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实战演练冲刺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24.周厉王被逐,宣王未立,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凡十四年;襄公十四年,卫献公出奔,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以听命于诸侯。这反映的政体应该类似于( )
A.君主制 B.贵族制 C.民主制 D.僣主制
25.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26.以下是唐朝十道的贡赋丝布织物表,由此分析,可知( )
地点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丝布 名称 绢、绵 布、麻 绢、绵 絁、布 布、襺 麻 绢、绵 丝 绢、布 绵、细 布、麻 絁、绢 绵、布 麻、纻 绢、绵 葛、纻 蕉、纻 麻
注:绢、绵、絁、襺、细属于丝织品;麻、纻属于麻织品;葛、蕉的纤维也可作纺织原料。
A.北方依然是主要的丝织生产地 B.南方的纺织品种不断增多
C.北方征收的实物税的数量更多 D.南方的麻纺技术更胜一筹
27.有学者总结:“大体上可以说,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一个冲激之区,而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长此以往,中国()
B.政治日益专制 C.百姓逐渐贫困
A.国力日见南移 D.民族矛盾缓和
28.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
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 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
29.“此派别知道闭关绝市是办不到的,既已入于列国并立之世界,则交际之道,不可不讲,内政也不得不为相当的改革。但他们所想效仿他人的,总不出乎于兵事和制造两类”。材料认为此派别失败的原因是()
A.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拒绝政治方面的根本变革
C.固守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反对教育领域的渐进革新
30.八七会议以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那些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所以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实际上是()
A.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听从了共产国际的建议
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响应了广大农民的呼声
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并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合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
A.全方位外交 B.以联合国为中心 C.不结盟策略 D.反霸权主义政策
32.公元前7世纪开始,那些不是祭祀的普通希腊人也开始探索并记录知识,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然后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世界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独立的精神绅士”是()
A.自然科学的引路人 B.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C.民主政治的改革家 D.人文精神的发掘者
33.当哥伦布“发现中国和印度的消息”传到中世纪的“股票交易所”-威尼斯的利奥尔托时,引发了一场大恐慌,股票和债券的价格狂跌了40%-50%。究其原因是()
A.亚洲物产会大量涌入欧洲 B.贵金属流入会致物价暴涨
C.世界贸易中心将发生转移 D.地圆学说冲击着宗教神学
34.18世纪的英国,在进一步发展中产生了两个难题:一方面是因为高炉炼铁森林被毁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煤矿矿井的持续进水。将煤炼成了焦炭,解决了第一个难题;早期实用性蒸汽抽水机的发明与运用解决了第二个难题。至此()
A.机器工厂的动力问题得到解决 B.工业用煤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C.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显著提高 D.人类社会大机器生产由此开启
35.“希、土危机”爆发后,杜鲁门认为:美国应该从更广阔的世界背景上考虑问题,要把援助希腊、土耳其当作“一把钥匙”,去打开一个“广阔得多的局面”。他决定利用此机,提出美国的()
A.对抗苏联计划 B.军事结盟策略 C.全球扩张纲领 D.货币霸权政策
41.(25分)自人类私有制产生以来,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之世,因人口增加,土地渐感不足,“开阡陌”,土地兼并现象陆续发生;向来作为公用的山泽之地,又逐渐入于私人之手;私人手工业与商业兴起,其获利颇厚。从此,交易制度,普遍代替了分配、互助之道,必以互相剥削之方法行之,遂更使人们的对立尖锐·····为解决社会对立,产生了两种思潮:一是儒家,主张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恢复井田制度;二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此后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然其宗旨虽善,而其主张的方法大都未能成功。
——摘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对于当时的作家和观察家来说,欧洲的“自由”工人大众在极其悲惨的处境中竟没有整体灭绝,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所以)各国改革者努力引进一系列法律,调和工人与工厂主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不断取得胜利。然而,还有一些人,注视着冒着浓烟的高大烟囱,打量着被各种剩余物资塞满的仓库,不禁陷入沉思。他们也想知道,这种巨大的能量究竟要把人类引向何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其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漫长斗争史。机器的引进与使用创造了新的阶级,那就是资产阶级。他们不断利用财富购买工具,雇佣工人进行劳动以生产更多的财富,永无止境。为此,马克思号召所有国家的工人联合起来,为各项政治、经济措施而斗争。
——选自(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东周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历代封建政府为实现“均贫富”所采取的具体政策。(1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案。(10分)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3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自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两次根本性变化:在垂直层面上,从国家角色转变为非国家角色;在水平层面上,非西方世界崛起。在“崛起”的问题上,他将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软实力-即文化和政治吸引力区分开来。就军事力量而言,美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仍是领导者,经济力量是多极化的,软实力得到高度的扩散。因此,力量在不同层次上分布不同。同时,一种力量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另一种力量的下降。全球力量的分配并不是零和游戏。
——摘自(德国)安德列亚斯·罗德著《当代简史》
运用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世界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由于运河受战争破坏,关中地区发生粮荒。刘晏发展了开元时期的分段运输法,实行“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并在各河段之间设仓转储。刘晏还注意运河沿岸的水源保护和运河的流浚以使河槽不涸。又设厂制造专用船只,改进船纤材料,专门设计了“上门填阙船”,应对水流湍急的河段。为了组织一支高水平的运输船队,他以盐税雇船工,专司行船,减少了沿岸的力役证发,并分段由军队押送。至此,“岁转粟百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基本上缓解了关中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形。
——摘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刘晏改进漕运的具体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刘晏改进漕运法的影响。(7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同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组织“联合国军”武装干涉。初期,朝鲜人民军迅速南进,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战争形势发生急剧逆转。10月初,美国不顾中国的一再警告,跨过三八线,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局势极为关注。早在7月13日,中央军委抽调25万兵力,组成东北边防军。多次向美军政府提出抗议和警告,并要求联合国制止美国对中、朝的侵略。10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举行会议,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分别在丹东、长甸河口和集安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作战。
——摘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本,在日本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903年陈独秀、张继、邹容3人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因而被遣送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逮捕,后获释。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9月15日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自任总编辑。宣传倡导“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批判儒教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1917年1月,聘任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1919年6月,因发表《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第二年春,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共同商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后来被相继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节选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在民主革命中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归纳陈独秀的革命经历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