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遵义)图一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关键信息“剪辫子”“禁缠足”“改称呼”“握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民国时期最早可能出现题干图片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生活变迁和社会习俗变化。重点掌握社会生活变迁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2.(2020·铜仁)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
A.张謇 B.邓世昌 C.荣宗敬 D.卢作孚
【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被人称为“状元实业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邓世昌,不符合史实;
C.荣宗敬,不符合史实;
D.卢作孚,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3.(2020·新疆)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
A.《子夜》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骆驼祥子》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他的作品《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矛盾的作品,排除;
B项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
D项是老舍的作品,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4.(2020·龙东地区)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黄河大合唱》 B.《英雄交响曲》
C.《义勇军进行曲》 D.《毕业歌》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史实。
5.(2020·漳州模拟)图5到图6的变化,当属于( )
图5结辫子图6剪辫子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改变
C.文化教育的进步 D.文学艺术的成就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习俗的改变是图5到图6的变化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6.(2019·广东模拟)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
A.教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教材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女子禁止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礼。而备选项B项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裹脚的社会陋习和封建礼仪,这与民国时代积极倡导女性禁止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不符
ABC三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D项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注意掌握民国时期新的社会风尚。
7.(2020八上·来宾期末)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鲁迅——《骆驼祥子》 B.茅盾——《雷雨》
C.徐悲鸿——《愚公移山》 D.聂耳——《黄河大合唱》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 鲁迅——《骆驼祥子》 ,不符合史实;
B. 茅盾——《雷雨》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聂耳——《黄河大合唱》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牢记即可。
8.(2020八上·深圳期末)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电影。这部电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 )
A.有声电影 B.无声电影 C.彩色电影 D.数字电影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 有声电影 ,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 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无声电影,当时还没有出现有声电影,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彩色电影 ,不符合史实;
D. 数字电影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记得更清晰更牢固。
9.(2020八上·高明期末)同学们经常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京师同文馆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它主要编辑出版各种字典等工具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申报》报社 ,不符合题意;
C. 《民报》报社 ,不符合题意;
D. 京师同文馆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基础知识,要牢记。
10.(2019八上·攀枝花期末)1914-1919年间,我国面粉业等轻工业增长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分裂
B.中国民族资本实力雄厚
C.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11.(2019八上·攀枝花期末)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
C.书店里陈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所以1919年春,不可能看到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在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都可能看到的;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其中,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12.(2020·广东模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反映了( )
A.崇洋媚外的趋向 B.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C.政府的思想控制 D.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的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通过题意能够知道社会习俗的变化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即可作答。
13.(2020·德庆模拟)婚礼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有这种场景:“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 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槟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大众传媒的普及 ,不符合题意;
B. 男女实现了平等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已经采用了西方的礼仪,这和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有很大关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封建思想的根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20·滨州模拟)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不符合题意;
C.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 ”,这说明外国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影响到中国民众的生活,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理解。解答时,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2020·惠民模拟)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
A.官僚资本的摧残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 D.落后的生产技术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A. 官僚资本的摧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封建主义的阻挠 ,不符合题意;
D. 落后的生产技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外来的侵略,一定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八下·高新期末)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时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二: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切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与当时我国的什么战略有关?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特点:速度快(或发展速度领先世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五”计划。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张謇兴办实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时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是实业救国或者是经济民族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表一显示的是我国这一时期工业生产速度快或者是发展速度领先世界;表二显示的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我国当时实施的一五计划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1992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1992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依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故答案为:(1) 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特点:速度快(或发展速度领先世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五”计划。
(3) 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来回答,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即两个表格,从表格数据来看发展的特点;第二问是考查发展变化的原因,这需要学生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即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看这一年经济领域的大变化来回答;
(4)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把上述材料综合在一起,看看它们各从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综合在一起回答即可。
17.(2019七上·佳木斯期末)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答案】(1)信息: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
影响: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因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从材料二内容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等;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图2中的译著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故答案为:(1)信息: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影响: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因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8.(2019八上·潮安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
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中交通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鸦片战争前是人力、畜力、自然力;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
(2)①转变:由排斥到逐渐接纳。②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观念的变化。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以交通工具的动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变化。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可知,鸦片战争前交通工具是轿子、马车和帆船,其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或风力;鸦片战争后交通工具是轮船、火车,其使用的动力是蒸汽机。
(2)本题以火车的引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及这种转变的原因。据材料二“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可知,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不接纳反对到接受并修建铁路。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思想的传入等。
(3)本题以交通工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上述材料可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前是人力、畜力、自然力;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
(2)①转变:由排斥到逐渐接纳。②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观念的变化。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历史八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遵义)图一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2.(2020·铜仁)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
A.张謇 B.邓世昌 C.荣宗敬 D.卢作孚
3.(2020·新疆)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
A.《子夜》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骆驼祥子》
4.(2020·龙东地区)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黄河大合唱》 B.《英雄交响曲》
C.《义勇军进行曲》 D.《毕业歌》
5.(2020·漳州模拟)图5到图6的变化,当属于( )
图5结辫子图6剪辫子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改变
C.文化教育的进步 D.文学艺术的成就
6.(2019·广东模拟)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
A.教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7.(2020八上·来宾期末)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鲁迅——《骆驼祥子》 B.茅盾——《雷雨》
C.徐悲鸿——《愚公移山》 D.聂耳——《黄河大合唱》
8.(2020八上·深圳期末)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电影。这部电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 )
A.有声电影 B.无声电影 C.彩色电影 D.数字电影
9.(2020八上·高明期末)同学们经常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京师同文馆
10.(2019八上·攀枝花期末)1914-1919年间,我国面粉业等轻工业增长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分裂
B.中国民族资本实力雄厚
C.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1.(2019八上·攀枝花期末)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
C.书店里陈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12.(2020·广东模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反映了( )
A.崇洋媚外的趋向 B.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C.政府的思想控制 D.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13.(2020·德庆模拟)婚礼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有这种场景:“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 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槟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14.(2020·滨州模拟)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15.(2020·惠民模拟)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
A.官僚资本的摧残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 D.落后的生产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八下·高新期末)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时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二: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切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与当时我国的什么战略有关?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7.(2019七上·佳木斯期末)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8.(2019八上·潮安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
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中交通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关键信息“剪辫子”“禁缠足”“改称呼”“握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民国时期最早可能出现题干图片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生活变迁和社会习俗变化。重点掌握社会生活变迁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被人称为“状元实业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邓世昌,不符合史实;
C.荣宗敬,不符合史实;
D.卢作孚,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他的作品《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矛盾的作品,排除;
B项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
D项是老舍的作品,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习俗的改变是图5到图6的变化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教材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女子禁止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礼。而备选项B项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裹脚的社会陋习和封建礼仪,这与民国时代积极倡导女性禁止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不符
ABC三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D项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注意掌握民国时期新的社会风尚。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 鲁迅——《骆驼祥子》 ,不符合史实;
B. 茅盾——《雷雨》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聂耳——《黄河大合唱》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牢记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 有声电影 ,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 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无声电影,当时还没有出现有声电影,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彩色电影 ,不符合史实;
D. 数字电影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记得更清晰更牢固。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它主要编辑出版各种字典等工具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申报》报社 ,不符合题意;
C. 《民报》报社 ,不符合题意;
D. 京师同文馆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基础知识,要牢记。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所以1919年春,不可能看到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在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都可能看到的;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其中,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的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通过题意能够知道社会习俗的变化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大众传媒的普及 ,不符合题意;
B. 男女实现了平等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已经采用了西方的礼仪,这和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有很大关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封建思想的根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不符合题意;
C.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 ”,这说明外国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影响到中国民众的生活,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理解。解答时,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A. 官僚资本的摧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封建主义的阻挠 ,不符合题意;
D. 落后的生产技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外来的侵略,一定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16.【答案】(1)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特点:速度快(或发展速度领先世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五”计划。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张謇兴办实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时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是实业救国或者是经济民族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表一显示的是我国这一时期工业生产速度快或者是发展速度领先世界;表二显示的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我国当时实施的一五计划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1992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1992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依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故答案为:(1) 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特点:速度快(或发展速度领先世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五”计划。
(3) 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来回答,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即两个表格,从表格数据来看发展的特点;第二问是考查发展变化的原因,这需要学生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即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看这一年经济领域的大变化来回答;
(4)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把上述材料综合在一起,看看它们各从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综合在一起回答即可。
17.【答案】(1)信息: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
影响: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因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从材料二内容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等;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图2中的译著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故答案为:(1)信息: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消失,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所增加;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加;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政治大事;社会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各国轶事。影响:开阔了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4)因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鸦片战争前是人力、畜力、自然力;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
(2)①转变:由排斥到逐渐接纳。②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观念的变化。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以交通工具的动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变化。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可知,鸦片战争前交通工具是轿子、马车和帆船,其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或风力;鸦片战争后交通工具是轮船、火车,其使用的动力是蒸汽机。
(2)本题以火车的引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及这种转变的原因。据材料二“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可知,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不接纳反对到接受并修建铁路。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思想的传入等。
(3)本题以交通工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上述材料可知,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前是人力、畜力、自然力;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
(2)①转变:由排斥到逐渐接纳。②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观念的变化。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