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0 11:36:3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朝阳模拟)汉文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些做法(  )
A.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B.使得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达到鼎盛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注意掌握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和作用。本题难度适中。
2.(2020七上·驿城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秦统一中国 ,不符合题意;
B.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包括了秦统一、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但是却没有提到“文景之治”,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回答,注意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材料不包括”字样。
3.(2020七上·苏州期末)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八王之乱” D.“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对此题。
4.(2020七上·西安期末)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文帝景帝(  )
①减轻赋税徭役 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提倡以农为本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难度较大,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5.(2020七上·惠城期末)西汉建立后,大巨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休养生息 D.优先发展商业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严刑峻法 ,不符合史实;
B. 重视农业发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优先发展商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经济政策。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6.(2020七上·龙岗期末)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为发展生产,稳定人民生活,汉高祖实行了哪一政策(  )
A.休养生息 B.焚书坑儒 C.盐铁专卖 D.独尊儒术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7.(2020七上·九龙坡期末)汉高祖时期,大大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这些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汉初民不聊生,急需恢复 B.汉高祖天生节俭
C.汉高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国家富庶军事强盛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三项说法片面或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理解和识记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8.(2019七上·佳木斯期末)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体现的道家的思想即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B.法家,不符合题意;
C.墨家,不符合题意;
D.儒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这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记忆。
9.(2019七上·景县月考)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哪一社会状况(  )
A.人口锐减 B.土地荒芜 C.社会安定 D.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可以看出,西汉初年,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人口大量减少,这反映了西汉初年人口锐减,符合题意;
B.土地荒芜,不符合题意;
C.社会安定,不符合题意;
D.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回答。解答时,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2019七上·兰山期中)《资治通鉴·卷十五》评价文景之治时期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这一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园素不包括(  )
A.重视以德化民 B.提倡勤俭治国
C.依靠严刑峻法 D.提倡以农为本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重视以德化民,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B·提倡勤俭治国,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等。“依靠严刑峻法”的说法,明显不是文景之治时期的现象。
D·提倡以农为本,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史实。汉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11.(2019六上·新泰期中)“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其中的高祖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
A.刘备 B.刘邦 C.刘恒 D.刘启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城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高祖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2.(2019七上·兴化期中)《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废井田,开阡陌 B.统一度量衡
C.设立御史大夫 D.实行休养生息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废井田,开阡陌 ,不符合题意;
B. 统一度量衡 ,不符合题意;
C. 设立御史大夫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非常饥饿,造成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3.(2019七上·莘县期中)“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诚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王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①②③④是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A符合题意。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故排除带⑤的选项BC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做这样的排列组合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可通过阅读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选出题干中错误的小项加以排除即可。题干中⑤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文景之治无关,故排除含⑤的选项。
14.(2019七上·河源月考)他是个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一个出身于普通农家的青年,靠着三千子弟起家,一路拼杀,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明朝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灭秦败项”“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并结合所学可知,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西汉。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刘邦和项羽是其中著名的两支队伍,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共存在二百余年,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建立。题干材料中的“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4年的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15.(2019·泰州)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A项文景之治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6.(2019·成都)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因此距离东汉立国公元25年时间是201+25=226年,C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汉的建立,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2019·陕西)“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进一步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光武帝时期,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等,因此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解答时,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注意是“共同因素”。
18.(2019·鞍山模拟)西汉的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政策不属于“先富民,再强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要学生结合题干信息,掌握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不理解,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抓住关键语句“富民政策”,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
19.(2019七上·凤山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见德治的重要性。追忆历史,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B项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19七上·东安期末)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公元前202年应是(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年份与世纪的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02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年代的计算。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西汉建立属于的世纪,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社会状况: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   ,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答案】刘邦;长安;社会生产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都城是长安;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状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面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故答案为:刘邦;长安;社会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22.(2016七上·滨海期中)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或名称。
①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   。
②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③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④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答案】分封制;巨鹿之战;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周的分封制;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①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②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③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自秦朝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④根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故答案为分封制、巨鹿之战、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3.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
措施:让   还乡务农,将   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稳定下来。
【答案】汉高祖;休养生息;士兵;奴婢;轻徭薄赋;经济;社会局势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吸取秦暴政而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措施方面:为增加劳动力,让士兵回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为鼓励人民从事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使汉初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汉高祖;休养生息;士兵;奴婢;轻徭薄赋;经济;社会局势。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4.(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物质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即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复原,以功劳行田宅……
材料三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说:“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是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3)材料四出现的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初年经济形势扭转的这段历史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1)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减免徭役及兵役,充实劳动力等。
(3)“文景之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物质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出现了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状况。回顾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争。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据材料二、三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四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第二问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故答案为:(1)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减免徭役及兵役,充实劳动力等。
(3)“文景之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26.(2020·吴江模拟)治国理念是治国行为的先导,决定着政府的内外政策,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及李斯就把它(焚书的主张—一引者)实行了。把关涉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关系技术作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所许学的,只有当代的法令;有权教授的人,即是当时的官吏。
一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初承秦政之酷和秦火之余,百物凋零而百废待举。秦政是汉人所痛恨的,此时,道家“清静无为”之说,给“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玄妙的论证,于是法家政治一变而为黄老政治。
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三:汉武帝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在帝国行政中却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和杜周,他们都是法律专家。汉宣帝(汉武帝曾孙)很喜欢读法家申不害的《君臣》篇,还公然声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治国理念来自哪一家学说,并指出始皇践行这一治国理念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识,指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源自于哪一学派?历史上对汉初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有何美称?
(3)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治国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帝、宣帝的治国理念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1)法家;焚书坑儒。
(2)理念:道家学派(思想)。
(3)特点: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时治国理念来自法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始皇践行这一治国理念的具体措施是焚书坑儒,采用强硬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源自于道家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上对汉初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汉武帝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在帝国行政中却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和杜周,他们都是法律专家 ”,可以看出,汉武帝治国特点是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武帝、宣帝的治国理念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故答案为:(1) 法家;焚书坑儒。
(2) 理念:道家学派(思想)。
(3) 特点: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点评】本题的这三题,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来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有些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找出来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这类知识点,既要识记,更要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回答。
27.(2020·安徽模拟)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北京人使用的尖装工具 图二夏商西周时使用的劳动工具 图三春秋战国时使用的劳动工具
材料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黄朴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译自《汉书·食货志》
(1)从图一到图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工具发生了怎样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 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通过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2)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3)反映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
原因: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从图一到图三我国古代劳动工具 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 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材料三反映了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工具的进步,材料二反映的是社会变革,材料三反映的是实行有力的政策,由此可知,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故答案为:(1) 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2) 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3) 反映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
原因: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 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图片,找到劳动工具的变化,这个比较明显。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一定要紧扣材料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原因,这是需要学生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回答。
(4)本题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解答时,可以把上述材料放在一起,看看它们各自从哪些方面来发展经济的,一般一则材料显示一方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朝阳模拟)汉文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些做法(  )
A.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B.使得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达到鼎盛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2020七上·驿城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3.(2020七上·苏州期末)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八王之乱” D.“王与马,共天下”
4.(2020七上·西安期末)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文帝景帝(  )
①减轻赋税徭役 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提倡以农为本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20七上·惠城期末)西汉建立后,大巨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休养生息 D.优先发展商业
6.(2020七上·龙岗期末)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为发展生产,稳定人民生活,汉高祖实行了哪一政策(  )
A.休养生息 B.焚书坑儒 C.盐铁专卖 D.独尊儒术
7.(2020七上·九龙坡期末)汉高祖时期,大大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这些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汉初民不聊生,急需恢复 B.汉高祖天生节俭
C.汉高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国家富庶军事强盛
8.(2019七上·佳木斯期末)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9.(2019七上·景县月考)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哪一社会状况(  )
A.人口锐减 B.土地荒芜 C.社会安定 D.经济繁荣
10.(2019七上·兰山期中)《资治通鉴·卷十五》评价文景之治时期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这一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园素不包括(  )
A.重视以德化民 B.提倡勤俭治国
C.依靠严刑峻法 D.提倡以农为本
11.(2019六上·新泰期中)“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其中的高祖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
A.刘备 B.刘邦 C.刘恒 D.刘启
12.(2019七上·兴化期中)《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废井田,开阡陌 B.统一度量衡
C.设立御史大夫 D.实行休养生息
13.(2019七上·莘县期中)“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诚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4.(2019七上·河源月考)他是个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一个出身于普通农家的青年,靠着三千子弟起家,一路拼杀,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明朝
15.(2019·泰州)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2019·成都)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17.(2019·陕西)“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8.(2019·鞍山模拟)西汉的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19.(2019七上·凤山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见德治的重要性。追忆历史,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20.(2019七上·东安期末)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公元前202年应是(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社会状况: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   ,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2.(2016七上·滨海期中)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或名称。
①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   。
②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③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④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23.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
措施:让   还乡务农,将   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稳定下来。
24.(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物质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即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复原,以功劳行田宅……
材料三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说:“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是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3)材料四出现的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初年经济形势扭转的这段历史给你带来的启示。
26.(2020·吴江模拟)治国理念是治国行为的先导,决定着政府的内外政策,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及李斯就把它(焚书的主张—一引者)实行了。把关涉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关系技术作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所许学的,只有当代的法令;有权教授的人,即是当时的官吏。
一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初承秦政之酷和秦火之余,百物凋零而百废待举。秦政是汉人所痛恨的,此时,道家“清静无为”之说,给“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玄妙的论证,于是法家政治一变而为黄老政治。
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三:汉武帝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在帝国行政中却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和杜周,他们都是法律专家。汉宣帝(汉武帝曾孙)很喜欢读法家申不害的《君臣》篇,还公然声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治国理念来自哪一家学说,并指出始皇践行这一治国理念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识,指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源自于哪一学派?历史上对汉初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有何美称?
(3)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治国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帝、宣帝的治国理念有何重大影响?
27.(2020·安徽模拟)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北京人使用的尖装工具 图二夏商西周时使用的劳动工具 图三春秋战国时使用的劳动工具
材料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黄朴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译自《汉书·食货志》
(1)从图一到图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工具发生了怎样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 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通过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注意掌握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和作用。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秦统一中国 ,不符合题意;
B.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包括了秦统一、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但是却没有提到“文景之治”,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回答,注意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材料不包括”字样。
3.【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对此题。
4.【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难度较大,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严刑峻法 ,不符合史实;
B. 重视农业发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优先发展商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经济政策。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6.【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三项说法片面或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理解和识记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8.【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体现的道家的思想即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B.法家,不符合题意;
C.墨家,不符合题意;
D.儒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这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记忆。
9.【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可以看出,西汉初年,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人口大量减少,这反映了西汉初年人口锐减,符合题意;
B.土地荒芜,不符合题意;
C.社会安定,不符合题意;
D.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回答。解答时,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重视以德化民,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B·提倡勤俭治国,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等。“依靠严刑峻法”的说法,明显不是文景之治时期的现象。
D·提倡以农为本,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史实。汉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城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高祖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废井田,开阡陌 ,不符合题意;
B. 统一度量衡 ,不符合题意;
C. 设立御史大夫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非常饥饿,造成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3.【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王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①②③④是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A符合题意。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故排除带⑤的选项BC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做这样的排列组合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可通过阅读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选出题干中错误的小项加以排除即可。题干中⑤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文景之治无关,故排除含⑤的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灭秦败项”“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并结合所学可知,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西汉。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刘邦和项羽是其中著名的两支队伍,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共存在二百余年,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建立。题干材料中的“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4年的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1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A项文景之治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6.【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因此距离东汉立国公元25年时间是201+25=226年,C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汉的建立,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进一步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光武帝时期,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等,因此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解答时,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注意是“共同因素”。
18.【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政策不属于“先富民,再强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要学生结合题干信息,掌握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不理解,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抓住关键语句“富民政策”,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
19.【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B项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年份与世纪的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02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年代的计算。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西汉建立属于的世纪,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21.【答案】刘邦;长安;社会生产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都城是长安;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状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面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故答案为:刘邦;长安;社会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22.【答案】分封制;巨鹿之战;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周的分封制;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①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②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③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自秦朝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④根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故答案为分封制、巨鹿之战、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3.【答案】汉高祖;休养生息;士兵;奴婢;轻徭薄赋;经济;社会局势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吸取秦暴政而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措施方面:为增加劳动力,让士兵回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为鼓励人民从事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使汉初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汉高祖;休养生息;士兵;奴婢;轻徭薄赋;经济;社会局势。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4.【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5.【答案】(1)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减免徭役及兵役,充实劳动力等。
(3)“文景之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物质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出现了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状况。回顾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争。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据材料二、三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四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第二问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故答案为:(1)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减免徭役及兵役,充实劳动力等。
(3)“文景之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法家;焚书坑儒。
(2)理念:道家学派(思想)。
(3)特点: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时治国理念来自法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始皇践行这一治国理念的具体措施是焚书坑儒,采用强硬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源自于道家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上对汉初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汉武帝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在帝国行政中却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和杜周,他们都是法律专家 ”,可以看出,汉武帝治国特点是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武帝、宣帝的治国理念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故答案为:(1) 法家;焚书坑儒。
(2) 理念:道家学派(思想)。
(3) 特点: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行政上重用法家人物。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法治策略。
【点评】本题的这三题,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来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有些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找出来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这类知识点,既要识记,更要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回答。
27.【答案】(1)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2)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3)反映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
原因: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从图一到图三我国古代劳动工具 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 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材料三反映了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工具的进步,材料二反映的是社会变革,材料三反映的是实行有力的政策,由此可知,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故答案为:(1) 由石器工具变为青铜工具再到铁器工具
(2) 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3) 反映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现象或汉初政治稳定,人给家足。
原因: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教训,出现了社会稳定繁荣局面。
(4) 科技或生产力先进;社会变革、统治者调整政策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图片,找到劳动工具的变化,这个比较明显。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一定要紧扣材料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原因,这是需要学生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回答。
(4)本题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解答时,可以把上述材料放在一起,看看它们各自从哪些方面来发展经济的,一般一则材料显示一方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