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诗词复习——李白专题(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诗词复习——李白专题(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4: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诗词复习
——李白专题
学习目标
1.一个理念:同类信息的整合(同一作者的异质文本组合)
2.两个明确:明确古诗词赏析的几大考点
明确其中三个考点的解题思路
古诗词曲赏析考点知识网构建
初中教材李白诗歌汇总
七年级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
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八年级下册 《送友人》
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
九年级下册 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学者 余光中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诗人神远,太白有焉。
——诗论家 沈德潜
李白个人档案
姓名:李白(701—762)
曾用名:李十二、李翰林、李拾遗
爱好:喝酒、作诗、做旅行达人、投诗干谒
职业规划:做宰相、做帝师
朋友圈: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杜甫等
座右铭:
我是才高放旷之人,我所求的,不是富贵豪奢,也不是身在权力之巅,被万人仰视,我只是相信自己有安民济世之才,不愿意被埋没于盛世。
仗剑远游
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异乡过客,在世事阡陌间辗转琉璃。
最好的姿态应该是,风至便听风,花开便看花。随遇而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题思路:
1.找到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和修饰词
2.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这些画面按一定顺序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3.注意展现诗歌的意境。
考点一:想象描述画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包罗宇宙万象。
——《精选五言七律耐吟集》
语言倜傥,太白本色。
——《唐宋诗举要》
红尘辗转
我们终会老去,从晨光熹微到日薄西山,不过是倏忽之间。最重要的是,穿过凌乱世事,仍能保持几分清澈与天真。曾经,我们向往成熟;多年以后终于发现,天真才是最难得的模样。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所谓炼字,就是结合诗歌内容品味用的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考点二:鉴赏诗词的语言之品味炼字
请品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暗”和“散”二字的妙处。
暗:
1.形容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
2.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散:
1.均匀、遍布。
2.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由此唤起思乡之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诗酒天涯
诗意生活,未必在林下水湄,未必是寻梅踏雪。
一抹斜阳,一缕风香,你若留意,心中便有了诗意。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考点三:鉴赏表达技巧
首先准确判断运用了何种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动衬静、以乐写哀、以小见大、用典等)、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的,分析其表达作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本句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无限的悲慨。
乱世漂泊
世事无常,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有风便临风长啸,有月便对月独酌;有疆场便跃马扬鞭,有秋水便泛舟湖上。
所有的执念,都比不过,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何处归程
没有谁能够永远身居绝顶,笑傲于众生之上。
须知,高下起伏,才是人生;悲喜起落,才叫无常。
他去了,很沉默,但是千年之后,仍有回响。
世界苍白而喧嚷。总有芳草,于荒径原野,倔强地长出。
那是一种叫诗的东西。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业:
1.*完成课堂工具条考点中剩余题目。
2.**品读《送友人》,从所复习的三个考点中任选两个,各设计一个题目,与同学交换作答。
3.***借鉴本节课所学的整合方法,尝试从剩余三个考点的角度梳理初中阶段杜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