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教学目标】
1.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2.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3.反复诵读本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重点】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中国计量史界的领军人物——关增建
生平:关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成就: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他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探寻背景】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激烈。
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二、预习
1.词语辨析: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相同点: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不同点:二者适用对象不同。“不绝如缕”用于声音、情绪、局面等对象,“络绎不绝”一般形容人、马、车、船等。
①果园里蜜蜂的声音变小了,但依然不绝如缕,仿佛不是它渐渐陷入沉默,而是沉默在我们之间升高了,就像河水涨潮那样。
②虽然通往窑背村的乡村公路不大,但是开车前往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想感受这一番来自大自然的清凉和迷人的瀑布之美。
2.积累
(1)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例句:叼羊和赛马不仅是一项扣人心弦的马上游戏,而且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较量。
(2)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例句:俄方的有关声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真实意图。
(3)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例句: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士兵,多次燃起战火,只因其根深蒂固的优越性。
(4)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例句: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伍德说:“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点令美国的努力相形见绌。”
(5)圭臬:指准则或法度。
例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界的圭臬。
3.易错词语
(1)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2)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3)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4)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5)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6)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研读
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①西汉扬雄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做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因为太阳太高了,人产生了错觉。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到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往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②王充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何妨?何承天对太阳在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补充。
③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山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④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做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可以做出浑天仪,证明浑天说可信。
3.“浑盖之争”被称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它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这场论争体现了怎样的科学原则?
(1)意义和影响
①这场论争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浑盖之争引起了高度关注。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浑盖之争持续时间很长,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了公元12世纪,前后达一千三四百年。
②成果丰富。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股定理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天文仪器的发展等。
(2)科学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学说是否正确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浑盖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浑盖之争是指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
5.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
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
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
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四、探究
1.写作特色
行文过渡自然。本文衔接自然,行文中用了恰当的过渡句,使文章结构紧密。
如第2、3自然段之间,用“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一句进行过渡;
第7、8段之间,用“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一句过渡;
第12段开头句“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句由综述浑盖之争过渡到评析这场论争。
2.写法指导
行文过渡“三注意”
(1)词语过渡。我们根据上下文意思,用一些关联词衔接上下文,常见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以及、但是、可是、固然、其实等。我们也可以用与后文描写相关的词语过渡。
(2)句子过渡。根据文章表达的主题,在一个段落的末尾,或者下一段开头,用一个句子把两个段落衔接起来,让文章不生硬。
(3)段落过渡。文章描写两个方面的东西,甚至没有什么相同点,必须有一个段落进行过渡。
3.迁移运用
在下面两段话之间添加一个过渡段。要求:上下文连贯,语言表达简明。
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是为饥饿驱使,也为新的生机驱使。他们漫天遍野地跑着,寻视着,欢笑并打闹,追赶和竞争。
我的童年,虽然也常有兵荒马乱,究竟还没有遇到大灾荒,像我后来从历史书上知道的那样。
(示例)为衣食奔波,而不大感到愁苦的,只有童年。
(起到承接作用即可)
五、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天壳(qiào) 拓片(tà) 脑髓(suǐ) 翌日(yì)
B.朔望(shuò) 日晷(ɡuǐ) 蕴藉(jì) 处境(chǔ)
C.宁谧(mì) 分歧(qǐ) 遒劲(qiú) 消遣(qiǎn)
D.恪守(kè) 脖颈(ɡěnɡ) 模型(mú) 拮据(jié)
【答案】A
【解析】B项,“藉”应读jiè;C项,“歧”应读qí;D项,“模”应读mó。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侧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韩少功《生命》)
B.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辨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陈忠实《汽笛·布鞋·红腰带》)
C.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粪便化石以及骨骼咬痕证据浮出水面,史前体型最大的鳄鱼之一——恐鳄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粪便化石揭开史前食恐龙巨鳄面纱》)
D.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茶之际。(李林荣《“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答案】C
【解析】A项,观侧—观测;B项,辨解—辩解;D项,如火如茶—如火如荼。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具有领起作用,对东西方天文学的发展特点做了概括。
B.作者先举西方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目的是证明古代中国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天圆地方”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而孔子师徒对漏洞的补充使其失去了宇宙结构说的资格。
D.宣夜说认为宇宙具有无限的空间,所有天体都飘浮在虚空中,富有想象力。
【答案】B
【解析】原文并未指出中国的旷世之争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
4.我国古代提出了哪些宇宙结构学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两种学说
【答案】
“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还有《安天论》《穹天论》《昕天论》。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种是盖天说、浑天说,我国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便是浑盖之争。
5.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答案】C
【解析】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错误。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D
【解析】
A.结合“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
D.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原文说“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7.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答案】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8.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答案】
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9.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答案】
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