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重点)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工具:
讨论合作法,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而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通过郁达夫的笔来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二)、解题:故都的秋
1、 提问:“故都”指何处?
明确:“故都”是指北平。
2、 默读课题,体会其中包蕴的情感。
明确:课文的题目饱含着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所以,“故都” ①指明描写的地点
②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
3、 提问: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
明确: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来表现。
讲解: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情”和“景”的关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散文家。
早年经历: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为了生计四处辗转。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社会现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
人生经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思想状态: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寂寥的生活。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梳理文章思路
1、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着重写故都的秋景,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景段落。
第一部分(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总)
第二部分(3—11)描绘故都的秋景 (分)
第三部分(12—14)总结全文,表达眷恋之情 (总)
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
秋 特征 感受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2自然段为文章总起部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依恋。那本文其他地方还用了这 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
3、 分析13-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析一下?
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本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相似点:秋味
通过对比、比喻,突现了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此描述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作者深爱着故都的秋,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心中对秋的深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1、请同学们为五幅秋景图拟定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在文中划出五幅秋景图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物?
明确: 秋景图 主要景物
小院秋色 牵牛花
秋槐落蕊 落蕊
秋蝉残声 蝉鸣
秋雨话凉 秋雨 斜阳
清秋佳果 秋枣
2、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秋色
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
有鸽声(飞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三、探究讨论:
1、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2、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3、故都的各种秋声交杂在一起是突出故都秋的喧闹,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5、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6、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①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历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
②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四、小结
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的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精心选景,作者不写鲜艳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选择蓝色的牵牛花、无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秋蝉的残声和悠长的秋雨,构成了一幅美丽而落寞的风景画。它的美丽自不可言。而它的落寞是因为文章让读者看到了冷清的秋色,听到的是寂寞的秋声。而这冷静的秋色和寂寞的秋声则浓缩到“清、静、悲凉”上。
五、作业:
1、诵读写景的段落,认真品味故都的秋味
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