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1.积累词语,品味严密、准确的语言。
2.了解不同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
3.阅读中国古代科学的相关文章,了解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重点难点
1.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分析、概括文章思路。
2.探究文本是如何引发哲学的思考的。
教学目标
1.科学史
这套“观念”支配着历史叙述者和历史学家去选择讲什么、不讲什么,支配着他们如何讲、如何编排形形色色的历史“事实”。就科学史而言,这套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科学”的观念,其次还有“历史观”,不同的“科学观”和“历史观”决定了科学史叙述的不同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就将写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史来。
一、导入
2.作者简介:
关增建,男,1956 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2 年初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 年破格晋升教授,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 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一次,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次,其他奖项多种。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贡献: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3.写作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他认为,“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科学史十五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总是那些被人“讲”出来的东西。每一种“历史叙述”的背后,都隐含着叙述者的一套历史“观念”。
1.易错识记
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可见一斑: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
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二、预习
2.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文章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
(2)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
(3)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
(4)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3.归纳主旨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介绍了我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表达了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赞美之情。
1.阅读课文,概括“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的基本观点。
(1)宣夜说: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2)盖天说: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
(3)浑天说: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2.“天圆地方”说对天地有怎样的认识
这个学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三、研读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旷世之争的 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本文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①第一段由西方的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引出我国古代的浑盖之争;
②最后一段总结浑盖之争,主要指出这个争论的意义;
③中间段落介绍我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浑盖之争的过程。
④文章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这种安排既使说明的层次清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过程。
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主要采用了:
①作比较,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
②引用,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
5.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①西汉扬雄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错觉。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在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②王充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何妨 何承天对太阳在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补充。
③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山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④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做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可以做出浑天仪,证明浑天说可信。
6.我国古代的这场旷世之争有何值得肯定的地方
(1)古人的这场争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2)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都是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1.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来看,浑盖之争有什么特点及意义 试概括说明。
特点: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
意义: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四、探究
2.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研讨了科学哲学、科学史问题。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示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体现了这一点。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体现了这一点。课文在陈述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表明文章的观点并引发哲学思考,事实充分而富有理性。
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较多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说明法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这样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请你使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2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日夜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至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素材积累
这场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在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有力地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始终坚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应用角度】 “科学求实精神”“执着追求”“探求真理”“实事求是”等。
五、迁移
2.素材应用
脚踏实地的态度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理想并最终得以实现,因为明天其实就在脚下。放眼历史长河,能够有所作为的人们从来不吝惜自己梦想的能力,而真正成就他们的,则是梦想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态度。青年陈胜曾勇敢挑战封建等级制度,大声呼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但在梦想背后,若没有他为人奴役仍然坚持为农民阶级争取利益的毅力,若没有他日复一日自我修养与完善的恒心,或许日后风生水起的农民起义将不过是他梦中一个美丽的场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千年学术之争——浑盖之争,如果没有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们对梦想的执着探索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或许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可能只是一场空想。
[先贤语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选自《论语·述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籍文献,勤奋钻研,敏捷地去获取知识的人。”
[知行启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是,他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一天深夜,他还在读书,不停地朗读着一篇文章,但始终没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下来偷东西。贼趴在墙上等啊等,可是曾国藩依旧没有背下来。等来等去,小偷不耐烦了,跳下来说:“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啊?”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会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科学意义________。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________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________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________。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 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毋庸置疑 星罗棋布 参差不齐 息息相关
B.不容置喙 星罗棋布 参差错落 休戚相关
C.毋庸置疑 阡陌纵横 参差不齐 休戚相关
D.不容置喙 阡陌纵横 参差错落 息息相关
【答案】A
【解析】 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强调FAST的科学意义,应选用“毋庸置疑”。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阡陌纵横:形容田园的繁盛。此处和“田园”无关,应选用“星罗棋布”。参差错落: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参差不齐:形容不整齐。此处强调“钢柱支在半空”不整齐,应选用“参差不齐”。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此处形容“能力和其大小”的关系,与“利害”无关,应选用“息息相关”。故选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B.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希望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C.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D.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答案】C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FAST”,后面的主语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二是搭配不当,“找到”和“宇宙起源之谜”搭配不当。A项中途易辙。B项中途易辙,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调整视线的指向,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B.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
C.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D.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答案】D
【解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句之间陈述对象的一致,“如同……眼珠”这一比喻紧承前面的“FAST 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 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是结果,由此排除 A、B 两项。根据文意,“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的是“FAST”,不是“遥远的太空”,由此排除C项。故选D。
文段概括两个对象的特点:“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C项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