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东北三省的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4、树立保护环境,人地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突破方法:1.观察东北三省人口粮食在全国的比重图,通过数据分析;2.探究讨论东北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
突破方法:1. 运用矿产资源分布图和交通城市图,分析产业布局特点。2. 通过分析大庆、宜春、鞍山的工业结构饼状图,分析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及气候特点,今天同学们继续跟着老师的镜头一起来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这片富饶的黑土地。
情景一:初来乍到
初来乍到,想必同学们已经是饥肠辘辘了,那么先给大家来点福利吧!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ppt(红肠、五常大米、铁锅炖、酸菜、猪肉炖粉条)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品尝过这些诱人的食物吗?食物都来源于农业,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史。
自主学习环节:讲课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前两题,并在此基础上合作讨论知识点一的题目。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北大荒”
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曾经人烟稀少,沼泽遍布,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
今天——“北大仓”
经过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该地区大面积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粮仓”。活动: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只是依靠人类的力量是否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使得当地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吗?显然是不行的,这个变化离不开当地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分析探究东北三省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自制导学案表格的填写
教师总结: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东北农业之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思考:长此以往“北大仓”是否又会变成“北大荒”。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明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的另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工业。
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主学习后两道题目,并合作解决知识点二。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资源状况分析)
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析矿产资源的特点。
学生完成自制导学案表格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学生完成自制导学案表格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看图说话、看东北工业现状: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 导致 经济发展滞后。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策)课后作业
六、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七、检测巩固:
1.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 )。
A、钢铁、机械 B、石油、化工
C、煤炭、电力 D、轻纺、电子
2、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是( )。
A、松嫩平原 B、东北平原 C、辽河平原 D、三江平原
3.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 )。
A.保护耕地 B.保护沼泽湿地 C.丹顶鹤 D.东北虎
4.为了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国家提出( )战略。
A.西部大开发 B.中部崛起 C.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D.南水北调
附:自制东北工、农业对比表格
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区位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生态恶化 湿地面积锐减
解决措施 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 煤、铁、石油等
工业部门 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 为主导
经济发展滞后 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机构单一
解决措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