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2: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从开始的三间房,变成了最后的一间陋室。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当时的心境。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xiá
字词过关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鸿儒(  )( ) 案牍(  )
诸葛(  ) 西蜀(  )
德馨( ) 陋室( )
金 ( )经( )
hóng



shǔ
xīn
lòu
jīn
jīng
齐读课文
教师提示: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in)(ing)
自读自译
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
画出难词难句。
2、 对照注释逐句口译全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
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
就不感到简陋了)。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入,进入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孔子云:“何陋之有 ”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形,形体,身体。
乱,使……乱 劳,使……劳累。使动
译文: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研读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山 不在高 有 仙 则 名
水 不在深 有 龙 则 灵
↓ ↓ ↓ ↓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今天修复的刘禹锡陋室
陋室究竟是如何简陋
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运用对偶、衬托的修辞方法。侧面表现了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暗示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写陋室的人物。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申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如何表现陋室之陋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
陋室之景宜人,
陋室之人高雅,
陋室之情高尚。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暗示作者的陋室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
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刘禹锡屡处逆境而不消沉沮丧;频遇挫折而不退缩萎靡。
晚年与白居易同患眼疾和足疾,白居易非常消极悲观,刘禹锡高唱“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去开导劝说他。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铸就了他的那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多么开阔的心胸,以世间万物的欣欣向荣和他人仕途的成功来消解自己所经历的挫折。
世人对刘禹锡的评价:
zhé
翻译下列字词和句子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丝竹
案牍
斯是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斯……,惟……
可以……,阅……
谈笑……,往来……
无……,无……
苔痕……,草色……
南阳……
西蜀……
何陋之有
山——仙 名
水——龙 灵
谢谢,认识了你们。
谢谢我们一起走过的二十九节课。
谢谢我们一起从新闻、小说、通讯、散文
一步步走到了古文。
谢谢我们一起拥有过的这么多。
谢谢一路有你们,陪伴着我。
再见了!我最爱的,同学们
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