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4.唐诗三首
石 壕 吏
yú
yù
yè
shù
B
3.重点句子默写。(4分)
(1)诗中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明兵役苛酷,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家作品。(7分)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_____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他创作了《_____》“_____”“_____”等名作。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少陵野老
李白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
阅读《石壕吏》,回答1~4题。
1.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C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沉郁顿挫。
D.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C
3.“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3分)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4.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由。(3分)
老翁逃走并不代表他不爱国,我们应该体谅老翁的行为,因为他家已经为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uàn
ào
qǐnɡ
qīn
shà
sāng
wù
xiàn
挂着,挂住
高
狠心
如此、这样
一会儿
停止
接近
怎能、如何
到,句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庇护
都
高耸的样子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D
4.重点句子默写。(6分)
(1)诗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不仅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课内阅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3分)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3.说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独”字的思想内涵。(3分)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以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4.赏析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分)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诗句情感豪壮,境界阔大,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二、课外阅读
感旧(荆门中考)
陆游
当年书剑①揖三公②,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③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书剑:指能文能式,智勇双全。②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③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3分)
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之情。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只能无奈地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描写白发萧疏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卖 炭 翁
zhé
piān
xīn
chì
bìn
chì
木柴
谋求
指皇帝的命令
掉转
吆喝
挂
同“值”,价钱
3.重点句子默写。(6分)
(1)诗中勾画卖炭翁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宫市”掠夺的残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半匹红纱一丈绫 , 系向牛头充炭直
4.作家作品。(5分)
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_______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香山居士
刘禹锡
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
一、课内阅读
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开头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中“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C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
“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这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3分)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二、课外阅读
观刈①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③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④但惜:只是珍惜。
4.“力尽不知热”“家田输税尽”这两句诗中都有一个“尽”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两个“尽”字的理解。(3分)
第一个“尽”主要体现农民劳动的艰辛程度,第二个“尽”揭示农民贫困的原因:租税之重。
5.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3分)
①都是心理活动描写;②都描写了矛盾心理(或都有反常对比);③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