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9 16: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应新课标地理1
运用图表等资料
说明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
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组成成分 作 用 干洁空气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
有“保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之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氧气和氮气总共占总体积的99%。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大气含氧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部分国家高原训练基地的分布
云南海埂(海拔约1900m)
青海多巴(海拔约2300m)
河北兴隆(海拔约2100m)
问题1:相比于平原地区,国家高原训练基地的大气含氧量是怎样的?
问题2:请你思考在这些地区设立国家高原训练基地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含氧量低,耐力和爆发力更强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海水PH值的影响
问题:请你思考,海水酸化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会带来哪些影响?
1800年-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海水PH值变化及预测曲线图
研究表明,在如今仍保持着工业化前二氧化碳浓度水平的地区,海岸上有大量的钙化生物,如珊瑚和牡蛎。但在表面海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现今平均水平的地区,珊瑚和其他钙化生命的数量要少得多。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气温的影响
1960年-1995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曲线图
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变化呢?造成什么影响?
原因:①煤炭、石油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臭氧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极臭氧洞9-11月最大
“南极臭氧洞”,指的是在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的 30%~40%), 2006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已经超过北美洲的面积。
(1)对人类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2)对生态影响: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2.减少渔业产量。3.破坏森林。
(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里昂。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雾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雾和霾的区别,并举例说明霾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
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Changes of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atmosphere and human activities
霾:又称“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
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使空
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
种天气现象。
雾:当空气中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量,并有足够的凝结核存在时,多于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水晶,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为雾。
… …
… …
大雾中的南京
雾霾中的北京
一种自然天气现象
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内部是可以分层的
那外部大气是否也可以分层呢?依据是什么呢?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层的主要分层依据:气温
思考与讨论
问题1:根据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图,大气层可以分为几个层?
问题2:请你根据A.B层的气温变化特点,分别推测两层的气流运动特点。
问题3:根据A、B两个层的气流运动特点,推测两个层可能会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
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圈的最底层
对流层
对流层的划分: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对流层顶部可以降到零下60摄氏度。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约为17到18千米,高纬度地区约为8到9千米。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太阳辐射多,对流旺盛,对流层的高度就大。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圈的最底层
对流层的厚度变化特点
纬度变化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 17—18千米
随季节变化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
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气温低,故桃花开放的时间比较晚。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
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到50-55千米高空。
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的原因,臭氧层的范围大约是22-27千米。
平流层上热下冷,因此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100
-50
0
50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2
50
高度(Km)
温度(℃)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大气的重直分层示意
平流层顶部
至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上界)
空气密度很小
气温随高度先下降后上升
高度
成分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发生在电离层的极光
电离层(60-500Km)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100
-50
0
50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2
50
高度(Km)
温度(℃)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大气的重直分层示意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B
D
C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读图回答下题。
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
A.5时、20时大气较为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大气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A
大气的垂直分层
补充内容
逆温现象: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不变化,气象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逆温现象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逆温现象
锋面附近,因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形成逆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逆温现象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逆温现象
地形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