓶口分析
3.(2019九上·莘县月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小木块能燃烧,小煤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B.玻璃棒没有可燃性,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D.烧杯罩住的蜡烛会熄灭,而外面蜡烛会持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验证时要注意设计燃烧和不燃烧的两个实验对比,由此判断燃烧的条件。
4.(2019九上·景县月考)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c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a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B.实验b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ab对比可说明 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符合题意;
C. 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氧气被消耗而熄灭,符合题意;
D. 管口小气球可使装置密闭减少生成物的逸散,体现实验绿色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2019九上·玄武月考)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图中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着火的组合是(  )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知要使打火机燃烧必须具备:电火花,氧气即通风口,可燃物。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二、实验探究题
6.(2020九上·伊通期末)小希同学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回忆老师做的以下四个演示实验:
(1)在实验Ⅰ中,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序号);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甚至缩进玻璃管中
c.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d.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指针向右偏
e.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指针向左偏
(2)在实验Ⅱ中,锥形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Ⅲ结束后,天平指针向右偏,他认为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若想天平仍然能保持平衡,需确保此实验在   体系中进行;
(4)实验Ⅳ中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的固体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其中一条)。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元素种类 b.元素化合价 c.分子种类 d.分子质量 e.原子种类 f.原子质量
【答案】(1)abc
(2)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密闭
(4)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小颗粒部分扩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
(5)aef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先变大,由于燃烧消耗氧气,冷却后气球变小,甚至缩进玻璃管中,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故填:abc;(2)在实验Ⅱ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可观察到的实验现是: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Ⅲ发生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由于装置是敞开体系,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导致天平指针向右偏,他认为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若想天平仍然能保持平衡,需确保此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4)实验Ⅳ中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的固体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小颗粒部分扩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5)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和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和元素的化合价;故填:aef。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及红磷人燃烧放热分析
(2)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分析
(3)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镁条燃烧生成的氧化镁是固体小颗粒分析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7.(2019九上·南关月考)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同答下列问题。
A.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A中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是   ,该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2)B实验结束后,向瓶内例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出现的现象是   ;
(3)C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时产生   ,放出大量热。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空气体积的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石灰水变浑浊
(3)白烟;没有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A中,冷却后倒流到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占瓶的容积的五分之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空气体积的 ,该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B实验结束后,向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出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3)C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不影响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8.(2019九上·西安期中)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下列有关图一实验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甲、乙实验都可以用来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氨水的挥发性属于化学性质
C.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大气污染
D.乙中B溶液比甲中先变红,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写出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戊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关于实验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丙和丁装置均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丙中气球可以调节瓶内压强
C.戊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戊中a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案】(1)B
(2)2H2O2 2H2O+O2↑;2H2O 2H2↑+O2↑
(3)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A、甲、乙实验中酚酞溶液都会变红,可以用来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B、浓氨水的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大气污染,正确;
D、乙中B溶液比甲中先变红,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正确;
故答案为:B。(2)丙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戊中是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 2H2↑+O2↑.故填:2H2O2 2H2O+O2↑;2H2O 2H2↑+O2↑.(3)A、丁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B、丙中气球可以调节瓶内压强,正确;
C、戊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错误;
D、戊中a管中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及氨气的挥发性和碱性分析;
(2)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3)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容器中及电解水的结论、氢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9.(2020九上·赵县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
(2)通过实验2的对比可以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不同。
(3)实验3中,将塑料瓶充分振荡后,发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比盛有水的瓶子明显更瘪,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要达到着火点
(2))溶解性(或溶解能力)
(3)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先燃烧,说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片的着火点低,所以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在空气中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达到着火点 。
故答案为:1、要达到着火点;
(2)通过实验2的对比,等质量的碘在汽油中溶解的质量比在水溶解的质量多,说明碘易溶于汽油,不易溶于水,可以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故答案为:1、溶解性(或溶解能力);
(3)实验3中,将塑料瓶充分振荡后,发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比盛有水的瓶子明显更瘪,说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里的气压降低的越低,气体消耗的越多,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输出碳酸钠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2、CO2+2NaOH=Na2CO3+H2O。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根据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
10.(2019九上·峄城月考)下列是初中化学中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
(2)A实验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好 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
(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1)做对比实验
(2);①②③④
(3)需要与助燃物(空气)接触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做对比实验,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A实验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实验成功的前提;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防止水进入 集气瓶;③红磷过量或足量,将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实验结构测量更准确;
故答案为:①②②④;(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水中没有助燃物)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助燃物(空气)接触;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三、综合题
11.(2020·遵化模拟)“水”在化学实验室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试剂,以下图示实验中都用到了水。
(1)如图甲,用此装置收集氧气前要将集气瓶中灌满水,其目的是   。
(2)如图乙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到“B”环节可看到的现象是   ;A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排净瓶内空气,是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2)试管内液面上升至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先灌满水以 排净瓶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
(2)测氧气含量时白磷燃烧完后冷却至室温,则可观察到 试管内液面上升至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 ; A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分析】(1)根据排水集气法中水的作用是排除空气分析;
(2)根据测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及燃烧条件分析。
12.(2019九上·龙湖月考)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用途:①碘与锌在常温下反应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   。
②图a-d所示的实验中,下列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选填字母)。
A、a图中的水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
B、b图中的水提供热量
C、c图集气瓶中的水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H2何时集满
D、d图中的水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2)图e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答案】(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B
(2)④③①②③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①碘与镁在常温下化合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②A、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放出了大量的热,烧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导管口有气泡生成,烧杯中的水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烧瓶内的水是反应物,错误;
B、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水的作用是能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错误;
C、利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H2何时集满,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正确;(2)用e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从a端通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氮气,把二氧化碳排出,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从a端通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色,所以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③。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结合水的性质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方法分析
1 / 1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专题三 质量守恒、燃烧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金坛月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检查气密性
B. 比较金属活动性
C. 验证燃烧需O2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2020·青浦模拟)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
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3.(2019九上·莘县月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A. B.
C. D.
4.(2019九上·景县月考)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5.(2019九上·玄武月考)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图中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着火的组合是(  )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实验探究题
6.(2020九上·伊通期末)小希同学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回忆老师做的以下四个演示实验:
(1)在实验Ⅰ中,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序号);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甚至缩进玻璃管中
c.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d.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指针向右偏
e.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指针向左偏
(2)在实验Ⅱ中,锥形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Ⅲ结束后,天平指针向右偏,他认为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若想天平仍然能保持平衡,需确保此实验在   体系中进行;
(4)实验Ⅳ中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的固体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其中一条)。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元素种类 b.元素化合价 c.分子种类 d.分子质量 e.原子种类 f.原子质量
7.(2019九上·南关月考)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同答下列问题。
A.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A中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是   ,该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2)B实验结束后,向瓶内例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出现的现象是   ;
(3)C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时产生   ,放出大量热。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8.(2019九上·西安期中)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下列有关图一实验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甲、乙实验都可以用来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氨水的挥发性属于化学性质
C.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大气污染
D.乙中B溶液比甲中先变红,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写出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戊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关于实验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丙和丁装置均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丙中气球可以调节瓶内压强
C.戊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戊中a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9.(2020九上·赵县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
(2)通过实验2的对比可以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不同。
(3)实验3中,将塑料瓶充分振荡后,发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比盛有水的瓶子明显更瘪,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0.(2019九上·峄城月考)下列是初中化学中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
(2)A实验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好 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
(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三、综合题
11.(2020·遵化模拟)“水”在化学实验室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试剂,以下图示实验中都用到了水。
(1)如图甲,用此装置收集氧气前要将集气瓶中灌满水,其目的是   。
(2)如图乙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到“B”环节可看到的现象是   ;A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是   。
12.(2019九上·龙湖月考)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用途:①碘与锌在常温下反应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   。
②图a-d所示的实验中,下列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选填字母)。
A、a图中的水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
B、b图中的水提供热量
C、c图集气瓶中的水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H2何时集满
D、d图中的水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2)图e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由于试管中还有一个导气管与空气相通,握住试管,即使气密性良好,空气受热膨胀也可能从导气管跑出,在导管口可能看不到气泡,无法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相同,分别加入等量的铜和锌,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铜不能,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实验能达到目的。
C、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无法确定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B。
【分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热胀冷缩,但钙装置有两个导管,故不能检查;
B、根据控制变量法和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锌既可以和稀盐酸反应则能判断铜、锌活动性的强弱;
C、该实验中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了,故探究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而探究的是燃烧需要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而该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实验方案只能证明CO2易溶于水,使塑料瓶变瘪,要想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需反应前向瓶中滴几滴紫色石蕊,反应后紫色石蕊变红,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A不符合题意;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需将气体通入炽热的氧化铜,不可通入石灰水,通入石灰水会使二氧化碳量减小,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C符合题意;
D、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需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验证化学变化需要验证生成物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分析
C、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析
D、根据验满在瓶口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小木块能燃烧,小煤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B.玻璃棒没有可燃性,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D.烧杯罩住的蜡烛会熄灭,而外面蜡烛会持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验证时要注意设计燃烧和不燃烧的两个实验对比,由此判断燃烧的条件。
4.【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c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a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B.实验b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ab对比可说明 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符合题意;
C. 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氧气被消耗而熄灭,符合题意;
D. 管口小气球可使装置密闭减少生成物的逸散,体现实验绿色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知要使打火机燃烧必须具备:电火花,氧气即通风口,可燃物。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6.【答案】(1)abc
(2)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密闭
(4)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小颗粒部分扩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
(5)aef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先变大,由于燃烧消耗氧气,冷却后气球变小,甚至缩进玻璃管中,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故填:abc;(2)在实验Ⅱ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可观察到的实验现是: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Ⅲ发生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由于装置是敞开体系,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导致天平指针向右偏,他认为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若想天平仍然能保持平衡,需确保此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4)实验Ⅳ中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的固体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小颗粒部分扩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5)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和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和元素的化合价;故填:aef。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及红磷人燃烧放热分析
(2)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分析
(3)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镁条燃烧生成的氧化镁是固体小颗粒分析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7.【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空气体积的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石灰水变浑浊
(3)白烟;没有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A中,冷却后倒流到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占瓶的容积的五分之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空气体积的 ,该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B实验结束后,向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出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3)C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不影响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8.【答案】(1)B
(2)2H2O2 2H2O+O2↑;2H2O 2H2↑+O2↑
(3)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A、甲、乙实验中酚酞溶液都会变红,可以用来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B、浓氨水的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大气污染,正确;
D、乙中B溶液比甲中先变红,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正确;
故答案为:B。(2)丙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戊中是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 2H2↑+O2↑.故填:2H2O2 2H2O+O2↑;2H2O 2H2↑+O2↑.(3)A、丁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B、丙中气球可以调节瓶内压强,正确;
C、戊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错误;
D、戊中a管中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及氨气的挥发性和碱性分析;
(2)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3)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容器中及电解水的结论、氢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9.【答案】(1)要达到着火点
(2))溶解性(或溶解能力)
(3)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先燃烧,说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片的着火点低,所以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在空气中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达到着火点 。
故答案为:1、要达到着火点;
(2)通过实验2的对比,等质量的碘在汽油中溶解的质量比在水溶解的质量多,说明碘易溶于汽油,不易溶于水,可以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故答案为:1、溶解性(或溶解能力);
(3)实验3中,将塑料瓶充分振荡后,发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比盛有水的瓶子明显更瘪,说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里的气压降低的越低,气体消耗的越多,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输出碳酸钠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2、CO2+2NaOH=Na2CO3+H2O。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根据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
10.【答案】(1)做对比实验
(2);①②③④
(3)需要与助燃物(空气)接触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做对比实验,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A实验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实验成功的前提;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防止水进入 集气瓶;③红磷过量或足量,将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实验结构测量更准确;
故答案为:①②②④;(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水中没有助燃物)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助燃物(空气)接触;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11.【答案】(1)排净瓶内空气,是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2)试管内液面上升至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先灌满水以 排净瓶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
(2)测氧气含量时白磷燃烧完后冷却至室温,则可观察到 试管内液面上升至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 ; A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分析】(1)根据排水集气法中水的作用是排除空气分析;
(2)根据测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及燃烧条件分析。
12.【答案】(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B
(2)④③①②③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①碘与镁在常温下化合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②A、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放出了大量的热,烧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导管口有气泡生成,烧杯中的水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烧瓶内的水是反应物,错误;
B、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水的作用是能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错误;
C、利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H2何时集满,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正确;(2)用e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从a端通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氮气,把二氧化碳排出,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从a端通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色,所以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③。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结合水的性质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方法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