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记叙文阅读技巧
1、首段的作用
答:结构上: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 ③照应标题④首尾呼应;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引出要叙述的内容,
备注:若首段的文字是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①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
②揭示社会现实。
2、中间段的作用
答:结构上: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内容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结尾段的作用
答: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标题、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③首尾呼应。
内容上:①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②点明中心,升华(或深化)主题
③含蓄留白,给人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
4、文章题目的含义
答: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文章本身的字面义
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挖掘深层次内容(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等)
5、文章题目的作用
答:①全文的线索②设置悬念(表达新奇、巧用修辞、富有文采,有诗情画意,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④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⑤概括主要事件内容⑥点明中心,点明文章暗含的思想感情⑦题目语带双关,引人思考⑧与开头、结尾相照应⑨奠定一种感情基调等。
备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文章线索的作用
答: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⑤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主题。
7、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①借次要人物之口,交代了…………背景,暗示…………的内容,为…………做铺垫②往往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刻画人物心理或直接抒情,让读者感觉真实可靠③充当线索人物,补充交代了…………的内容,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制造波澜等④从侧面烘托或衬托了主要人物的…………的思想品质⑤次要人物…………的行为,表现了…………的思想品质,丰富(深化、点明)了主题
8、人称的作用
答:第一人称的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叙述自己的思想情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用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的作用:①直接客观的展现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
9、倒叙的作用
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引出下文…………事件或人物,避免平铺直叙③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
10、插叙的作用
答: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有叙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11、词句的赏析
考查形式:①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
②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③赏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具体赏析如下:
一、从描写角度
①人物描写: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②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季节方面的…………特征,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人物出场或为…………情节铺垫)
③细节描写:①人物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②环境细节描写:运用工笔刻画了…………的环境,渲染了…………的气氛,使读者身临其境,暗示情节的发展,前后呼应,烘托人物…………的内心。
④正面(直接)描写: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的…………情感。
⑤侧面(间接)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衬托…………的特点)。
二、从修辞角度
格式:“修辞作用+内容”
①比喻:运用…………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拟人:运用…………的修辞方法,将…………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对偶: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
④排比:运用…………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
⑤夸张:运用…………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⑥反问:运用…………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写出了(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
⑦设问:运用…………的修辞方法,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
⑧反复:运用…………的修辞方法,反复咏叹,表达…………的强烈感情,使句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
⑨讽刺:运用了讽刺的方法,用比喻或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三、从炼字、炼词角度
找出表现力的典型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数量词、颜色词、拟声词、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将其摘录出来,再结合语境分析该词的使用特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版:xx一词,生动传神(准确)地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1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考查形式:①题干直接给出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给出具体的提示性句子,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去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②问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对比:…………与…………形成对比(强烈的反差),突出人物…………性格、思想感情或事物…………的特点。
②做铺垫: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埋伏笔:暗示…………,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使情节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⑤前后照应:…………与…………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文章想要赞扬(批判)…………,故意先批判(赞扬)…………,使文章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⑦以小见大:通过记述一件小事(刻画一个小人物、展现一个小情景)展现一个…………宏大主题(人物的…………大精神),使主题更加深刻,发人深省。
⑧象征:把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⑨联想/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性格鲜明突出(情节生动感人),增强艺术感染力。
⑩托物言志:含蓄寄托了作者主张、哲理,给人留下思考想象空间。
借景抒情:通过…………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