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语 文
教与学学导练
七年级 · 上册 · 配部编版
第五单元
18 狼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读
02
名师导练
03
课外延伸
04
名师导学
一、语文要素
理清故事情节的作用:
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作用分别是:
①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②发展:推动情节,刻画形象;③高潮:激化矛盾,揭示中心; ④结局:留下思考,深化主题。
二、一课一法
课文以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为叙事线索,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1)故事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
(2)故事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退让和狼的贪婪;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行为变化和狼的凶恶,形成相持局面。
(3)故事高潮和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三、技法点睛
如何梳理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1)抓住线索梳理情节: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等。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发展的关键。
(2)根据结构来梳理情节: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3)根据场面来梳理情节: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4)抓住矛盾双方梳理情节:情节的基本矛盾冲突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若能抓住矛盾的焦点,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名师导读
一、背景解读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2.写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再加上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所以他在大约40岁时,将手稿结集成书,名为《聊斋志异》,“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二、内容梳理(用原文语句填空)
课文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经过惧狼、御狼的行为变化,最后杀狼的故事,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开端:遇狼—— “缀行甚远”(凶狠)
发展:惧狼——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贪婪)
高潮:御狼——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狡猾)
结局:③________——“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狡诈)
叙述屠户与狼相斗的过程
以议论的形式揭示主旨: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杀狼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户的态度
狼的特点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野有麦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似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紧跟。
追随、追赶。
看,视。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闭上眼睛。
·
·
·
·
·
(6)意暇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屠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狼洞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屠自后断其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狼亦黠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容、悠闲。
洞穴,课文中用作动词,指挖洞。
突然。
大腿。
狡猾。
·
·
·
·
·
2.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B.屠乃奔倚其下/去后乃至
C.恐前后受其敌/势均力敌 D.顾野有麦场/三顾茅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缀行甚远/非宁静无以致远 B.一狼径去/太丘舍去
C.意暇甚/目不暇接 D.屠暴起/横征暴敛
A
B
·
·
·
·
·
·
·
·
·
·
·
·
·
·
·
·
(1)【解析】A A.同“只”,仅,止;B.于是/才;C.攻击/相当;
D.看,视/拜访。
(2)【解析】B A.距离长/远大目标;B.离去;C.从容、悠闲/有
闲空;D.突然/残暴。
二、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头已经投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似乎闭上了眼睛,神情很悠闲。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默写。
(1)《狼》一文中表现狼贪婪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一文中表现狼的阴险狡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一文中表现屠户果断机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狼》一文中发表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内容理解简答。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贪婪凶残的特点;“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写出了狼的狡猾。
屠户开始很怯懦、害怕,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起屠刀与狼对峙;最后坚定下来,用刀砍死狼。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屠户和狼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从人
与狼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试着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户:机智、果敢。狼:狡猾、贪婪、自作聪明。
启示: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对待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等。
3. 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屠户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
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
B.“投以骨”和“复投之”是屠户采用的“缓兵之计”,从而表
现出屠户的退让。
C.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
过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
斗争。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
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C
【解析】C 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而不是心理描写。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写的是一个屠户与两只狼之间的一
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B.文章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善罢甘
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
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C.本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的特点,如“缀行甚远”
写出狼的凶恶贪婪的本性,“径去”“犬坐”“目似瞑,意
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D
【解析】D 文章基本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D项错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先作让步,
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再勇敢地进行斗争。
B.屠户采用“缓兵之计”,找到了最佳的作战地形和最佳的作战时
机,杀死了他的对手——狼,这便是屠户机智的表现。
C.文章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
曲折。其中第1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这是故事的开端。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
狼的凶恶狡猾。
A
【解析】A “先作让步”的说法错,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课外延伸
文言文对比阅读(19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
·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狼》)
·
·
·
·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②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③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俟:等待。②啮(niè):咬。③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
·
参考译文:【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犬混在一起养,(小狼)也和狗和平相处。(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有一天,主人白天躺在堂屋里睡觉,听到狗群“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当他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先前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然后发现两只狼趁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群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了狼并取下它们的皮。狼子野心确实不虚妄啊!不过,(说它们有)野心不过(是指它们想要)逃跑而已;表面上装作亲热,暗地里却心怀不轨,(这)就不仅仅是野心了。(虽然)野兽的本性不值得一说,(但是)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缀行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
(2)屠大窘 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野有麦场 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似瞑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恐前后受其敌/敌众我寡 B.狼不敢前/犬又如前
C.一狼径去/相委而去 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接、紧跟。
处境困迫,为难。
看,视。
闭上眼睛。
·
·
·
·
C
·
·
·
·
·
·
·
·
【解析】C A.攻击/敌人;B.向前/之前;C.离开;D.神情、态度/意图。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主 人 昼 寝 厅 事 闻 群 犬 呜 呜 作 怒 声 惊 起 周 视 无 一 人。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
/
/
/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寥寥几笔勾画出屠户所处的
危急处境,扣人心弦,引出下文的“屠惧”。
B.两则选文中狼的共性是阴险狡诈,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
表现狼的狡猾,乙文中“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表现了
狼阴险狡诈的特点。
C.两则选文写法相同,都是借事说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
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本性不改。
D.选文中作者对狼的态度不尽相同,甲文揭示狼的本性是不会
改变的,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乙文警醒人们对像狼这样的
人要时刻提高警惕,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
D
(1)【解析】D 应该是“乙文揭示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甲文警醒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
(2)甲文中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___”;乙文中主人“伪睡”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诱敌
弄清楚“群犬呜呜作怒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