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运动的快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运动的快慢》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4-27 20: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看几种物体运动的录像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
模块一:速度
【环节一】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录像引路:看伦敦奥运会上男子400米自由泳的录像。
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自学指导一”。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一种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环节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建构速度概念
提出问题:在实际的问题中,往往是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那我们又如何去比较他们的 快慢呢?
合作探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交流展示:
进一步探究: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交流展示:
教师总结:因为第一种方法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速度就越大;而第二种方法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反而越小。所以虽然第二种方法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因此物理学中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路程与时间之比就叫做速度。得到的数值越大,速度就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二”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展示:
1) 小组讨论:复合单位m/s的由来。老师提示:m是哪个物理量的单位?s是哪个物理量的单位?这两个量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2) 由速度表引出常用单位km/h,
3) 推导单位换算关系,利用换算关系进行换算,总结换算的方法。
【环节三】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建构速度计算的格式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试一试”
自主学习:将自己解题的书写格式与课本第28页例题的书写格式,做一下对比。分析物理计算题与数学应用题的解法有何不同?。
小组交流并总结:做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及注意事项。
全班交流展示:
大屏幕总结
教师依照解题要求板书“试一试”解题过程。
知识巩固:完成导学案上的“跟踪练习”
交流展示:学生评价。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指导三”
学生交流:
总结:像甲图这样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不变,是个定值。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学生尝试举例子:
总结: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有一些运动我们可以近似的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例如:在平直轨道上正常行驶的列车,平直公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空中正常飞行的飞机等。生活中的大部分物体运动是速度都会改变,这样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学生举例:生活中变速运动。
总结:变速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学生判断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做的是哪种运动?说明理由。
例题,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后,独立完成。
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变迁。学生交流感想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达标检测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达标检测。
课后作业
设计一份实践报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