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三 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
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原子的内部构成如何?
新课引入:同学们,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吃过钙片?吃钙片是为了什么?那么这里的钙指的是什么呢?那么什么是元素呢?
科学家们研究物质的构成的奥秘,但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越来越多,为了简单反映物质的本源,科学家们开始把分子解离成原子,按原子的性质进行分类,但发现有些明明不是一样的原子性质却非常相似,很难区分。随着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科学家们开始提出用原子内部的粒子个数对原子进行分类,原子内部的基本构成粒子都有哪些呢?你们认为以哪一种给原子分类更合适呢?
学生讨论:以质子、中子、电子给原子进行分类,那种最合适。
结论:以质子给原子分类最合适
教师讲解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过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质子数会变吗?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课本59页讨论:化学变化中元素是否改变
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改变
过渡:原子不变,元素就不变,原子和元素是否是一样的啊?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元素和原子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微观概念,是元素的个体,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过渡:元素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发现虽然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看课本60页图3—17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教师强调记忆前五位:氧硅铝铁钙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
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过渡:为了使化学国际化,各国人们都能看懂元素,国际采用同一的符号表示元素。
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氧O,氢H,碳C。
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参考P62表3-4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请同学们每人把表中的常见元素符号抄一遍,小组内相互交换,找出写错的,把写错的汇总在一起。
元素符号在读的时候就应该读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元素符号除了能表示这种元素外还能表示什么意义?如:N、O
学生:N表示氮元素,还表示一个氮原子;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总结: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两个意义 宏观:一种元素;微观: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它还能表示这种物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用统一的元素符号表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元素符号,还要会写、会读、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知道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布置作业] 1、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