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23:18:16

文档简介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0·重庆)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埃及创造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儒略历 D.帕特农神庙
2.(2020·常州)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这主要是由于尼罗河流域(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适合于农业耕作
C.民主政治起源较早 D.有利于建金字塔
3.(2020·河南模拟)文字是将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的是(  )
A.古埃及人 B.古代苏美尔人
C.古代中国人 D.古印度人
4.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如图),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这一石柱(  )
A.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B.上面的文字应属于象形文字
C.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是古代印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中国———种姓制度
6.(2019九上·韶关期中)公元前1500左右,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雅利安人 D.波斯人
7.(2020·东营)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8.(2019·深圳)《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9.(2019九上·红安月考)某旅行社为配合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广告词是(  )
A.沿着印度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狮身人面像,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汉谟拉比法典》,感叹人类社会法治传统的源远流长
10.(2019九上·汕头月考)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A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其B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C法老,而D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A.尼罗河 B.楔形文字 C.法老 D.金字塔
11.(2019·深圳模拟)“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12.(2019九上·芜湖月考)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3.(2019九上·潮阳月考)印度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利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阶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
14.(2019九上·瑶海月考)《神秘的北纬30度》一书中列举了许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如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等。我们认为此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应该是(  )
A.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B.地理环境的影响
C.文明交流的结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
15.(2019九上·安徽月考)《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该法典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古巴比伦分成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战俘不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男性家长不可以随便杀害奴隶
D.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九上·九江月考)探寻古代文明的遗址,我们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座座庄严的建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请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中的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示意图分别展示了古代哪些国家的什么成果?
(2)图2描述的什么法典?有何地位?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3)图3制度的形成与哪一族的入侵有关?图3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等级制度?其中把持着神权的等级是什么?
(4)图中的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宣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材料二:古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现……当时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异学”。据说当时有“大大师”“六十二见”或“九十六种外道”。
——《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义?请写出它产生的地区及创立者。
(2)材料一的宗教宣扬“众生平等”是针对哪一制度?
(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类似于我国古代哪一局面?
(4)根据材料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情况。
18.(2017九下·南京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1)这两则材料分别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或制度)有关?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它们反映了什么实质?
(3)材料所反映的文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什么地位?
(4)你能判断出材料二属于哪一等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中最有名的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谟拉比法典》,不符合题意;
C.儒略历,不符合题意;
D.帕特农神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比较简单。
2.【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适合于农业耕作,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因此,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故B符合题意;
古埃及文明是农业文明,故A不符合题意;
古希腊民主政治起源较早,故C不符合题意;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理解和识记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同时,学生还应理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3.【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图形表示事务,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
A项古埃及人创制世界上最早的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符合题意;
B项古代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不符合题意;
C项古代中国人创制的文字是甲骨文,不符合题意;
D项古印度人创制的文字是梵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象形文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
4.【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 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符合题意;
B. 上面的文字应属于象形文字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石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面的《汉谟拉比法典》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是古代印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要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汉谟拉比法典》,之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其文明象征是金字塔等;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王国,其文明象征是《汉谟拉比法典》等;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其文明象征是种姓制度等;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文明象征是甲骨文等。
A.依据所学,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而非印度河、恒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依据所学,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以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依据所学,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而非尼罗河,甲骨文是中国文明的文明象征,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D.依据所学,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但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的文明象征,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四大文明起源的河流及其文明象征有所掌握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结合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进行分析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四个等级。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不大,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世界上首部法律著作,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准确把握,《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9.【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典型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AB选项排除;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日为基础题,考查的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代表,结合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他们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法老,而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解答时,注意区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这容易记混淆,一定要特别注意。
11.【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把人严格分为四等,他们之间高低贵贱分明,等级世代沿袭, 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不可以通婚等,它的存在,使社会产生了矛盾,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解答时,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类题目就是要理解,理解之后在记忆,就会记得准记得牢。
12.【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婆罗门,不符合题干内容;
B·刹帝利,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中,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从题干内容可以看出,这户家庭从事的是商业活动。
D`·首陀罗,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实行内婚制。
13.【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B四个等级权利义务的多少,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掌握种姓制度产生的时间、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四大种姓、特点(职业世袭和内婚制)及对印度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基础知识点。
14.【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A.文化传统相同所致,根据常识埃及、中国、巴比伦三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B.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题干“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发育于尼罗河、中国三星堆位于长江流域、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两河流域,因此该选项正确;
C.文明交流的结果与题干意思不相符;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题干中并未提及生活方式,因此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产生条件的掌握情况,文明的出现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宜的地理环境才能够产生人类文明。本题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15.【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同时,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到同样损害。
B.战俘不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不符合史实;
C.男性家长不可以随便杀害奴隶 ,不符合史实;
D.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准确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在识记其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记: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经济领域、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等。
16.【答案】(1)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种姓制度。
(2)《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奴隶主阶级。
(3)雅利安人、古印度;婆罗门。
(4)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大河孕育了亚非文明。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解析】(1)依据材料中图一可知是金字塔,结合课本所学,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人们可通过金字塔了解古埃及的文明;由图二可以看到《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巴比伦国王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展现了古巴比伦的历史;从图三的文字:婆罗门、刹帝利等文字,可知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可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
(2)根据课本所学,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条文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内容,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依据材料二中“高种姓与低种姓……酷刑”可知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结合课本所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因而把持着神权的是婆罗门。
(4)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亚非地区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河。
故答案为:(1)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种姓制度。
(2)《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奴隶主阶级。
(3)雅利安人、古印度;婆罗门。
(4)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大河孕育了亚非文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通过这些文物和图示可以了解亚非古国的上古文明。辨析图文史料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1)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知识点】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2)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出现了私 人讲学,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佛教从印度传播,有两个方向传播: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中国境内。
故答案为:(1)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等相关知识。
18.【答案】(1)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2)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世界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首陀罗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由“文件(或制度)反映的实质”,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这些统治者制定的文件(或制度),都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工具。(3)由文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4)由材料二属于的等级,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4)本题主要考查首陀罗的知识。
1 / 1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0·重庆)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埃及创造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儒略历 D.帕特农神庙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中最有名的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谟拉比法典》,不符合题意;
C.儒略历,不符合题意;
D.帕特农神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比较简单。
2.(2020·常州)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这主要是由于尼罗河流域(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适合于农业耕作
C.民主政治起源较早 D.有利于建金字塔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适合于农业耕作,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因此,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故B符合题意;
古埃及文明是农业文明,故A不符合题意;
古希腊民主政治起源较早,故C不符合题意;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理解和识记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同时,学生还应理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3.(2020·河南模拟)文字是将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的是(  )
A.古埃及人 B.古代苏美尔人
C.古代中国人 D.古印度人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图形表示事务,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
A项古埃及人创制世界上最早的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符合题意;
B项古代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不符合题意;
C项古代中国人创制的文字是甲骨文,不符合题意;
D项古印度人创制的文字是梵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象形文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
4.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如图),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这一石柱(  )
A.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B.上面的文字应属于象形文字
C.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是古代印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 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符合题意;
B. 上面的文字应属于象形文字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石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面的《汉谟拉比法典》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是古代印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要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汉谟拉比法典》,之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回答。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中国———种姓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其文明象征是金字塔等;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王国,其文明象征是《汉谟拉比法典》等;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其文明象征是种姓制度等;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文明象征是甲骨文等。
A.依据所学,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而非印度河、恒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依据所学,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以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依据所学,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而非尼罗河,甲骨文是中国文明的文明象征,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D.依据所学,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但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的文明象征,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四大文明起源的河流及其文明象征有所掌握即可。
6.(2019九上·韶关期中)公元前1500左右,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雅利安人 D.波斯人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结合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进行分析即可。
7.(2020·东营)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四个等级。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不大,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即可作答。
8.(2019·深圳)《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世界上首部法律著作,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准确把握,《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9.(2019九上·红安月考)某旅行社为配合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广告词是(  )
A.沿着印度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狮身人面像,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汉谟拉比法典》,感叹人类社会法治传统的源远流长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典型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AB选项排除;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日为基础题,考查的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代表,结合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进行分析即可。
10.(2019九上·汕头月考)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A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其B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C法老,而D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A.尼罗河 B.楔形文字 C.法老 D.金字塔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他们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法老,而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解答时,注意区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这容易记混淆,一定要特别注意。
11.(2019·深圳模拟)“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把人严格分为四等,他们之间高低贵贱分明,等级世代沿袭, 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不可以通婚等,它的存在,使社会产生了矛盾,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解答时,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类题目就是要理解,理解之后在记忆,就会记得准记得牢。
12.(2019九上·芜湖月考)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婆罗门,不符合题干内容;
B·刹帝利,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中,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从题干内容可以看出,这户家庭从事的是商业活动。
D`·首陀罗,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实行内婚制。
13.(2019九上·潮阳月考)印度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利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阶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B四个等级权利义务的多少,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掌握种姓制度产生的时间、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四大种姓、特点(职业世袭和内婚制)及对印度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基础知识点。
14.(2019九上·瑶海月考)《神秘的北纬30度》一书中列举了许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如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等。我们认为此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应该是(  )
A.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B.地理环境的影响
C.文明交流的结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A.文化传统相同所致,根据常识埃及、中国、巴比伦三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B.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题干“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发育于尼罗河、中国三星堆位于长江流域、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两河流域,因此该选项正确;
C.文明交流的结果与题干意思不相符;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题干中并未提及生活方式,因此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产生条件的掌握情况,文明的出现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宜的地理环境才能够产生人类文明。本题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15.(2019九上·安徽月考)《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该法典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古巴比伦分成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战俘不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男性家长不可以随便杀害奴隶
D.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同时,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到同样损害。
B.战俘不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不符合史实;
C.男性家长不可以随便杀害奴隶 ,不符合史实;
D.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准确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在识记其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记: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经济领域、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等。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九上·九江月考)探寻古代文明的遗址,我们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座座庄严的建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请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中的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示意图分别展示了古代哪些国家的什么成果?
(2)图2描述的什么法典?有何地位?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3)图3制度的形成与哪一族的入侵有关?图3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等级制度?其中把持着神权的等级是什么?
(4)图中的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种姓制度。
(2)《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奴隶主阶级。
(3)雅利安人、古印度;婆罗门。
(4)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大河孕育了亚非文明。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解析】(1)依据材料中图一可知是金字塔,结合课本所学,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人们可通过金字塔了解古埃及的文明;由图二可以看到《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巴比伦国王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展现了古巴比伦的历史;从图三的文字:婆罗门、刹帝利等文字,可知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可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
(2)根据课本所学,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条文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内容,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依据材料二中“高种姓与低种姓……酷刑”可知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结合课本所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因而把持着神权的是婆罗门。
(4)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亚非地区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河。
故答案为:(1)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种姓制度。
(2)《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奴隶主阶级。
(3)雅利安人、古印度;婆罗门。
(4)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大河孕育了亚非文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通过这些文物和图示可以了解亚非古国的上古文明。辨析图文史料是解题的关键。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宣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材料二:古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现……当时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异学”。据说当时有“大大师”“六十二见”或“九十六种外道”。
——《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义?请写出它产生的地区及创立者。
(2)材料一的宗教宣扬“众生平等”是针对哪一制度?
(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类似于我国古代哪一局面?
(4)根据材料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情况。
【答案】(1)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知识点】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2)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出现了私 人讲学,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佛教从印度传播,有两个方向传播: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中国境内。
故答案为:(1)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等相关知识。
18.(2017九下·南京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1)这两则材料分别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或制度)有关?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它们反映了什么实质?
(3)材料所反映的文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什么地位?
(4)你能判断出材料二属于哪一等级?
【答案】(1)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2)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世界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首陀罗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由“文件(或制度)反映的实质”,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这些统治者制定的文件(或制度),都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工具。(3)由文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4)由材料二属于的等级,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4)本题主要考查首陀罗的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