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04 15:43:2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0·嘉兴)进行实验探究时,若要使已获得的探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下列做法通常无效的是(  )
A.增加自变量的数 B.同一实验者重复实验
C.增加实验样本的数量 D.不同实验者重复实验
2.(2020·衢州)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试剂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3.(2020·台州)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4.(2020·宁波)下列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向试管中加固体
C.倾倒液体 D.收集氧气
5.(2020·绍兴)科学研究常采用转换、模型、分类和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下列采用转换的是(  )
A.模拟月相的形成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
C.纯净物的类别
D.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6.(2020·嘉兴)科学研究以实验为基础, 正确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与结果可靠的前提。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加热前先通氢气
B.高倍镜下调焦
C.叶片脱色
D.温度计读数
7.(2020·杭州)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
B.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nm
C.一个成年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
二、填空题
8.(2020·宁波)自然正在向人类发出“警报”。
【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极地区又有新消息: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材料三】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难生存。但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围内的植被显著增加。
(1)材料二中,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断,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
A.海拔 B.纬度 C.温度
9.(2020·金华·丽水)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以下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10.(2020·嘉兴)装置的选择与检查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以下是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其中能用该装置制取的有   (选填字母)。
A.氢气:Zn+H2SO4=ZnSO4+H2↑
B.氧气:2KMnO4 K2MnO4+MnO2+ O2↑
C.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0·台州)人体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1)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防。这体现酶具有   性。
(2)人体的胃液呈酸性,而唾液的pH约为7。某同学对唾液进人胃后,睡液淀粉酶还能否继续分解淀粉产生疑问,于是对液淀酶的活性是否会受酸性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
【仪器和试剂】可调温的水浴锅、试管若干支,量筒、滴管、已稀释的人体新鲜睡液、稀盐酸、蒸馏水、1%淀粉溶液、0.4%的碘酒溶液。
【实验步骤】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已稀释的人体新鲜唾液1毫升。
请补充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他步骤(可配图说明).
12.(2020·台州)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下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   。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13.(2020·宁波)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实验过程】
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
编号 溶液 每株每次浇灌量/mL 绣球花色
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蓝色
2 0.1%的碳酸钠溶液 200 全部红色
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
株损伤甚至死亡。
(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写出两个)
(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
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14.(2020·绍兴)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从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与下列 相同。
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
B.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取用“多粒”种子
C.探究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要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
(2)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2空白处应填   。
(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2020·衢州)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 光 结论
一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二 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16.(2020·宁波)在不打破鸡蛋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判断自然状态下保存的未知产出日期的鸡蛋新鲜度?小科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刚产出的鸡蛋密度相近,冷却后里面内容物收缩,会在蛋的一端形成气室。一般的鸡蛋一端大(称为钝端)、一端小(称为尖端)。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表面有很多微小气孔,以便于蛋内外的气体交换,同时蛋内水分可通过气孔排出。
【实验过程】任选自然状态下保存的、大小相近的同一批适龄健康的母鸡于不同日期产出的鸡蛋20枚,将它们轻放在水中,观察静止后状态。
【实验现象】⑴4枚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其余16枚鸡蛋沉于水底。
⑵沉于水底鸡蛋的钝端与尖端的连线与水平底面之间有一个夹角,记为θ。16枚鸡蛋的θ大小不一,但尖端基本上比钝端更靠近底面,如图所示是其中3枚鸡蛋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
【思考与分析】鸡蛋的新鲜度会影响它的气室大小、密度大小和θ大小
⑶从实验现象可知:鸡蛋的气室位置在鸡蛋的   (填“钝端”或“尖端”)附近。
⑷θ大小与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有关,图中3枚鸡蛋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从高到低排
序为   。由此可以从θ大小初步判断鸡蛋的新鲜度。
⑸自然状态下,随着鸡蛋存放时间变长,鸡蛋的   会变小从而使鸡蛋的密度变小。可以判断,实验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存放时间较久。
17.(2020·金华·丽水)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CH4及其它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如: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拓展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分别对有关气体问题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探究Ⅰ】对已知气体性质的探究。
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③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2)【探究Ⅱ】对气体组成的探究。
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
②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对此结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
(3)【探究Ⅲ】对未知气体的探究。
将某火箭燃料X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现象及信息推断并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2020·杭州)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产物检验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基础上,按图示在各装置中添加药品;
步骤2:缓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种无色溶液,溶质为HCOOH)与浓硫酸在80℃水浴的条件下制
备一氧化碳(反应原理:HCOOH CO↑+H2O);
步骤3: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后再点燃酒精灯,当W型管右侧弯管处的氧化铁全部
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2分钟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撤去酒精灯和盛热水的烧杯,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至W型管左侧弯管处进行固体产物的检验。
(1)进行气密性检査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   (填写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19.(2020·金华·丽水)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做“测定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提供给各小组的实验器材如下:规格为“3.8V”的小灯泡、学生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20Ω 1A”)、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1)小金组按图甲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2)小丽组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电压表0~15V的量程已损坏,其它器材完好。他们经讨论后认为,用该电压表0~3V的量程,通过改变电压表的连接位置也能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图甲电路先将电压表(0~3V)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断开开关,拆下电压表;
步骤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再将该电压表接在   两端;
步骤三: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伏,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
反思:实验原理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途径来完成实验。
20.(2020·温州)医学上,头发密度是指头发覆盖区域内单位面积头发的数量。某科研人员为研究头发密度,选择76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志愿者,将头发覆盖区划分为顶部、枕部和左右两侧四个等面积的区域,分别在四个区域内随机取相同面积进行测量。实验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表一:不同年龄头发密度
年龄段(岁) 人数(人) 头发密度(根/厘米2)
18~29 24 142~150
30~39 18 136~145
40~49 17 129~137
50~60 17 125~132
表二:不同部位头发密度
部位 头发密度(根/厘米 )
顶部 167
枕部 156
左侧 119
右侧 118
(1)测量头发密度时,把志愿者的头发剪短,然后用皮肤镜轻压测量部位,再拍照取样,并用电脑打开照片,如图所示。推测皮肤镜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分析表一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表二是某位志愿者不同部位的头发密度,分析该志愿者可能处于哪个年龄段?并说明你的分析过程。   。
21.(2020·嘉兴)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某STEM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器材】 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
【提出问题】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
假设一: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有关;
假设二: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
假设三: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1)【收集证据】 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工具   .
(2)完善实验器材后继续实验,获得以下数据。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g) 降落时间(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得出结论】分析上述数据, 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   有关。
(3)【思考讨论】
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实验重复多次、增加实验样本的数量和不同实验者重复实验,都是通过增加实验次数的方式收集更对的实验数据,肯定能够使得到的结论,避免偶然性,增大客观性。而与探究目的无关的自变量增加的再多,对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没有影响,因此是无效的,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分析。
【解答】A.倾倒试剂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让试剂缓慢流入试管,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称量时要放在玻璃瓶内,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故B错误;
C.加热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试管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的处,故C错误;
D.在点燃酒精灯时,绝对不能用另一只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否则很容易造成酒精流出发生燃烧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判断。
【解答】A.在闻气味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近瓶口,而是要用手轻轻扇动,再去闻,这样可以减小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深入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故B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要略微倾斜,并且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发生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取用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要看瓶塞、试剂瓶口和标签三处分析;
D、根据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分析。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加固体,要横持试管,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缓缓直立,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在物理实验中,很多物理量由于其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常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反过来求出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解答】A、模拟月相的形成,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属于控制变量法;故B不符合题意;
C、 纯净物的类别,属于表格法;故C不符合题意;
D、 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点,匀速时拉力等于其摩擦力,测量拉力即可得知其摩擦力;属于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氢气与氧气混合后加热易发生爆炸。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般要先通入氢气将试管中原有的氧气排出,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遇灼热的氧化铜发生爆炸;
2、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像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到高倍镜,此时只能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使物像清晰;
3、叶片脱色时一般将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小烧杯进行水浴加热;
4、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玻璃柱内液面相平。
【解答】A、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 加热前先通氢气,可防止氧气与氢气混合遇灼热的氧化铜发生爆炸,操作正确,A错误;
B、图中学生用调节细准焦螺旋利用高倍镜找像,操作正确,B错误;
C、图中叶片直接放在盛有酒精的大烧杯中,应该将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加热,操作错误,C正确;
D、图中学生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未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液面相平,操作正确,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估测中学生的体重,然后根据G=mg计算它的重力;
(2)估测科学课本的厚度,然后确定纸的页数,最后根据一张纸的厚度=课本厚度÷页数的一半计算一张纸的厚度;
(3)估测人的体重和双脚的着地面积,根据公式计算压强;
(4)一般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
【解答】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50kg,那么他的重力为:G=mg=50kg×10N/kg=500N,故A错误;
B.科学课本188页,厚度大约9毫米,那么一张纸的厚度约:,故B错误;
C.成年人的体重大约80kg,那么对地面的压力为:F=G=mg=80kg×10N/kg=800N,脚掌的面积大约200cm2,因此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故C错误;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那么1.3m/s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1)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物体颜色不同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白色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关系植物生长方面的叙述,而三则材料中都是在讲述气温正在逐渐升高,所以可推出植物的生长与气温升高有一定关系;
【解答】(1)材料二中有关于积雪加速熔化的信息“ 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所以可推知,积 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气温的描述,材料二、三都有描述原本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都有植被的增加,两者联系可知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出现的一些变化,说明温度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故答案为:(1)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9.【答案】(1)构建封闭体系
(2)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在锥形瓶中加入水并装上双孔胶塞后,整个装置就构成一个封闭体系。然后用导管向内吹气,如果另一个管内的水柱上升,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2)使用这个装置检测气密性的方法为,向锥形瓶内吹气,使里面气压增大,那么里面的水在压力作用下会沿玻璃管上升,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
(2)在操作二中,如果从A管吹气,那么空气进入水中,然后从水中溢出,通过B管排出,无法确定装置的气密性能。只有从B管吹气,气体被封闭在锥形瓶内,才能增大压强,使水沿A管上升,通过水柱的上升确定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10.【答案】(1)稳定后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
(2)A、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在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后,水柱下降,会使锥形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增大。当外面的大气压强+水柱压强等于瓶内气体压强时,液柱就会停止下降,此时漏斗内的液面应该高于瓶内液面,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若观察到稳定后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图片可知,这个装置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气体制取。因为A和C中,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所以能用该装置制取的有A和C。
11.【答案】(1)专一
(2)②分别往①中两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稀盐酸和蒸馏水。
③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1%淀粉溶液,与①中的两支试管一同置于37℃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④将两份淀粉溶液分别与步骤②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并充分振荡后,置于37℃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⑤取出水浴锅中的2支试管,分别滴加1~2滴0.4%的碘酒溶液,观察比较溶液颜色变化。
⑥多次重复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唾液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由题干可知,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步骤要体现唯一变量原则,同时由于酶具有高效性,所以要先让两支试管体现不同的酸碱性的环境中,然后在37℃的水浴环境中一段时间,最后分别加入碘液进行验证;为了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则需要重复多次实验;
12.【答案】(1)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洛文教授发现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认为温度不是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的同一日期的气温是不稳定的;
(2)由洛文教授的实验过程可知,其认为导致候鸟迁徙的原因是光照时间长短导致的;
(3)由题干信息可知,洛文教授只捕获了一种候鸟做了实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故答案为:(1) 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3) 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
13.【答案】(1)失水
(2)光照、温度(合理即可)
(3)无性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分、光照和温度等。在研究绣球花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的实验中,控制土壤溶液的酸碱性不同,而使其他因素相同;
3、扦插是剪取植物上带芽的枝段,插入土中,不久这些枝段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繁殖新个体的方式。
【解答】(1) 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时, 会使根毛细胞会失水, 而造成绣球植株损伤甚至死亡;
(2) 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光照、温度;
(3)扦插是利于植物的茎长成新的植株,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故答案为:(1)失水 (2)光照、温度 (3)无性
14.【答案】(1)B
(2)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3)丙酸盐
(4)大于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A、多次测量株高,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数据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
B、取用多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B符合题意;
C、选用多个温度,是为了设置变量;故C不符合题意;
(2)实验一注射了V菌的小白鼠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所以V菌能够增加小白鼠的运动能力;
(3)进一步发现中,想探究的是乳酸的增加还是丙酸盐对V菌数量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实验二中注射一定浓度 的丙酸盐;
(4)久坐人员的运动能力明显低于长期运动人员,所以其体内的V菌数量肯定低于长期运动人员的;
故答案为:(1)B;(2)V菌能提升小白鼠的运动能力;(3)丙酸盐;(4)大于。
15.【答案】(1)蒸馏水或水
(2)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如果瓶子变瘪只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有关,那么将等量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氢氧化钙溶液和水时,气压的变化应该是相同的,最终瓶子的变瘪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据此设计对比实验;
(2)可从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找到不同的现象,利用这些现象说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根据资料可知,之所以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是因为二氧化碳过量,也就是碳酸钙不足,因此只要通让氢氧化钙溶液过量就会看到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解答】(1)如果要证明氢氧化钙是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只需将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和水做对比实验即可,因此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蒸馏水或水。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对实验一进行的改良为: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16.【答案】钝端;1号2号3号;质量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在气室的一端由于是空心的密度较小,鸡蛋浸在水中时有气室的一端会上浮而没有气室的一端会下沉,所以有气室一端与水面更接近,而没有气室的一端会与水底更接近;
2、在整个鸡蛋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的浮力不变,而气室体积越大的鸡蛋质量越小,越易往上浮, θ 角度越大;
3、鸡蛋的体积与存放的时间无关。鸡蛋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不变的,而要由沉在底部到上浮只能是鸡蛋的重力减小了,而由重力减小可知鸡蛋的质量减小了。
【解答】(3)从图中可知鸡蛋在水中时,钝端有往上的趋势,尖端靠近底面。而有气室的一端会上浮可知,气室位置在鸡蛋的钝端附近;
(4)鸡蛋气室占比越大越易上浮,1号鸡钝端在最上面,2号鸡蛋的钝端次之,3号的鸡蛋钝端更低,由此可知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号2号3号;
(5)由分析可知,鸡蛋的体积不变所以受到的浮力不变,鸡蛋由沉在底部变成上浮只能是鸡蛋的重力减小,由此可知, 自然状态下,随着鸡蛋存放时间变长,鸡蛋的质量会变小从而使鸡蛋的密度变小。可以判断,实验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存放时间较久。
故答案为:钝端;1号2号3号;质量
17.【答案】(1)①②③
(2)CH4;不合理,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后也生成了水
(3)N2H4+2CuO 2Cu+N2+2H2O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单质为红色固体;无水硫酸铜粉末为白色,而一旦吸水会变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晶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根据甲烷和氧化铜的反应产物分析即可;
(2)①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氢气中不含碳元素,而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因此肯定有甲烷存在;
②固体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硫酸铜粉末吸收了水,即反应中有水生成。由于氧化铜中只含有氧元素,所以水中的氢元素肯定来自于气体X,由于氢气和甲烷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有氢气的存在。
(3)根据反应现象分析火箭燃料X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元素组成,并对它的化学式进行推断,最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 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 那么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 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 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故选①②③。
(2)① 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CH4;
② 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 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CH4与氧化铜反应后也生成了水 。
(3)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肯定有铜单质生成;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肯定有水生成;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肯定没有二氧化碳产生。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肯定有氮气生成。据此可知,反应产物是Cu、H2O和N2。由于氧化铜中只含有Cu和O元素,而X只由两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那么X肯定有N和H元素组成。设它的化学式为NxHy,根据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得到:14x+1y=32,解得:x=2,y=4,因此X的化学式为N2H4,那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CuO 2Cu+N2+2H2O.
18.【答案】(1)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排尽W型管内的空气,防止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发生爆炸
(3)有气泡产生,固体有溶解,且溶液呈浅绿色(写出有气泡产生即可)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在注射器活塞的推力作用下,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那么装置内的压强不会改变,因此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托住的水柱长度会保持不变;
(2)一氧化碳中如果混入空气,一旦点燃很容易发生爆炸。利用一氧化碳的压力,将装置内的空气完全排放出去,可以保证加热时的安全性。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且含有2价铁离子的溶液呈浅绿色。
【解答】(1)进行气密性检査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排尽W型管内的空气,防止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发生爆炸;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固体有溶解,且溶液呈浅绿色。
19.【答案】(1)1.52
(2)滑动变阻器;左;2.2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读出灯泡的额定电流,然后根据P=UI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
(2)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8V,此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变=U总-UL=6V-3.8V=2.2V<3V。既然电压表的0~15V的量程损坏,那么不妨将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当它的示数为2.2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4A,因此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L=ULIL=3.8V×0.4A=1.52W;
(2)步骤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再将该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步骤三: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U变=U总-UL=6V-3.8V=2.2V;
因为原来电压表的示数为3V,要变为2.2V,因此变阻器的电压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可知,变阻器的阻值应该变小,即滑片向左移动。
20.【答案】(1)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2)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3)30~39岁;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头发细密难以计数,题图可知皮肤镜有放大作用,且能使不同人测量部位的大小相同;
2、根据表一中年龄与头发密度数据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出变化的趋势;
3、表一的数据是人不同部位采集头发数据后的平均值。表二数据是某位志愿者不同部位的头发密度,对这些部位的密度取平均值后就是这位志愿者的头发密度,再与表一比较可得志愿者的年龄。
【解答】(1) 测量头发密度时,把志愿者的头发剪短,然后用皮肤镜轻压测量部位,再拍照取样,并用电脑打开照片,如图所示。推测皮肤镜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
(2)由表一数据可知当年龄增大时头发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减少的,所以可得出的结论是: 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
(3)这位志愿者的头发密度是:,对应表一可知处于30~39岁年龄段。分析过程为: 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
故答案为:(1) 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2) 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3) 30~39岁;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21.【答案】(1)秒表
(2)伞面材料、伞面面积
(3)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 cm2) 伞和重物的
总质量( g) 降落时间( 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5 纱布 1200 120 ////// ////// ////// //////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可知,要得到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刻度尺可以测量降落伞下降的高度,而测量下落的时间必须使用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确定变化的因素,然后观察降落时间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则说明与这个因素有关;
(3)根据(2)中的结论确定还有哪个因素没有研究,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实验。
【解答】(1)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即秒表;
(2)将实验1和2对比可知,当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和伞面面积相同时,伞面材料不同,下降的速度不同;
将实验3和4对比可知,当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和伞面材料相同时,伞面面积越大,下降的速度越小。那么得到结论:分析上述数据, 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伞面面积有关。
(3)根据(2)中表格可知,实验没有探究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的关系,因此要保证伞面材料和伞面面积相同,而改变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将实验1作为对比实验,那么伞面材料为纱布,伞面面积1200cm2,而总质量增大为120g,如下图所示: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 cm2) 伞和重物的
总质量( g) 降落时间( 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5 纱布 1200 120 ////// ////// ////// //////
1 / 1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0·嘉兴)进行实验探究时,若要使已获得的探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下列做法通常无效的是(  )
A.增加自变量的数 B.同一实验者重复实验
C.增加实验样本的数量 D.不同实验者重复实验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实验重复多次、增加实验样本的数量和不同实验者重复实验,都是通过增加实验次数的方式收集更对的实验数据,肯定能够使得到的结论,避免偶然性,增大客观性。而与探究目的无关的自变量增加的再多,对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没有影响,因此是无效的,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0·衢州)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试剂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分析。
【解答】A.倾倒试剂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让试剂缓慢流入试管,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称量时要放在玻璃瓶内,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故B错误;
C.加热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试管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的处,故C错误;
D.在点燃酒精灯时,绝对不能用另一只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否则很容易造成酒精流出发生燃烧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3.(2020·台州)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判断。
【解答】A.在闻气味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近瓶口,而是要用手轻轻扇动,再去闻,这样可以减小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深入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故B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要略微倾斜,并且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发生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4.(2020·宁波)下列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向试管中加固体
C.倾倒液体 D.收集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取用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要看瓶塞、试剂瓶口和标签三处分析;
D、根据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分析。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加固体,要横持试管,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缓缓直立,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0·绍兴)科学研究常采用转换、模型、分类和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下列采用转换的是(  )
A.模拟月相的形成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
C.纯净物的类别
D.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在物理实验中,很多物理量由于其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常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反过来求出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解答】A、模拟月相的形成,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属于控制变量法;故B不符合题意;
C、 纯净物的类别,属于表格法;故C不符合题意;
D、 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点,匀速时拉力等于其摩擦力,测量拉力即可得知其摩擦力;属于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0·嘉兴)科学研究以实验为基础, 正确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与结果可靠的前提。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加热前先通氢气
B.高倍镜下调焦
C.叶片脱色
D.温度计读数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氢气与氧气混合后加热易发生爆炸。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般要先通入氢气将试管中原有的氧气排出,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遇灼热的氧化铜发生爆炸;
2、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像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到高倍镜,此时只能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使物像清晰;
3、叶片脱色时一般将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小烧杯进行水浴加热;
4、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玻璃柱内液面相平。
【解答】A、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 加热前先通氢气,可防止氧气与氢气混合遇灼热的氧化铜发生爆炸,操作正确,A错误;
B、图中学生用调节细准焦螺旋利用高倍镜找像,操作正确,B错误;
C、图中叶片直接放在盛有酒精的大烧杯中,应该将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加热,操作错误,C正确;
D、图中学生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未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液面相平,操作正确,D错误。
故选C
7.(2020·杭州)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
B.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nm
C.一个成年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估测中学生的体重,然后根据G=mg计算它的重力;
(2)估测科学课本的厚度,然后确定纸的页数,最后根据一张纸的厚度=课本厚度÷页数的一半计算一张纸的厚度;
(3)估测人的体重和双脚的着地面积,根据公式计算压强;
(4)一般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
【解答】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50kg,那么他的重力为:G=mg=50kg×10N/kg=500N,故A错误;
B.科学课本188页,厚度大约9毫米,那么一张纸的厚度约:,故B错误;
C.成年人的体重大约80kg,那么对地面的压力为:F=G=mg=80kg×10N/kg=800N,脚掌的面积大约200cm2,因此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故C错误;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那么1.3m/s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8.(2020·宁波)自然正在向人类发出“警报”。
【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极地区又有新消息: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材料三】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难生存。但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围内的植被显著增加。
(1)材料二中,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断,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
A.海拔 B.纬度 C.温度
【答案】(1)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物体颜色不同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白色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关系植物生长方面的叙述,而三则材料中都是在讲述气温正在逐渐升高,所以可推出植物的生长与气温升高有一定关系;
【解答】(1)材料二中有关于积雪加速熔化的信息“ 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所以可推知,积 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气温的描述,材料二、三都有描述原本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都有植被的增加,两者联系可知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出现的一些变化,说明温度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故答案为:(1)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9.(2020·金华·丽水)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以下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答案】(1)构建封闭体系
(2)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在锥形瓶中加入水并装上双孔胶塞后,整个装置就构成一个封闭体系。然后用导管向内吹气,如果另一个管内的水柱上升,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2)使用这个装置检测气密性的方法为,向锥形瓶内吹气,使里面气压增大,那么里面的水在压力作用下会沿玻璃管上升,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
(2)在操作二中,如果从A管吹气,那么空气进入水中,然后从水中溢出,通过B管排出,无法确定装置的气密性能。只有从B管吹气,气体被封闭在锥形瓶内,才能增大压强,使水沿A管上升,通过水柱的上升确定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10.(2020·嘉兴)装置的选择与检查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以下是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其中能用该装置制取的有   (选填字母)。
A.氢气:Zn+H2SO4=ZnSO4+H2↑
B.氧气:2KMnO4 K2MnO4+MnO2+ O2↑
C.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答案】(1)稳定后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
(2)A、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在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后,水柱下降,会使锥形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增大。当外面的大气压强+水柱压强等于瓶内气体压强时,液柱就会停止下降,此时漏斗内的液面应该高于瓶内液面,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若观察到稳定后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图片可知,这个装置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气体制取。因为A和C中,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所以能用该装置制取的有A和C。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0·台州)人体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1)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防。这体现酶具有   性。
(2)人体的胃液呈酸性,而唾液的pH约为7。某同学对唾液进人胃后,睡液淀粉酶还能否继续分解淀粉产生疑问,于是对液淀酶的活性是否会受酸性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
【仪器和试剂】可调温的水浴锅、试管若干支,量筒、滴管、已稀释的人体新鲜睡液、稀盐酸、蒸馏水、1%淀粉溶液、0.4%的碘酒溶液。
【实验步骤】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已稀释的人体新鲜唾液1毫升。
请补充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他步骤(可配图说明).
【答案】(1)专一
(2)②分别往①中两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稀盐酸和蒸馏水。
③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1%淀粉溶液,与①中的两支试管一同置于37℃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④将两份淀粉溶液分别与步骤②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并充分振荡后,置于37℃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⑤取出水浴锅中的2支试管,分别滴加1~2滴0.4%的碘酒溶液,观察比较溶液颜色变化。
⑥多次重复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唾液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由题干可知,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步骤要体现唯一变量原则,同时由于酶具有高效性,所以要先让两支试管体现不同的酸碱性的环境中,然后在37℃的水浴环境中一段时间,最后分别加入碘液进行验证;为了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则需要重复多次实验;
12.(2020·台州)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下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   。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洛文教授发现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认为温度不是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的同一日期的气温是不稳定的;
(2)由洛文教授的实验过程可知,其认为导致候鸟迁徙的原因是光照时间长短导致的;
(3)由题干信息可知,洛文教授只捕获了一种候鸟做了实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故答案为:(1) 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3) 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
13.(2020·宁波)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实验过程】
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
编号 溶液 每株每次浇灌量/mL 绣球花色
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蓝色
2 0.1%的碳酸钠溶液 200 全部红色
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
株损伤甚至死亡。
(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写出两个)
(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
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答案】(1)失水
(2)光照、温度(合理即可)
(3)无性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分、光照和温度等。在研究绣球花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的实验中,控制土壤溶液的酸碱性不同,而使其他因素相同;
3、扦插是剪取植物上带芽的枝段,插入土中,不久这些枝段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繁殖新个体的方式。
【解答】(1) 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时, 会使根毛细胞会失水, 而造成绣球植株损伤甚至死亡;
(2) 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光照、温度;
(3)扦插是利于植物的茎长成新的植株,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故答案为:(1)失水 (2)光照、温度 (3)无性
14.(2020·绍兴)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从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与下列 相同。
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
B.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取用“多粒”种子
C.探究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要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
(2)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2空白处应填   。
(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B
(2)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3)丙酸盐
(4)大于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A、多次测量株高,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数据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
B、取用多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B符合题意;
C、选用多个温度,是为了设置变量;故C不符合题意;
(2)实验一注射了V菌的小白鼠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所以V菌能够增加小白鼠的运动能力;
(3)进一步发现中,想探究的是乳酸的增加还是丙酸盐对V菌数量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实验二中注射一定浓度 的丙酸盐;
(4)久坐人员的运动能力明显低于长期运动人员,所以其体内的V菌数量肯定低于长期运动人员的;
故答案为:(1)B;(2)V菌能提升小白鼠的运动能力;(3)丙酸盐;(4)大于。
15.(2020·衢州)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 光 结论
一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二 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答案】(1)蒸馏水或水
(2)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如果瓶子变瘪只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有关,那么将等量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氢氧化钙溶液和水时,气压的变化应该是相同的,最终瓶子的变瘪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据此设计对比实验;
(2)可从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找到不同的现象,利用这些现象说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根据资料可知,之所以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是因为二氧化碳过量,也就是碳酸钙不足,因此只要通让氢氧化钙溶液过量就会看到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解答】(1)如果要证明氢氧化钙是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只需将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和水做对比实验即可,因此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蒸馏水或水。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对实验一进行的改良为: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16.(2020·宁波)在不打破鸡蛋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判断自然状态下保存的未知产出日期的鸡蛋新鲜度?小科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刚产出的鸡蛋密度相近,冷却后里面内容物收缩,会在蛋的一端形成气室。一般的鸡蛋一端大(称为钝端)、一端小(称为尖端)。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表面有很多微小气孔,以便于蛋内外的气体交换,同时蛋内水分可通过气孔排出。
【实验过程】任选自然状态下保存的、大小相近的同一批适龄健康的母鸡于不同日期产出的鸡蛋20枚,将它们轻放在水中,观察静止后状态。
【实验现象】⑴4枚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其余16枚鸡蛋沉于水底。
⑵沉于水底鸡蛋的钝端与尖端的连线与水平底面之间有一个夹角,记为θ。16枚鸡蛋的θ大小不一,但尖端基本上比钝端更靠近底面,如图所示是其中3枚鸡蛋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
【思考与分析】鸡蛋的新鲜度会影响它的气室大小、密度大小和θ大小
⑶从实验现象可知:鸡蛋的气室位置在鸡蛋的   (填“钝端”或“尖端”)附近。
⑷θ大小与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有关,图中3枚鸡蛋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从高到低排
序为   。由此可以从θ大小初步判断鸡蛋的新鲜度。
⑸自然状态下,随着鸡蛋存放时间变长,鸡蛋的   会变小从而使鸡蛋的密度变小。可以判断,实验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存放时间较久。
【答案】钝端;1号2号3号;质量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在气室的一端由于是空心的密度较小,鸡蛋浸在水中时有气室的一端会上浮而没有气室的一端会下沉,所以有气室一端与水面更接近,而没有气室的一端会与水底更接近;
2、在整个鸡蛋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的浮力不变,而气室体积越大的鸡蛋质量越小,越易往上浮, θ 角度越大;
3、鸡蛋的体积与存放的时间无关。鸡蛋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不变的,而要由沉在底部到上浮只能是鸡蛋的重力减小了,而由重力减小可知鸡蛋的质量减小了。
【解答】(3)从图中可知鸡蛋在水中时,钝端有往上的趋势,尖端靠近底面。而有气室的一端会上浮可知,气室位置在鸡蛋的钝端附近;
(4)鸡蛋气室占比越大越易上浮,1号鸡钝端在最上面,2号鸡蛋的钝端次之,3号的鸡蛋钝端更低,由此可知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号2号3号;
(5)由分析可知,鸡蛋的体积不变所以受到的浮力不变,鸡蛋由沉在底部变成上浮只能是鸡蛋的重力减小,由此可知, 自然状态下,随着鸡蛋存放时间变长,鸡蛋的质量会变小从而使鸡蛋的密度变小。可以判断,实验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存放时间较久。
故答案为:钝端;1号2号3号;质量
17.(2020·金华·丽水)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CH4及其它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如: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拓展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分别对有关气体问题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探究Ⅰ】对已知气体性质的探究。
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③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2)【探究Ⅱ】对气体组成的探究。
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
②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对此结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
(3)【探究Ⅲ】对未知气体的探究。
将某火箭燃料X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现象及信息推断并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①②③
(2)CH4;不合理,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后也生成了水
(3)N2H4+2CuO 2Cu+N2+2H2O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单质为红色固体;无水硫酸铜粉末为白色,而一旦吸水会变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晶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根据甲烷和氧化铜的反应产物分析即可;
(2)①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氢气中不含碳元素,而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因此肯定有甲烷存在;
②固体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硫酸铜粉末吸收了水,即反应中有水生成。由于氧化铜中只含有氧元素,所以水中的氢元素肯定来自于气体X,由于氢气和甲烷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有氢气的存在。
(3)根据反应现象分析火箭燃料X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元素组成,并对它的化学式进行推断,最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 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 那么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 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 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故选①②③。
(2)① 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CH4;
② 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 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CH4与氧化铜反应后也生成了水 。
(3)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肯定有铜单质生成;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肯定有水生成;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肯定没有二氧化碳产生。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肯定有氮气生成。据此可知,反应产物是Cu、H2O和N2。由于氧化铜中只含有Cu和O元素,而X只由两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那么X肯定有N和H元素组成。设它的化学式为NxHy,根据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得到:14x+1y=32,解得:x=2,y=4,因此X的化学式为N2H4,那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CuO 2Cu+N2+2H2O.
18.(2020·杭州)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产物检验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基础上,按图示在各装置中添加药品;
步骤2:缓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种无色溶液,溶质为HCOOH)与浓硫酸在80℃水浴的条件下制
备一氧化碳(反应原理:HCOOH CO↑+H2O);
步骤3: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后再点燃酒精灯,当W型管右侧弯管处的氧化铁全部
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2分钟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撤去酒精灯和盛热水的烧杯,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至W型管左侧弯管处进行固体产物的检验。
(1)进行气密性检査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   (填写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排尽W型管内的空气,防止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发生爆炸
(3)有气泡产生,固体有溶解,且溶液呈浅绿色(写出有气泡产生即可)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在注射器活塞的推力作用下,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那么装置内的压强不会改变,因此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托住的水柱长度会保持不变;
(2)一氧化碳中如果混入空气,一旦点燃很容易发生爆炸。利用一氧化碳的压力,将装置内的空气完全排放出去,可以保证加热时的安全性。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且含有2价铁离子的溶液呈浅绿色。
【解答】(1)进行气密性检査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排尽W型管内的空气,防止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发生爆炸;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固体有溶解,且溶液呈浅绿色。
19.(2020·金华·丽水)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做“测定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提供给各小组的实验器材如下:规格为“3.8V”的小灯泡、学生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20Ω 1A”)、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1)小金组按图甲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2)小丽组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电压表0~15V的量程已损坏,其它器材完好。他们经讨论后认为,用该电压表0~3V的量程,通过改变电压表的连接位置也能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图甲电路先将电压表(0~3V)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断开开关,拆下电压表;
步骤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再将该电压表接在   两端;
步骤三: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伏,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
反思:实验原理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途径来完成实验。
【答案】(1)1.52
(2)滑动变阻器;左;2.2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读出灯泡的额定电流,然后根据P=UI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
(2)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8V,此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变=U总-UL=6V-3.8V=2.2V<3V。既然电压表的0~15V的量程损坏,那么不妨将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当它的示数为2.2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4A,因此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L=ULIL=3.8V×0.4A=1.52W;
(2)步骤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再将该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步骤三: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U变=U总-UL=6V-3.8V=2.2V;
因为原来电压表的示数为3V,要变为2.2V,因此变阻器的电压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可知,变阻器的阻值应该变小,即滑片向左移动。
20.(2020·温州)医学上,头发密度是指头发覆盖区域内单位面积头发的数量。某科研人员为研究头发密度,选择76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志愿者,将头发覆盖区划分为顶部、枕部和左右两侧四个等面积的区域,分别在四个区域内随机取相同面积进行测量。实验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表一:不同年龄头发密度
年龄段(岁) 人数(人) 头发密度(根/厘米2)
18~29 24 142~150
30~39 18 136~145
40~49 17 129~137
50~60 17 125~132
表二:不同部位头发密度
部位 头发密度(根/厘米 )
顶部 167
枕部 156
左侧 119
右侧 118
(1)测量头发密度时,把志愿者的头发剪短,然后用皮肤镜轻压测量部位,再拍照取样,并用电脑打开照片,如图所示。推测皮肤镜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分析表一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表二是某位志愿者不同部位的头发密度,分析该志愿者可能处于哪个年龄段?并说明你的分析过程。   。
【答案】(1)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2)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3)30~39岁;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头发细密难以计数,题图可知皮肤镜有放大作用,且能使不同人测量部位的大小相同;
2、根据表一中年龄与头发密度数据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出变化的趋势;
3、表一的数据是人不同部位采集头发数据后的平均值。表二数据是某位志愿者不同部位的头发密度,对这些部位的密度取平均值后就是这位志愿者的头发密度,再与表一比较可得志愿者的年龄。
【解答】(1) 测量头发密度时,把志愿者的头发剪短,然后用皮肤镜轻压测量部位,再拍照取样,并用电脑打开照片,如图所示。推测皮肤镜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
(2)由表一数据可知当年龄增大时头发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减少的,所以可得出的结论是: 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
(3)这位志愿者的头发密度是:,对应表一可知处于30~39岁年龄段。分析过程为: 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
故答案为:(1) 将测量部位放大;控制测量区域面积相同 (2) 头发密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3) 30~39岁;对表二中的4组数据求平均值,结果为140根/厘米 ,并与表一中数据对照
21.(2020·嘉兴)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某STEM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器材】 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
【提出问题】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
假设一: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有关;
假设二: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
假设三: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1)【收集证据】 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工具   .
(2)完善实验器材后继续实验,获得以下数据。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g) 降落时间(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得出结论】分析上述数据, 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   有关。
(3)【思考讨论】
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答案】(1)秒表
(2)伞面材料、伞面面积
(3)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 cm2) 伞和重物的
总质量( g) 降落时间( 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5 纱布 1200 120 ////// ////// ////// //////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可知,要得到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刻度尺可以测量降落伞下降的高度,而测量下落的时间必须使用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确定变化的因素,然后观察降落时间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则说明与这个因素有关;
(3)根据(2)中的结论确定还有哪个因素没有研究,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实验。
【解答】(1)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即秒表;
(2)将实验1和2对比可知,当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和伞面面积相同时,伞面材料不同,下降的速度不同;
将实验3和4对比可知,当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和伞面材料相同时,伞面面积越大,下降的速度越小。那么得到结论:分析上述数据, 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伞面面积有关。
(3)根据(2)中表格可知,实验没有探究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的关系,因此要保证伞面材料和伞面面积相同,而改变伞和重物的总质量。将实验1作为对比实验,那么伞面材料为纱布,伞面面积1200cm2,而总质量增大为120g,如下图所示: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 cm2) 伞和重物的
总质量( g) 降落时间( s)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平均
5 纱布 1200 120 ////// ////// //////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