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 --材料的安排技巧(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 --材料的安排技巧(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3: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村长唐三草》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父亲与草》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真题再现
记叙文阅读
---材料的安排技巧
《胖石匠》(张爱国)
问:第(7)段胖石匠完美地雕成了第一尊弥勒佛,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5分)
【解析】
①通过读题,我们发现这是一道最标准的“材料关系题”。
②首先从材料关系“铺垫(伏笔)、照应、对比、衬托”中去抉择。以第七段为中心,投石探波,上下文都去思考,因为剩下的情节都是在讲胖石匠为自己雕刻一尊弥勒佛石像之事,很容易判断出是“铺垫”,即“为下文胖石匠决定再雕一尊不同的弥勒佛石像作铺垫,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③接下来,我们再去思考,这是人物类的材料关系题,所以我们还要从人物形象方面去考虑,第七段大部分内容是在夸赞“弥勒佛雕像”之精美,表现出胖石匠雕刻手艺之精湛。
④最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就得出了答案。
参考答案:
表明胖石匠雕刻手艺的精到。这一情节也为下文胖石匠决定再雕一尊不同的弥勒佛石像作铺垫,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与草化敌为友(陈立明)
问: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题型二:写(是)这个,为什么又要写那个?
【答题建议】
特别提醒:1、这种类型的试题,往往还要考虑一下文章的主题。
2、我们在组织答案时,不一定要先回答材料关系,也可以先回答“内容、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做决定。
【解析】
①首先,我们要明确考点,文章讲的是A,却用大量的笔墨写B,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道材料关系题。
②然后,我们去选择,到底是铺垫(伏笔)、照应呢?还是对比、衬托呢?我们来分析试题。父亲种花的过程“遇到”了野草,野草让父亲想到了家乡,更增添了一份故乡的温情,又怎么舍得将野草拔掉呢?因而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所以说,种花的过程就是为下文“与草化敌为友”作铺垫。有了铺垫,就让“化敌为友”的情节不那么突兀,显得平稳自然。
③这是人物类的材料关系题,所以要从人物形象方面去思考。父亲为何要种花?就是因为他远离了那个“与草为敌”的乡村,内心感到孤寂,倍加思念故乡。我们只要围绕父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态度答题即可。
参考答案:
①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念想和回味。
②为后文作铺垫。种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作了铺垫。
老圣人(赵长春)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4分)
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环境)
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事件)
“老碾盘”是“老圣人” 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主题)
掌眼(刘志学)
(2)小说细节描写非常传神,请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妙处。(6分)
①处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陈紧张不安又非常期待得矛盾心理。陈害怕画是假的,他又非常期待画是真品。细节描写也表出了陈大病初愈的身体状况。
②处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陈听到朋友也被请来时的吃惊和为朋友安危、名画命运的担心。
(3)本文情节设置巧妙,伏笔迭出,处处照应。请就伏笔照应作简要分析。(6分)
①金为朋友鉴定画之真假时看陈紧张神情,问多少钱到手的不直接说明真假是伏笔,我那时要说实话是照应,表现金的智慧;
②几次写陈喘,是伏笔,日本人发现名画,陈肺病犯了照应,说明陈当年的肺病并未完全治愈,是金说假话的原因,表现了金重友宜的品格。
③金为陈鉴定名画后要几根银针是伏笔,用当年拿走的银针刺瞎双眼,表现金的民族气节。(答两点并略加分析给满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陈四仙还是金辨芝 请探究。(8分)
主要人物应该是金辨芝:
一是因为题目叫掌眼,小说情节围绕金掌眼展开;
二是从金辨芝的身上表现了小说重友情、爱国家的主旨;
三是金辨芝的形象在文中塑造得更为突出,更为丰满。而陈四仙在行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5)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一] 合理。
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应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必然选择后者。
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扬。
(每点2分,只有观点不给分)
[示例二] 不合理。
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无补。
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 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
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慧和民族血性。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
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
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
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
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
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