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2 地壳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2 地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19 17:21:04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2 地壳
一、组成地壳的岩石
1.下列有关岩石特征的叙述中,属于玄武岩主要特征的是(  )。
A.可能有化石 B.有气孔构造
C.有层状结构 D.有矿物晶体颗粒
【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它在地质学的岩石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也叫火成岩)。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其中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较大,代表岩石有花岗岩。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代表岩石就是玄武岩。
【解答】多气孔状的岩石为玄武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花岗岩和页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砾岩和板岩 D.石灰岩和页岩
【答案】D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解答】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沉积岩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沉积岩可以寻找到化石,页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如图是兰溪地下长河景区的景观,溶洞内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根据成因判断,该岩石所属类型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灰岩的主要特征和鉴别方法。
【解答】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而图中兰溪地下长河景区的景观,溶洞内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因此该岩石属于沉积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19七上·柯桥月考)“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砂岩构成,从岩石的成因分析,砂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解答】砂岩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因此属于沉积岩;
故答案为:B。
5.(2019七上·德清期末)莫干山蕴藏着丰富的莹石资源。莹石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被岩浆分离出来的以氟为主的物质,沿裂隙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其中氟离子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为主的新岩石。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测莹石可能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石灰岩
【答案】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三种最基本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解答】A 岩浆岩直接由岩浆沉积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A不符合题意
B 沉积岩 由地表既有的岩石和有机物 碎块,经过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下而形成的岩石。B不符合题意
C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题目中莹石 在形成的过程中 原有岩石内部结构 发生了变化, C 符合题意
D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6.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A表示   岩,B表示    岩;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中,编号   表示沉积作用,编号   表示变质作用。
【答案】岩浆;变质;⑤⑧;⑥⑦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岩浆侵入地壳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喷出型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沉积岩可以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变质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而成。
【解答】岩浆、沉积物和各类岩石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单循环: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因此A表示岩浆岩,B表示变质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故编号表示⑤⑧沉积作用,编号⑥⑦表示变质作用。
故答案为:岩浆;变质;⑤⑧;⑥⑦
7.阅读于谦的《石灰吟》,并回答下列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   ,从岩石的成因角度看,它属于   岩。
(2)这种岩石中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   。
【答案】(1)石灰岩;沉积
(2)是
(3)大理岩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沉积岩的形成和特点。
【解答】(1) 诗中描述了石灰岩开采、加工,最后成为墙上的白灰的过程, 而石灰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从岩石的成因角度看,它属于沉积
岩。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因此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
(2)这种岩石中是可能找到生物化石,因为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大理岩。因为大理岩是沉积岩中碳酸盐类岩石经变质而成的岩石。
故答案为:(1)石灰;沉积岩(2)是(3)大理岩
8.(2020七上·南浔期末)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   三种类型。下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B. C.
【答案】变质岩;B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 变质岩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特征变质矿物,特征变质矿物有红柱石、蓝晶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等。
【解答】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中类型,由分析可知B属于沉积岩。
故答案为:变质岩;B
9.(2019七上·吴兴期末)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填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
(2)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答案】(1)①④
(2)沉积岩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解答】由图可知,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故答案为:(1) ①④ ;(2)沉积岩。
二、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
10.下列现象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
A.日本群岛经常发生地震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受暴雨袭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洪灾
D.菲律宾马尼拉东南405千米处一座火山喷发
【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地震、火山以及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都是地壳变动引起的,但是暴雨袭击与地壳变动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附近地区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A、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地震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A符合题意;
B、现代科学技术依然还是不能准确预报地震,B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地震时不能乘电梯逃离,C不符合题意;
D、有些地震很轻微不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B.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C.在三楼教室的同学,马上到阳台大声呼救
D.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答案】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往高楼大厦奔跑,远离一切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
【解答】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益处的是(  )。
A.形成矿产 B.形成温泉
C.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 D.生成肥沃的火山灰
【答案】C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解答】实际上火山也是一种生产力。土壤肥力增加:火山爆发导致火山灰分布于喷发点周围的广阔区域。根据喷射出的岩浆的化学成分,火山灰含有不同数量的土壤养分。岩浆中最丰富的元素是硅和氧。有时候火山爆发也释放出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氯化氢,以及其它物质。此外,火山还喷发出岩石碎片,如辉石、角闪石和长石,依次含有丰富的铁、镁和钾。因此,火山土壤大量沉积的区域(如火山喷发点附近的山坡和山谷),土质是相当肥沃的。火山的另一个好处是,火山爆发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宝石、矿物和建筑材料。例如,浮石、火山灰和珍珠岩(火山玻璃)由于各种商业用途被开采出来。这些用途包括用于肥皂和家用清洁剂中的研磨剂。火山灰和浮石也用于制造水泥的轻骨料。
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地热田的形式出现的,地热田经常产生温泉、间歇泉和沸腾的泥浆池,这往往是旅游者的胜地,火山喷发不能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地壳变动有时十分缓慢,难以被人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地壳曾变动的是(  )。
A.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河道
C.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这些都是海陆变迁的例证,即地壳变动。
【解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为土质疏松干燥,极易渗透;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过度放牧、不断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加剧,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不能证明地壳变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时,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或床铺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或乘电梯。在家里要躲在厨房、浴室等面积小,有支撑力的空间.在野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在室内停车场以卧姿躲在汽车旁,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解答】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正确;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错误;
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错误;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正确;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正确;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0·宁波)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长21千米;
2、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
3、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4、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说法正确,A错误;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说法正确,B错误;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错误,应该分为六大板块,C正确;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17.(2020·柯桥模拟)2020年2月3日,成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北延伸区)发生5.1级地震,当地震感明显但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成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C.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上,应尽快乘电梯下楼
D.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时,不要大声喊叫,要保持镇定,等待救援
【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故说法正确。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具体主要分布如下图:
【解答】A、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说法正确。
B、 成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说法正确。
C、地震会使得电路出现故障,所以 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上,不应该乘电梯下楼,说法错误。
D、 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时,不要大声喊叫,要保持镇定,保持体力,等待救援。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8.(2020·桐乡模拟)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现象中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
A.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B.喜玛拉雅山脉目前仍在不断上升之中
C.去年汶川发生强降雨而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D.去年俄罗斯克柳切夫火山群发生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解答】A、悬崖峭壁岩层的断裂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属于地壳变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之中,是板块的挤压的结果,属于地球内力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山洪泥石流灾害,是流水等外力作用所致,不是地球内力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D、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的作用,属于地壳变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2020八上·柯桥开学考)印尼当地时间2006年5月27日晨5时53分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6200多人死亡,四万余人受伤(印尼政府6月1日公布)。从全球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在   地区和   地区,这与世界主要火山分布区较为相似。
【答案】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震带的记忆;
【解答】地震带主要分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这是世界上两大地震带;
故答案为: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20.(2020·乐清模拟)在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下图所示: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   作用形成;
(2)分析地质学发展过程,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提出科学假说
B.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学说都是正确的
C.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E.勒比雄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是一定正确的
【答案】(1)碰撞和张裂
(2)C;D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大多数人公认的,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它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在板块的交界处分布着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解答】(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 碰撞和张裂作用形成;
(2)A、科学假说一直在被提出,不管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还是科学较发达的现代,A错误;
B、科学家发现的学说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B错误;
C、 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C正确;
D、 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对地球表面地壳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正确;
E、 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的有关地壳的问题,但认识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也有可能被新的学说代替,E错误。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 (2)CD
三、泥石流
21.(2020·西湖模拟)2020年3月30日,由济南开往广州的T19次列车途经京广铁路某村路段时撞上塌方体导致列车脱轨侧翻,而这一事故主要是泥石流造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持续性的降水和暴雨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B.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特别是陡峭的地形
C.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应急要点:一、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二、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三、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四、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解答】A、持续性的降水和暴雨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说法正确,A错误;
B、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特别是陡峭的地形,说法正确,B错误;
C、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说法错误,应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C正确;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22.(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有关泥石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分布比较广的自然灾害
B.泥石流的成因主要是地形陡峭、地表松散、降水强度大
C.遇到泥石流时,应该沿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向高处逃生,不要穿越泥石流
D.房屋建在沟口或沟道上可以减少泥石流对房屋的损害
【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A、中国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上,泥石流灾害严重;故A正确;
B、地形陡峭、地表松散、降水强度大,会导致泥沙石块等随着水流移动,形成泥石流;故B正确;
C、泥石流的破坏力较大,且具有石块等,所以遇到泥石流时应沿垂直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生,不能穿越泥石流;故C正确;
D、在沟口及沟道上是泥石流容易经过的地方,不能建造房屋;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3.(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D.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若是发生泥石流时,要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地带的高处,如果冒险到室内抢救被困人员和物资,将陷于危险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4.(2019七上·长兴月考)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的特殊洪流,三面环山、汇水范围大的山区沟谷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结合题中图可知,乙处多发泥石流。
故答案为:B
25.(2019七上·杭州期末)地震、火山、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下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喷发和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B.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的发生
C.泥石流发生时,不能在泥石流中横渡,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外逃,可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
【答案】B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地震,火山和泥石流都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发的,人类的活动对于地震和火山喷发基本没有影响。
【解答】A、火山喷发和地震均由地壳变动引发,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只是能预防水土流失,对火山喷发和泥石流没有关系,错误,符合题意;
C、在泥石流发生时,流体都快速的往低处流淌,人应往高处躲避,不符合题意;
D、地震发生来不及逃走,应该抱头躲在角落或者坚实的家具下面,以防坠落物砸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2019七上·秀洲期末)
(1)泥石流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下图泥石流来袭时选择的4条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
(2)根据岩石的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三类。下图是一块花岗岩标本,此岩石属于这三类中的   。
【答案】(1)A
(2)变质岩;岩浆岩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解答】(1)遇到泥石流时,其逃生路线是要迅速脱离泥石流地带,所以要向泥石流方向的两侧高地逃离;故A符合;故答案为:A;
(2)岩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三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图中岩石有着明显的孔洞和矿物质颗粒,属于岩浆岩;故答案为:变质岩;岩浆岩;
故答案为:(1)A;(2)变质岩;岩浆岩。
四、地球表面的板块
27.(2020八上·瑞安开学考)如图是地球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是板块碰撞与张裂的原因
C.我们生活的瑞安位于欧亚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A、地球表面被分割为六大板块,即包含陆地,也包含海洋;故A错误;
B、板块的碰撞与张裂是火山与地震的发生原因;故B错误;
C、瑞安属于中国,中国位于亚欧板块;故C正确;
D、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8.(2020·温岭模拟)关于板块构造学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C.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D.板块内部比较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A、全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故A错误;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故B错误;
C、板块都是漂浮在软流层上的;故C正确;
D、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9.(2020·杭州模拟)关于板块构造学说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②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的板块是指被断裂带分割成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按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而大西洋则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故答案为:C
30.(2020·宁波模拟)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
【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能解释地球内力作用下地貌的一些现象;
3、“板块构造学说”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能解释许多的地壳运动现象,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解答】(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能解释地球内力作用下地貌的一些现象, A.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可以解释; B.宇宙的起源,不是地壳运动,不能解释;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不能解释;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可知以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上升成高山,可以解释。所以B、C正确;
(3)每一种理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这种说法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 (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31.(2020七上·慈溪期末)“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   首先提出的,他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在2-3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    大板块,板块“漂浮”在   上慢慢地移动着。
【答案】魏格纳;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六;软流圈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构成的地球表面不是一块整齐,而是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构成。
【解答】“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1魏格纳首先提出的,他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在2-3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 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着。
故答案为:魏格纳;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六;软流圈
32.(2020七上·鄞州期末)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如图是2019年6月全球主要地震分布图,由图可知该月地震主要集中在   板块周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   (填“挤压”或“张裂”)而形成的。
【答案】魏格纳;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挤压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其分布如下图: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解答】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如图是2019年6月全球主要地震分布图,由图可知该月地震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板块周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填“挤压”或“张裂”)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魏格纳;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挤压
33.(2019七上·柯桥月考)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若干年后,红海的面积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B
(2)变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1)A、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A错误;
B、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成,不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B正确;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高山曾经是海洋,由于板块的挤压形成的,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C错误;
(2)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则红海的面积会变大;
故答案为:(1)B;(2)变大。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2 地壳
一、组成地壳的岩石
1.下列有关岩石特征的叙述中,属于玄武岩主要特征的是(  )。
A.可能有化石 B.有气孔构造
C.有层状结构 D.有矿物晶体颗粒
2.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花岗岩和页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砾岩和板岩 D.石灰岩和页岩
3.如图是兰溪地下长河景区的景观,溶洞内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根据成因判断,该岩石所属类型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以上都不是
4.(2019七上·柯桥月考)“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砂岩构成,从岩石的成因分析,砂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无法确定
5.(2019七上·德清期末)莫干山蕴藏着丰富的莹石资源。莹石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被岩浆分离出来的以氟为主的物质,沿裂隙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其中氟离子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为主的新岩石。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测莹石可能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石灰岩
6.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A表示   岩,B表示    岩;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中,编号   表示沉积作用,编号   表示变质作用。
7.阅读于谦的《石灰吟》,并回答下列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   ,从岩石的成因角度看,它属于   岩。
(2)这种岩石中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   。
8.(2020七上·南浔期末)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   三种类型。下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B. C.
9.(2019七上·吴兴期末)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填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
(2)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二、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
10.下列现象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
A.日本群岛经常发生地震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受暴雨袭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洪灾
D.菲律宾马尼拉东南405千米处一座火山喷发
11.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附近地区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12.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B.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C.在三楼教室的同学,马上到阳台大声呼救
D.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13.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益处的是(  )。
A.形成矿产 B.形成温泉
C.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 D.生成肥沃的火山灰
14.地壳变动有时十分缓慢,难以被人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地壳曾变动的是(  )。
A.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河道
C.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15.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6.(2020·宁波)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17.(2020·柯桥模拟)2020年2月3日,成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北延伸区)发生5.1级地震,当地震感明显但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成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C.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上,应尽快乘电梯下楼
D.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时,不要大声喊叫,要保持镇定,等待救援
18.(2020·桐乡模拟)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现象中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
A.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B.喜玛拉雅山脉目前仍在不断上升之中
C.去年汶川发生强降雨而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D.去年俄罗斯克柳切夫火山群发生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19.(2020八上·柯桥开学考)印尼当地时间2006年5月27日晨5时53分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6200多人死亡,四万余人受伤(印尼政府6月1日公布)。从全球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在   地区和   地区,这与世界主要火山分布区较为相似。
20.(2020·乐清模拟)在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下图所示: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   作用形成;
(2)分析地质学发展过程,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提出科学假说
B.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学说都是正确的
C.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E.勒比雄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是一定正确的
三、泥石流
21.(2020·西湖模拟)2020年3月30日,由济南开往广州的T19次列车途经京广铁路某村路段时撞上塌方体导致列车脱轨侧翻,而这一事故主要是泥石流造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持续性的降水和暴雨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B.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特别是陡峭的地形
C.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
22.(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有关泥石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分布比较广的自然灾害
B.泥石流的成因主要是地形陡峭、地表松散、降水强度大
C.遇到泥石流时,应该沿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向高处逃生,不要穿越泥石流
D.房屋建在沟口或沟道上可以减少泥石流对房屋的损害
23.(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D.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24.(2019七上·长兴月考)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5.(2019七上·杭州期末)地震、火山、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下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喷发和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B.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的发生
C.泥石流发生时,不能在泥石流中横渡,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外逃,可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
26.(2019七上·秀洲期末)
(1)泥石流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下图泥石流来袭时选择的4条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
(2)根据岩石的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三类。下图是一块花岗岩标本,此岩石属于这三类中的   。
四、地球表面的板块
27.(2020八上·瑞安开学考)如图是地球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是板块碰撞与张裂的原因
C.我们生活的瑞安位于欧亚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28.(2020·温岭模拟)关于板块构造学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C.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D.板块内部比较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29.(2020·杭州模拟)关于板块构造学说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②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0.(2020·宁波模拟)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
31.(2020七上·慈溪期末)“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   首先提出的,他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在2-3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    大板块,板块“漂浮”在   上慢慢地移动着。
32.(2020七上·鄞州期末)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如图是2019年6月全球主要地震分布图,由图可知该月地震主要集中在   板块周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   (填“挤压”或“张裂”)而形成的。
33.(2019七上·柯桥月考)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若干年后,红海的面积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它在地质学的岩石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也叫火成岩)。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其中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较大,代表岩石有花岗岩。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代表岩石就是玄武岩。
【解答】多气孔状的岩石为玄武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解答】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沉积岩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沉积岩可以寻找到化石,页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灰岩的主要特征和鉴别方法。
【解答】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而图中兰溪地下长河景区的景观,溶洞内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因此该岩石属于沉积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解答】砂岩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因此属于沉积岩;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三种最基本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解答】A 岩浆岩直接由岩浆沉积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A不符合题意
B 沉积岩 由地表既有的岩石和有机物 碎块,经过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下而形成的岩石。B不符合题意
C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题目中莹石 在形成的过程中 原有岩石内部结构 发生了变化, C 符合题意
D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6.【答案】岩浆;变质;⑤⑧;⑥⑦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岩浆侵入地壳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喷出型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沉积岩可以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变质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而成。
【解答】岩浆、沉积物和各类岩石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单循环: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因此A表示岩浆岩,B表示变质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故编号表示⑤⑧沉积作用,编号⑥⑦表示变质作用。
故答案为:岩浆;变质;⑤⑧;⑥⑦
7.【答案】(1)石灰岩;沉积
(2)是
(3)大理岩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沉积岩的形成和特点。
【解答】(1) 诗中描述了石灰岩开采、加工,最后成为墙上的白灰的过程, 而石灰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从岩石的成因角度看,它属于沉积
岩。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因此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
(2)这种岩石中是可能找到生物化石,因为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大理岩。因为大理岩是沉积岩中碳酸盐类岩石经变质而成的岩石。
故答案为:(1)石灰;沉积岩(2)是(3)大理岩
8.【答案】变质岩;B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 变质岩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特征变质矿物,特征变质矿物有红柱石、蓝晶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等。
【解答】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中类型,由分析可知B属于沉积岩。
故答案为:变质岩;B
9.【答案】(1)①④
(2)沉积岩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解答】由图可知,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故答案为:(1) ①④ ;(2)沉积岩。
10.【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地震、火山以及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都是地壳变动引起的,但是暴雨袭击与地壳变动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A、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地震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A符合题意;
B、现代科学技术依然还是不能准确预报地震,B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地震时不能乘电梯逃离,C不符合题意;
D、有些地震很轻微不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往高楼大厦奔跑,远离一切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
【解答】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解答】实际上火山也是一种生产力。土壤肥力增加:火山爆发导致火山灰分布于喷发点周围的广阔区域。根据喷射出的岩浆的化学成分,火山灰含有不同数量的土壤养分。岩浆中最丰富的元素是硅和氧。有时候火山爆发也释放出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氯化氢,以及其它物质。此外,火山还喷发出岩石碎片,如辉石、角闪石和长石,依次含有丰富的铁、镁和钾。因此,火山土壤大量沉积的区域(如火山喷发点附近的山坡和山谷),土质是相当肥沃的。火山的另一个好处是,火山爆发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宝石、矿物和建筑材料。例如,浮石、火山灰和珍珠岩(火山玻璃)由于各种商业用途被开采出来。这些用途包括用于肥皂和家用清洁剂中的研磨剂。火山灰和浮石也用于制造水泥的轻骨料。
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地热田的形式出现的,地热田经常产生温泉、间歇泉和沸腾的泥浆池,这往往是旅游者的胜地,火山喷发不能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这些都是海陆变迁的例证,即地壳变动。
【解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为土质疏松干燥,极易渗透;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过度放牧、不断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加剧,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不能证明地壳变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时,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或床铺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或乘电梯。在家里要躲在厨房、浴室等面积小,有支撑力的空间.在野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在室内停车场以卧姿躲在汽车旁,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解答】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正确;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错误;
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错误;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正确;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正确;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长21千米;
2、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
3、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4、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说法正确,A错误;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说法正确,B错误;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错误,应该分为六大板块,C正确;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17.【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故说法正确。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具体主要分布如下图:
【解答】A、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说法正确。
B、 成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说法正确。
C、地震会使得电路出现故障,所以 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上,不应该乘电梯下楼,说法错误。
D、 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时,不要大声喊叫,要保持镇定,保持体力,等待救援。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8.【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解答】A、悬崖峭壁岩层的断裂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属于地壳变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之中,是板块的挤压的结果,属于地球内力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山洪泥石流灾害,是流水等外力作用所致,不是地球内力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D、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的作用,属于地壳变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震带的记忆;
【解答】地震带主要分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这是世界上两大地震带;
故答案为: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20.【答案】(1)碰撞和张裂
(2)C;D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大多数人公认的,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它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在板块的交界处分布着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解答】(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 碰撞和张裂作用形成;
(2)A、科学假说一直在被提出,不管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还是科学较发达的现代,A错误;
B、科学家发现的学说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B错误;
C、 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C正确;
D、 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对地球表面地壳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正确;
E、 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的有关地壳的问题,但认识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也有可能被新的学说代替,E错误。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 (2)CD
21.【答案】C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应急要点:一、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二、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三、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四、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解答】A、持续性的降水和暴雨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说法正确,A错误;
B、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特别是陡峭的地形,说法正确,B错误;
C、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说法错误,应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C正确;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22.【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A、中国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上,泥石流灾害严重;故A正确;
B、地形陡峭、地表松散、降水强度大,会导致泥沙石块等随着水流移动,形成泥石流;故B正确;
C、泥石流的破坏力较大,且具有石块等,所以遇到泥石流时应沿垂直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生,不能穿越泥石流;故C正确;
D、在沟口及沟道上是泥石流容易经过的地方,不能建造房屋;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3.【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若是发生泥石流时,要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地带的高处,如果冒险到室内抢救被困人员和物资,将陷于危险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4.【答案】B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的特殊洪流,三面环山、汇水范围大的山区沟谷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结合题中图可知,乙处多发泥石流。
故答案为:B
25.【答案】B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地震,火山和泥石流都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发的,人类的活动对于地震和火山喷发基本没有影响。
【解答】A、火山喷发和地震均由地壳变动引发,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只是能预防水土流失,对火山喷发和泥石流没有关系,错误,符合题意;
C、在泥石流发生时,流体都快速的往低处流淌,人应往高处躲避,不符合题意;
D、地震发生来不及逃走,应该抱头躲在角落或者坚实的家具下面,以防坠落物砸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答案】(1)A
(2)变质岩;岩浆岩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解答】(1)遇到泥石流时,其逃生路线是要迅速脱离泥石流地带,所以要向泥石流方向的两侧高地逃离;故A符合;故答案为:A;
(2)岩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三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图中岩石有着明显的孔洞和矿物质颗粒,属于岩浆岩;故答案为:变质岩;岩浆岩;
故答案为:(1)A;(2)变质岩;岩浆岩。
27.【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A、地球表面被分割为六大板块,即包含陆地,也包含海洋;故A错误;
B、板块的碰撞与张裂是火山与地震的发生原因;故B错误;
C、瑞安属于中国,中国位于亚欧板块;故C正确;
D、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8.【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A、全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故A错误;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故B错误;
C、板块都是漂浮在软流层上的;故C正确;
D、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9.【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的板块是指被断裂带分割成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按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而大西洋则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故答案为:C
30.【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能解释地球内力作用下地貌的一些现象;
3、“板块构造学说”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能解释许多的地壳运动现象,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解答】(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能解释地球内力作用下地貌的一些现象, A.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可以解释; B.宇宙的起源,不是地壳运动,不能解释;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不能解释;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可知以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上升成高山,可以解释。所以B、C正确;
(3)每一种理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这种说法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 (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31.【答案】魏格纳;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六;软流圈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构成的地球表面不是一块整齐,而是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构成。
【解答】“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1魏格纳首先提出的,他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在2-3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 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着。
故答案为:魏格纳;只有一块或是连在一起的;六;软流圈
32.【答案】魏格纳;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挤压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其分布如下图: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解答】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如图是2019年6月全球主要地震分布图,由图可知该月地震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板块周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填“挤压”或“张裂”)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魏格纳;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挤压
33.【答案】(1)B
(2)变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1)A、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A错误;
B、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成,不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B正确;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高山曾经是海洋,由于板块的挤压形成的,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C错误;
(2)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则红海的面积会变大;
故答案为:(1)B;(2)变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