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结构
一、单选题
1.(2020·杭州)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 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碳原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2020·湖州)“价一类”二维图可以表示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右图中的a、b、c、d、e代表常见的含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和氧气反应生成c B.c和水反应生成d
C.e可能难溶于水 D.由a得到e至少要经过三步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碳元素化合价及类别,结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判断分析。
【解答】A、b为+2价碳的氧化物,为CO,c为+4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d为碳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C、e为碳酸盐,可能溶于水也可能不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D、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反应可生成碳酸盐,所以 a得到e经过两步反应即可实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0·金华·丽水)“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浓度为75%的酒精常用作防疫消毒液,其有效成分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符号分析:乙的化学式为CO2
B.宏观分析:甲物质由2种元素组成
C.微观分析: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D.基本反应类型分析: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乙的分子示意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2)根据甲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元素组成;
(3)根据丙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原子个数;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种类。
【解答】A.根据乙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那么化学式为:H2O,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甲的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丙的示意图可知,一个丙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一共有9个原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0·金华·丽水)为了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人们会通过制作模型或模拟实验进行研究。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用力拉板使纸断裂
B.向内推书使书隆起
C.地球仪
D.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2、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解答】A、 用力拉板使纸断裂 ,这是模拟向两侧拉的力的作用下地壳的变化的模拟实验,A错误;
B、 向内推书使书隆起 ,这是模拟挤压力下地壳的变形的模拟实验,B错误;
C、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C正确;
D、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这是模拟地球上远去的帆船实验,是模拟实验,D错误。
故选C
5.(2020·温州)银器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发生化学反应:4Ag+O2+2H2S=2Ag2S+2H2O,产生的Ag2S使银器逐渐失去光泽。已知银的化合价为+1价,则Ag2S中S的化合价为( )
A.+2 B.-2 C.+1 D.-1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
【解答】在 Ag2S 中,银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x=0,解得:x=-2价,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0·绍兴)与图示微观变化相符的化学反应是( )
A.2CO+O2 2CO2 B.H2+CuO H2O+Cu
C.2H2+O2 2H2O D.H2CO3 H2O+CO2↑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一种化合物的过程,且单质、化合物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0·嘉兴)某化合物在水中能完全电离,将该化合物配制成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数目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该化合物可能是( )
A.CaCl2 B.Al(NO3)3 C.NaOH D.H2SO4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该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无论溶液的浓度如何,该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为:2n:2n=1:1;4n:4n=1:1;6n:6n=1:1。在四种物质中,只有NaOH的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为1:1,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2020·杭州)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取氧化钠:2NaNO3+10Na=6Na2O+N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NO3属于氧化物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4)注意分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
【解答】A.反应物NaN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肯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在钠单质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 Na2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9.(2020·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 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答案】(1)质子
(2)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可能增加中子数,不可能增加质子数;
(2)根据题目描述的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费米的实验提出质疑,可见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故A正确;
B.费米知道哈恩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再次实验发现原来的结果是错误的,检讨并纠正了错误,这说明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故B正确;
C.在科学探究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坚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肯定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结论,故C正确。
故选ABC。
10.(2020·衢州)某品牌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其反应原理: 。该电池具有容量大、续航能力强的特点。
(1)LiFeP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7:8
(2)分解反应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
(2)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解答】(1)根据化学式LiFePO4可知,磷酸铁锂电池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2)该电池充电时,磷酸铁锂生产磷酸亚铁和锂单质,即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为分解反应。
11.(2020·湖州)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右图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2)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答案】(1)22
(2)钛单质
(3)TiO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2)根据金属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一个原子和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分析;
(3)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2)钛属于金属元素,钛单质由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所以钛元素符号除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钛这种物质;
(3) 钛元素+4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TiO2 ;
故答案为:(1)22;(2)钛单质;(3) TiO2 。
12.(2020·金华·丽水)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二者靠近时会发生排斥。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少数靠近原子核中间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即只有少数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而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排斥力,只能说明原子核存在于原子中心;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1)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而从它上面经过的C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因此C只能向上改变方向,不能向下,故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
13.(2020·温州)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火空气”的气体种类;
(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燃素说”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
【解答】(1)燃烧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据此可知,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氧气;
(2)一氧化碳由两种元素组成,因此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那么金属的成分应该包括燃烧,那么肯定比金属灰复杂,故A不合理;
B.金属燃烧释放燃素生成金属灰,而金属灰与燃烧结合重新变为金属,因为氢气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氢气是燃素,故B合理;
C.因为金属灰与燃素结合重新得到金属,所以根据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得到,木炭富含燃素,故C合理;
D.根据金属燃烧释放燃素可知,铜在空气这燃烧后质量会减小,故D不合理;
E.既然水由氢气和氧气结合生成,那么水就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是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故E不合理。
故选ADE。
14.(2020·温州)茶是人类健康的饮品之一,联合国将今年5月21日定为首个“国际茶日”。
(1)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有关。
(2)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这是因为分子 。
(3)茶氨酸(C7H14N2O3)是茶树特有的一种氨基酸。茶氨酸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自动调节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12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生物种类 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之中;
3、 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之比。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之比即为各元素的质量之比。
【解答】(1) 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有关;
(2) 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 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 茶氨酸(C7H14N2O3) 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N:3O=(2×14):(3×16)=7:12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12
15.(2020·嘉兴)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答案】(1)3
(2)Li+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在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所带电荷数与得失电子的个数有关。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根据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得到,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3.
(2)根据乙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符号为: Li+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0·杭州)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 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选瑣“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答案】(1)逐渐变小
(2)不能
(3)能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2)如果两个铅柱是因为大气压力而不分开的,那么当抽气到一定程度,大气压强不足以克服下面的重力时,铅柱就会分开;相反,如果铅柱始终不能分开,那么说明与大气压强无关,应该有其它的引力存在;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 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越来越稀薄,因此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四、解答题
17.(2020·台州)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
(1)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 性。
(2)在室内其他地方也能闻到碰碰香散发的香味,是因为 。
(3)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C10H16。计算:
①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88.2%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分子的热运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元素质量分数指某种元素在物质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比。
【解答】(1) 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是植物对外界的触碰作出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应性;
(2)在其他地方也能闻到香味,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导致的;
(3) 柠檬烯的化学式为C10H16,所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 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88.2%。
18.(2020·宁波)覆盆子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少量水杨酸以及钙、钾等元素,有“黄金水果”的美誉。其中的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
(1)覆盆子果实中的钙、钾等元素是以 (填“单质”或“化合物”)的形态存在。
(2)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水杨酸的上述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答案】(1)化合物
(2)7:4
(3)水杨酸微溶于水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食品中金属元素以化合物形态存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覆盆子果实中的钙、钾等元素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2) 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 (16×3)=7:4;
(3) 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微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其水溶液呈酸性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化合物;(2)7:4;(3) 水杨酸微溶于水 。
19.(2020·绍兴)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地表彰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这种质量轻、可充电、功能强大的电池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
(1)锂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能。
(2)碳酸二甲酯(C3H6O3)是锂电池电解液的一种成分,下列关于碳酸二甲酯说法正确的有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相对分子质量是90克
D.分子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3)图为某款锂电池手机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结合图像分析手机夏天比冬天耐用的原因是: 。
【答案】(1)化学
(2)A;D
(3)温度越低,电压下降到放电终止电压时间越短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能量转化是指各种能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过程 。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子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学组成式。它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成分、组成(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分子量和各成分元素的重量比)。
【解答】(1)电池充电时,电能储存在电池内的化学物质中,即化学能;
(2)A、由 碳酸二甲酯的化学式可知,其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氧元素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错误;
C、相对分子量是比值得出的,没有具体的单位;故C错误;
D、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为 3:6:3=1:2:1; 故D正确;
(3)由乙图可知,温度越低,电池电压下降的越快,冬天温度低,所以手机夏天比冬天耐用;
故答案为:(1)化学;(2)AD;(3) 温度越低,电压下降到放电终止电压时间越短。
1 / 1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结构
一、单选题
1.(2020·杭州)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 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2.(2020·湖州)“价一类”二维图可以表示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右图中的a、b、c、d、e代表常见的含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和氧气反应生成c B.c和水反应生成d
C.e可能难溶于水 D.由a得到e至少要经过三步反应
3.(2020·金华·丽水)“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浓度为75%的酒精常用作防疫消毒液,其有效成分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符号分析:乙的化学式为CO2
B.宏观分析:甲物质由2种元素组成
C.微观分析: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D.基本反应类型分析: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4.(2020·金华·丽水)为了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人们会通过制作模型或模拟实验进行研究。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用力拉板使纸断裂
B.向内推书使书隆起
C.地球仪
D.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5.(2020·温州)银器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发生化学反应:4Ag+O2+2H2S=2Ag2S+2H2O,产生的Ag2S使银器逐渐失去光泽。已知银的化合价为+1价,则Ag2S中S的化合价为( )
A.+2 B.-2 C.+1 D.-1
6.(2020·绍兴)与图示微观变化相符的化学反应是( )
A.2CO+O2 2CO2 B.H2+CuO H2O+Cu
C.2H2+O2 2H2O D.H2CO3 H2O+CO2↑
7.(2020·嘉兴)某化合物在水中能完全电离,将该化合物配制成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数目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该化合物可能是( )
A.CaCl2 B.Al(NO3)3 C.NaOH D.H2SO4
8.(2020·杭州)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取氧化钠:2NaNO3+10Na=6Na2O+N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NO3属于氧化物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
9.(2020·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 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10.(2020·衢州)某品牌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其反应原理: 。该电池具有容量大、续航能力强的特点。
(1)LiFeP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11.(2020·湖州)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右图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2)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12.(2020·金华·丽水)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13.(2020·温州)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14.(2020·温州)茶是人类健康的饮品之一,联合国将今年5月21日定为首个“国际茶日”。
(1)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有关。
(2)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这是因为分子 。
(3)茶氨酸(C7H14N2O3)是茶树特有的一种氨基酸。茶氨酸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5.(2020·嘉兴)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0·杭州)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 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选瑣“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四、解答题
17.(2020·台州)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
(1)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 性。
(2)在室内其他地方也能闻到碰碰香散发的香味,是因为 。
(3)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C10H16。计算:
①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8.(2020·宁波)覆盆子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少量水杨酸以及钙、钾等元素,有“黄金水果”的美誉。其中的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
(1)覆盆子果实中的钙、钾等元素是以 (填“单质”或“化合物”)的形态存在。
(2)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水杨酸的上述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19.(2020·绍兴)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地表彰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这种质量轻、可充电、功能强大的电池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
(1)锂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能。
(2)碳酸二甲酯(C3H6O3)是锂电池电解液的一种成分,下列关于碳酸二甲酯说法正确的有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相对分子质量是90克
D.分子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3)图为某款锂电池手机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结合图像分析手机夏天比冬天耐用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碳原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碳元素化合价及类别,结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判断分析。
【解答】A、b为+2价碳的氧化物,为CO,c为+4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d为碳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C、e为碳酸盐,可能溶于水也可能不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D、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反应可生成碳酸盐,所以 a得到e经过两步反应即可实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乙的分子示意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2)根据甲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元素组成;
(3)根据丙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原子个数;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种类。
【解答】A.根据乙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那么化学式为:H2O,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甲的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丙的示意图可知,一个丙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一共有9个原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2、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解答】A、 用力拉板使纸断裂 ,这是模拟向两侧拉的力的作用下地壳的变化的模拟实验,A错误;
B、 向内推书使书隆起 ,这是模拟挤压力下地壳的变形的模拟实验,B错误;
C、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C正确;
D、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这是模拟地球上远去的帆船实验,是模拟实验,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
【解答】在 Ag2S 中,银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x=0,解得:x=-2价,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一种化合物的过程,且单质、化合物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该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无论溶液的浓度如何,该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为:2n:2n=1:1;4n:4n=1:1;6n:6n=1:1。在四种物质中,只有NaOH的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为1:1,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4)注意分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
【解答】A.反应物NaN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肯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在钠单质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 Na2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1)质子
(2)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可能增加中子数,不可能增加质子数;
(2)根据题目描述的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费米的实验提出质疑,可见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故A正确;
B.费米知道哈恩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再次实验发现原来的结果是错误的,检讨并纠正了错误,这说明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故B正确;
C.在科学探究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坚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肯定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结论,故C正确。
故选ABC。
10.【答案】(1)7:8
(2)分解反应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
(2)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解答】(1)根据化学式LiFePO4可知,磷酸铁锂电池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2)该电池充电时,磷酸铁锂生产磷酸亚铁和锂单质,即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为分解反应。
11.【答案】(1)22
(2)钛单质
(3)TiO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2)根据金属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一个原子和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分析;
(3)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2)钛属于金属元素,钛单质由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所以钛元素符号除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钛这种物质;
(3) 钛元素+4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TiO2 ;
故答案为:(1)22;(2)钛单质;(3) TiO2 。
12.【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二者靠近时会发生排斥。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少数靠近原子核中间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即只有少数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而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排斥力,只能说明原子核存在于原子中心;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1)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而从它上面经过的C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因此C只能向上改变方向,不能向下,故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
13.【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火空气”的气体种类;
(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燃素说”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
【解答】(1)燃烧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据此可知,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氧气;
(2)一氧化碳由两种元素组成,因此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那么金属的成分应该包括燃烧,那么肯定比金属灰复杂,故A不合理;
B.金属燃烧释放燃素生成金属灰,而金属灰与燃烧结合重新变为金属,因为氢气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氢气是燃素,故B合理;
C.因为金属灰与燃素结合重新得到金属,所以根据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得到,木炭富含燃素,故C合理;
D.根据金属燃烧释放燃素可知,铜在空气这燃烧后质量会减小,故D不合理;
E.既然水由氢气和氧气结合生成,那么水就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是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故E不合理。
故选ADE。
14.【答案】(1)自动调节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12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生物种类 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之中;
3、 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之比。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之比即为各元素的质量之比。
【解答】(1) 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有关;
(2) 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 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 茶氨酸(C7H14N2O3) 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N:3O=(2×14):(3×16)=7:12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12
15.【答案】(1)3
(2)Li+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在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所带电荷数与得失电子的个数有关。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根据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得到,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3.
(2)根据乙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符号为: Li+ 。
16.【答案】(1)逐渐变小
(2)不能
(3)能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2)如果两个铅柱是因为大气压力而不分开的,那么当抽气到一定程度,大气压强不足以克服下面的重力时,铅柱就会分开;相反,如果铅柱始终不能分开,那么说明与大气压强无关,应该有其它的引力存在;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 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越来越稀薄,因此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17.【答案】(1)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88.2%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分子的热运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元素质量分数指某种元素在物质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比。
【解答】(1) 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是植物对外界的触碰作出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应性;
(2)在其他地方也能闻到香味,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导致的;
(3) 柠檬烯的化学式为C10H16,所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 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88.2%。
18.【答案】(1)化合物
(2)7:4
(3)水杨酸微溶于水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食品中金属元素以化合物形态存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覆盆子果实中的钙、钾等元素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2) 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 (16×3)=7:4;
(3) 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微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其水溶液呈酸性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化合物;(2)7:4;(3) 水杨酸微溶于水 。
19.【答案】(1)化学
(2)A;D
(3)温度越低,电压下降到放电终止电压时间越短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能量转化是指各种能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过程 。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子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学组成式。它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成分、组成(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分子量和各成分元素的重量比)。
【解答】(1)电池充电时,电能储存在电池内的化学物质中,即化学能;
(2)A、由 碳酸二甲酯的化学式可知,其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氧元素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错误;
C、相对分子量是比值得出的,没有具体的单位;故C错误;
D、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为 3:6:3=1:2:1; 故D正确;
(3)由乙图可知,温度越低,电池电压下降的越快,冬天温度低,所以手机夏天比冬天耐用;
故答案为:(1)化学;(2)AD;(3) 温度越低,电压下降到放电终止电压时间越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