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3: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一、导入
《唐摭言》
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注:摭, zhí,拾取。浮云不系、造化无为:
浮云、造化也都无法挽留住他的生命了。
琵琶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基础上背诵第二段,背诵名句;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艺术
结构、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
3、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悲剧美。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在诵读基础上:
背诵第二段;
背诵名句。
二、题解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
志》:“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
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
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
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
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
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
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
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
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四、诵读背诵
1、正音(文注外的补充如下)
迁徙xǐ 恬然tián
迁谪zhé 阑干lán
2、听示范朗读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欣赏:《琵琶行》
3、顺句(不必翻译)
重点词语:
本长安倡女
曲罢悯然
恬然自安
凡六百一十六言
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声停欲语迟
主人下马客在船
倡女:歌女
悯然:忧郁的样子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共
瑟瑟:拟声词
迟:迟疑
“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弦弦掩抑声声思
间关莺语花底滑
秋月春风等闲度
梦啼妆泪红阑干
凝结不通声暂停
如听仙乐耳暂明
却坐促弦弦转急
座中泣下谁最多
掩抑:低沉抑郁 思:悲、伤
间关:婉转 滑:流畅
等闲:随随便便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暂:突然,一下子
暂:突然,一下子
转:更、越
泣:眼泪
4、朗读指导
第一段: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
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下
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
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第二段: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
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
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
“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
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
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第四段: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
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
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
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
切。
第五段: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
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
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
全诗抒情的高潮。
5、背诵第二段和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
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
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 。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
今夜闻君琵琶语,_______ 。
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艺
术结构、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悲剧美。
一、解读“小序”
1、小序和诗歌的关系?
2、小序作用?
——明确:
1、几乎所有内容都和下面的段落有对应关系……
2、
A、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说明诗歌的成因;
C、奠定悲剧气氛。
二、了解情节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归纳每段大意,明确以时间为序:
三、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齐读三、四两段,结合课后“练习”一,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全诗的主旨句是?你怎样认识诗歌主旨?
——明确: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
浔阳楼楹联
枫叶四弦秋,
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萍水相逢
心灵激荡
音乐共鸣
身世相通
4、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琵琶)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 阳 千 尺 水,句(gōu,勾) 留 江 上 别 离 情。
5、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歌通过琵琶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也通过自身迁谪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直臣遭贬的社会悲剧。
四、感知艺术色彩
(一)、问题探讨: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琵琶声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读第一段:一闻琵琶,感受如何?
——明确: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猜想到它的基调是悲凉哀怨。因为:A、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B、“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3、读第五段: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却“泪湿青衫”?
——明确:
一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二悲自己的谪居偏远。此时,两人感情已经相通相融。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4、重点研读第二段:
1、清晰的层次:说说琵琶女在这里演奏的
五个层次?
2、尾句有何作用?与此句有相同功能的句
子,诗中还有哪两处?
3、找出八个比喻,体会妙处?
——明确: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1、五个层次:
前奏曲:出场含羞多庄重,掩抑似诉不得志,信
弹说尽无限事。
欢乐曲:《霓裳》《六幺》落玉盘。
急切欢快,似当年红火。
深思曲:从间关到幽咽到暂歇。
幽愁暗恨,似如今商妇冷落。
悲愤曲:激越悲壮,似是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
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后缀曲:悄无言,秋月白。
余音袅袅,意味不尽。
2、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
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
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
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
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
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
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
湖间”的悲惨生活。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3、八个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心碎)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
体,生动形象,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二)、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高超的艺术构思: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出色的音乐描写:尤以第二段的欢乐曲、深思曲、悲愤曲为甚,运用大量的比喻,兼以拟声、叠词等手法。
3、侧面烘托:三次写江和月,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拓展迁移
——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本诗和〈〈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