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1《阿房宫赋》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1《阿房宫赋》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1: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阿房宫赋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特点,着重体会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兀、缦、霁、杳、负、族、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归纳多义词“而、夫”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3.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 重点 掌握“兀、缦、霁、杳、负、族、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归纳多义词“而、夫”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教学 难点 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提问学生朗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 1.学生阅读全文并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全文大意,翻译全文。 2. 通过查阅书上注释或工具书总结“兀、缦、霁、杳、负、族、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归纳多义词“而、夫”的用法,并给每个实词或虚词找出几个例句。 3.文学常识 (1)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2)关于作者 杜牧: 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3)本文的写作背景 ①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历代农民,就是在这封建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之下,过着极端穷苦、落后的奴隶式的生活,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③中国历史有一个秦始皇“情结”,历代不绝。近现代史的秦始皇“情结”,至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极,但也随着文革的不可不结束与彻底否定而告终止。(以上见《再读〈封建论〉并解读毛泽东读〈封建论〉诗》) ④秦始皇时代徭役之重,征发民力之广尽人皆知———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⑤以(秦)四千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人一度高达二千万左右,占人口的50 %。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 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课上活动 1.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 (1)总结每段的内容。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2)画出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 “六王”为什么会“毕” “四海”为什么能“一” 一亡一兴,关键何在 “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④“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评析:这是一段感情激越、议论风生、文采斐然的议论。作者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内因上指明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荒淫无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当初六国的“灭”原因在其自身;同样,现在秦王朝被灭族,原因也在其自身。由“灭”到“族”,在语气上有所加强,也表现出秦王朝的灭亡更加悲惨,更加彻底。接着作者采用递进的手法,在指出了六国和秦国灭亡的结局之后,又回过头来探讨他们能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呢?从这一段开头的感叹“呜呼”,到这里再次发出了“嗟夫”的感叹,表明了作者在探讨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命运时的沉痛心情,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悲惨结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但六国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连横行一世的秦国也终于灭亡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灭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但后代的统治阶级并没有从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中汲取深刻的教训,那就只能让他们的后人再来为他们的历史悲剧发出沉痛的哀叹了。在层层递进中,作者把沉痛的心情寓于对六国与秦国灭亡原因的探究之中,而且在每一个独立的层次中,又特别注重六国与秦国的对比,前人与后人的对比,由阿房宫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引申到六国灭亡与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的主题增加了历史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评析: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多于”,“使”字贯串到底,把矛头直指秦始皇。这个对比的运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运用眼前的通俗常见的事物来对比,如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和言语,越是普遍的事物就越具代表性;二、运用多种事物,突出一个特点,使所说的事物分外鲜明。如这里所举事物都是抓住“多”这个特点来对比的。“多”本是抽象的,但这样一对比,“多”就有了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含义:不仅突出了宫室的华丽、秦皇的奢侈,而且作者的爱憎褒贬也十分鲜明,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越是渲染宫殿的精美绝伦、气势非凡,就越能让人为已是衰草连天的废墟而悲叹不已。 3.思考探究 杜牧为什么要写《阿房宫赋》? 参考资料: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分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赋意在借古讽今,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三、小结 总结本文的重点 四、作业学案 东城练习 学生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及自己结合语境推断理解总结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积累关于“赋”的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杜牧”,及作文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了解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开阔学生视野。 理解概括文章内退,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概括,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给出示例,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鉴赏文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