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语 文
教与学学导练
七年级 · 上册 · 配部编版
第五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如何突出中心
目录
学习导航
01
技法指导
02
03
名师导练
学习导航
学会在文章中设置线索,恰当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进而突出中心。
技法指导
1.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来写。
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写了各路神佛妖魔在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山林湖海展示的各种神通,让人目不暇接。《西游记》能做到繁而不乱,是因为它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小说围绕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这条主线,叙写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师徒西行途中所经历的一切艰难险阻,遇到的所有妖魔鬼怪均由“取经”这一线索串联起来。这有力地突出了“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的中心。
有了中心,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下面以《西游记》为例:
文章的线索一般可采用反复出现的方法来强调。比如在《西游记》中,唐僧介绍自己时,多数时候都要声明:“贫僧乃东土大唐驾下拜天竺国大雷音寺佛祖求经者。”连孙悟空在第二十三回自我介绍的时候也说道:“小僧是东土大唐来的,奉旨向西方拜佛求经。”这样反复多次提及,中心自然而然凸显出来。
2.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对于主要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或次要的内容则简略叙述。
我们看到,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中,玉帝派十万天兵,布下天罗地网收服大圣而不得,于是派出二郎真君。在这一回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是两个典型人物,“施法”是典型事件,所以小说不厌其烦地详写了两人七次变身较量的经过,而其他人物则略写。
3.巧用技法,突出中心。
突出中心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可以开宗明义,也可以卒章显志。在《西游记》中,前后照应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第五十九回,“当年伏了红孩儿”就照应了孙悟空在解阳山破儿洞打败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这一情节;“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照应了孙悟空遍游天下时与牛魔王结拜
兄弟的情节。又如全书中多次出现的猪八戒念念不忘高老庄,孙悟空回花果山等情节,都是对前文故事情节的照应,使得各个章节的故事既相对独立又错落有致,所有故事都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取经。
此外,铺垫伏笔、渲染衬托、抑扬对比等技巧的运用都能突出中心。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等;从点题的位置看,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等。还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等技巧,也可突出中心。
名师导练
写作实践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那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1)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亲人重逢,朋友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一幕幕难忘的画面能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是因为它们带给我们各种难以忘怀的情感。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用真挚朴素的语言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是作文的重点部分。文章需要对自己所选的“那一幕”进行一番思索、一番描绘,挖掘那一幕的感受、内涵,乃至意义。
(2)对“那一幕”的理解,也不要太狭隘,不要以为“一幕”就意味着不能出现多场景,因为在戏剧里,一“幕”往往是由好几“场”组成的。人生中每一幕打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场景都是“那一幕”。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作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例文赏析】
那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
最后一道晚霞在窗台上暗下来,我的心里一片宁静。悠扬的小提琴曲飘飘忽忽传入耳际,这是邻家叔叔的琴声。《夏夜》舒缓的旋律令我想起一年前母亲站在琴房外的寒风里等我的那一幕。
一年前的一个周末,天色阴沉,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母亲把我送到琴房门口说:“进去吧,听老师的话,好好练。”教室里暖气很足,我一进去全身一下子就暖和起来了。老师一遍遍地示范着这首优美的《夏夜》。在优美的琴声和舒适的琴房中,40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开始练习时,我才发现拿错了琴谱,有《夏夜》的那本在母亲那里。我忙跟老师请假下楼拿琴谱。
当我打开教室的门,一阵刺骨的寒意袭遍全身。寒风顺着裤腿直往上钻,我几乎是蜷缩着身子下楼奔向走廊。 眼前的一幕让我怔住了:母亲穿着红色羽绒服,在寒风里就像一团火焰。她胳膊上搭着我的黑书包,在走廊里来来回回地踱着步,不时还跺跺脚,把双手放在嘴边哈着热气,想借这一丝热气驱散寒冷。窗外的树枝在寒风里左右摇晃,走廊里空荡荡的,只有母亲一人在寒风中孤独地等待着。
“怎么出来了?”母亲发现了我,快步向我走来,她的脸被风吹得红红的。“拿错了乐谱。妈妈,您怎么不在休息室里等?多冷呀!”“今天休息室没开门,我看快下课了,怕你出来找不到我。”妈妈边说边在书包里找琴谱,很快把它递给我,我看见她冻得通红僵硬的手指,心里酸酸的。接过琴谱的瞬间,我一把握住她的手,想把热量传给她。妈妈愣了一下,又笑了。我看见她慈爱的眼神和眼角的皱纹。我叮嘱她去车里等,她一边答应一边催促我快回去。
当我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时,她却站在冰冷的走廊里默默等待,只为下了课的我能一下子找到她。只有母亲才会对孩子如此细致入微。每当想起这一幕,我都会感到心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幕也时时激励着我,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这一幕,令我永生难忘。
点评:作者关注的一幕,微小却伟大。从选材角度看,可能每个初中生都经历过类似的小事,可见其“小”,而本文作者从这熟悉的一幕中、从冰冷的楼道里孤单的身影中、从母亲冻僵的手指上以及眼角的皱纹里,看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可见其“大”。这等待的一幕,小中见大,让每位读者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