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27 08: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施有效教学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学科 地理 标题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师
课型 第一课时问题导学,解决第二课时自主建网,练习 课时 2 授课日期
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它们的地理意义不仅在于地域间的沟通,而且使传统地理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地域之间的联系正在形成一个超越传统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立一些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城市化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三次产业的转移,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活动所要考虑的区位条件及相互联系方面的知识还是欠缺的。但是学生通过近期的自主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第二部分是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本节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有联系的是: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应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2.了解地域联系,包括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和信息联系以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能够分析某一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区位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四个方面,能够对具体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案例进行评价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培养学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经济现象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用全面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研究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产业区位条件分析;2.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难点]产业区位条件分析。
教学方法 1、引导法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问题导学 地图册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要求) 时间 目标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 约5分钟 激发学习热情 认真阅读教材P50的资料“区位与我们的生活”然后思考并讨论:什么是区位?(情景设置)1.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2.假设你是老板,你想建制糖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3.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建分公司,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热情
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 20分钟 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在自主与合作的过程中生成问题 课前教师要发给学生“问题导学”,教师巡视督导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解决问题 15分钟 教师结合自主学习的问题和合作探究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讨论 给学生归纳出共性的问题,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质疑、补充。 学生进行小组生成问题展示,
探究提升 8分钟 对重难点进行延伸拓展 教师巡视指导,对重难点进行延伸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掌握重难点知识
第 二 课 时
归纳总结自主建网 15分钟 通过自主建网,使知识系统完善,提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独立建网,小组展示
解决练习 30分钟 教师通过“练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和提高。 发放练案,解决共性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学科长组织成员互评。最后展示小组问题
课外拓展 结合所在地实际分析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一)生产协作(二)商贸联系(三)科技与信息联系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成功的方面主要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合作展示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生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生在追问质疑环节表现非常出色,课堂气愤活跃。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