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3: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碗底香
1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他调整了一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13.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3分)
1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问: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及答案】审题干,可知是人物形象题。“怎样的人”,则是“概析形象题”,我们再答题时要按照“外在特点+内在特点+身份”的形式去组织答案。
【1】“外在特点”。文章没有明确写,略去。
【2】“内在特点”,怎么答?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第一步:我们首先考虑他的身份,根据人物身份想对应的词语。文章只是说他以前从过医,
并没有明确他现在的身份,根据上面总结的答题技巧,如果文章中没有明确人物身份,我们要略去第一和第二步,直接看第三步。
第三步:根据人物的相关事件及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去分析概括。
文章第4段讲他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说明他善于观察;
文章第12段中“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聪明人。
文章第13段—19段,主要讲张郎与李郎结为兄弟,同甘共苦,坦诚相待、不离不弃,共度难关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
【3】“身份”。文章没有明确人物身份,所以就写“……的人”。至此,答案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
①张郎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他在一个人无法带出玉石的情况下,懂得冷静思考,找到对策;
②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他和李郎结为兄弟,并能共患难,同甘苦,真诚对待李郎.
《黄花渡》
1.黄老师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步:形象特点题,要回答外在特点+内在特点”两个方面的内容。外在特点:文中无具体描述。
第二步:根据身份想词语,尤其是在回答内在特点时,要从技能和品质两个方面去考虑。(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它们决定着人物言行影响人物性格)
@技能:
教师的技能必须是教学方面。想到的词语有“教学有方、善于教育等”。
②品质:
关于教师品质的词语有“关心学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于平凡、认真负责等”。
第三步:通过人物相关的事件及描写去分析概括。
①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描述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外面的向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善于教育)
②在大林初次送学时黄老师亲自用小木船候在溪边摆渡学生。后来多次逃学,家长失望,但被善良的黄老师耐心叫回学校。(关心学生、认真负责)
③黄老师为了村里的孩子,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没有用自己的名字给桥命名。(甘于平凡、无私奉献)
参考答案:
①善于教育(教育有方)。教学中善于引导,描述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外面的向往。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②关心学生,认真负责。大林初次逃学时黄老师亲自用小木船候在溪边摆渡学生。后来多次逃学,家长失望,但被善良的黄老师耐心叫回学校。
③甘于平凡、无私奉献。他为了村里的孩子,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没有用自己的名字给桥命名。
2.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
①完整的补充交代了大林从一个爱逃学的孩子成长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的过程。
②突出了大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教育,有助于衬托黄老师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情节、内容方面2 分)
使情节更加自然完整,结构更加严密紧凑。
④行文起伏有致,也避免了平铺直叙,可见作者的匠心。(结构方面2分)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2分)
①神态描写,刻画了村长知道大林给村中修桥后的惊讶表情,形象地体现了村长的高兴心情以及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欣慰之情。
(2)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2分)
②心理描写,父亲的话揭开了大林心中的谜,更巧妙地体现了黄老师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使情节生动曲折。
4.小说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结构上,它是本文的线索,串连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村中的人和事是由“黄花渡”连在一起的。
②情节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必然性,“黄花渡”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不管是渡口还是桥,它折射出的是人物的各种性格。
③主题上,含义深远。小说主要表达了对黄老师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就像“黄花渡”上的那条小木船,虽小,可承载的是孩子们的未来,他就是那座连通小村和外界、孩子现在和未来的桥,默默无闻。
④艺术手法上,以此为题,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深层思考。
(每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
《大风》
问:小说中的“我”具有哪些作用?(4分)
【解析及答案】 本题看似考查第一人称,实则是考查人物作用。“我”在文中是次要人物,所以要从“第一人称真实性、线索(人物)、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去答题。
本题难度不大,只是“主题方面”需要同学们注意,我一直跟在爷爷身边,爷爷对我的爱是无言的,当大风来临时,他很淡定,使我不惊慌。他用尽力气拉车,无形中是为了保护我,这些都表现出爷爷对“我”的关心疼爱,体现祖孙情深。
参考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故事,增强故事真实感。
②“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③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
④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