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
2.感受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3.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 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背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二、出示目标
三、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之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指某人或谋臣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继韩、柳、元、白之后,文坛上当推杜牧、李商隐。尤其是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故前人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豪放俊朗、清新俊逸,特别是他的抒情写景、咏诗怀古的七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杜牧不仅是杰出的诗人,也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的散文大家。尽管杜牧坚持作古文,但他的骈文辞赋也有不少精彩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阿房宫赋》。
2.介绍阿房宫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3.简介“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整齐和声调和谐。起源于楚辞,至荀况《赋篇》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赋”的字义是铺叙,《文心雕龙 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事。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时23岁。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四、整体感知,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学生朗读课文后划出全文结构。基本方式: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并正音,第二遍学生齐读,争取读出气势;第三遍要求学生边读边解决结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
先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由粗及细),宫中美女(数量之多、生活奢靡),金银财宝(不恤民力、穷奢极欲);接着写到秦的贪得无厌与秦的灭亡,即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最后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体物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体物的目的。
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即借古讽今。
五、深入品析,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的语言之美。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学生画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3)品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4)品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可怜焦土”用四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5)品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句中“后人”共出现四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明确:有哲理味,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即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
3.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秦)奢侈亡国 体物
(基础)
(唐)勿蹈覆辙 写志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