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单选题
1.(2020·重庆)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蒸发 B.矿石粉碎
C.路面结冰 D.钢铁锈蚀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海水蒸发,是水和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矿石粉碎,是矿石的形状变化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路面结冰,水变成固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钢铁锈蚀,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2020·重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 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2020·南充)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液氮用作制冷剂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C.风力发电 D.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液氮用作制冷剂,利用液氮汽化吸热,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用分了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各物质沸点不同,分离氮气氧气氩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风力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利用乙醇燃烧放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4.(2020·聊城)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A不符合题意;
B、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不同物质中所贮存的能量是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绿色化学”提出,使化学工艺的生产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一些化学技术还可以致力于环境的改善,恢复被污染、破坏的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实验在化学中重要性分析
B、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分析
D、根据化学发展的意义分析
5.(2020·滨州)下列变化中,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冰雪融化
C.煤炭燃烧 D.葡萄酿酒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水由固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仅包含了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酒精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6.(2020·齐齐哈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B.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在金属冶炼中焦炭作为还原剂,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B、盐酸除锈是盐酸与氧化铁反应,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C、碳酸氢钠与胃酸发生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7.(2020·哈尔滨)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白磷放入冷水中
C.电解水实验
D.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钉生锈是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白磷的着火点是40℃,在冷水中且不与空气接触,不发生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汞在曲颈甑中连续加热,生成氧化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填空题
8.(2019九上·无为期中)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解于水,能与氢气、铁、水、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列举其中的3条物理性质:① ,② ,③ 。
【答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可列举3条氯气的物理性质有: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9.(2019九上·沈北月考)我们曾做过①木炭 ②硫粉 ③铁丝 ④蜡烛等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实验。其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用序号填写,下同) ;生成两种物质的是 ;生成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上述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发生的根本依据是 。
【答案】③;④;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③;④;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根据木炭、硫粉、铁丝和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10.(2019八上·右玉月考)认真观察如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架火烧饭 ②蜡烛融化、燃烧 ③灯泡发光
(1)图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一定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图①中A处,生米煮成熟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理由是有新物质生成。(2)图②中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说明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11.(2020·衡阳)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下列物质
A、氢气
B、干冰
C、固体氢氧化钠
D、碳酸氢钠,
请用合适物质的字母代号填空:
(1)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 。
(2)可用作燃料的是 。
(3)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 。
(4)可用作食品发酵粉的是 。
【答案】(1)C
(2)A
(3)B
(4)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固体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氧气,
故答案为:C;(2)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故答案为:A;(3)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B;(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二氧化碳气体,且碳酸氢钠、碳酸钠都能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发酵的食品松软可口,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气、二氧化碳、氢纳化钠、碳酸氢钠的用途分析,要解答该题目首先要明确对应物质的性质,利用性质判断用途。
1 / 1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单选题
1.(2020·重庆)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蒸发 B.矿石粉碎
C.路面结冰 D.钢铁锈蚀
2.(2020·重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3.(2020·南充)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液氮用作制冷剂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C.风力发电 D.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
4.(2020·聊城)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5.(2020·滨州)下列变化中,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冰雪融化
C.煤炭燃烧 D.葡萄酿酒
6.(2020·齐齐哈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B.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7.(2020·哈尔滨)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白磷放入冷水中
C.电解水实验
D.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二、填空题
8.(2019九上·无为期中)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解于水,能与氢气、铁、水、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列举其中的3条物理性质:① ,② ,③ 。
9.(2019九上·沈北月考)我们曾做过①木炭 ②硫粉 ③铁丝 ④蜡烛等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实验。其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用序号填写,下同) ;生成两种物质的是 ;生成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上述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发生的根本依据是 。
10.(2019八上·右玉月考)认真观察如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架火烧饭 ②蜡烛融化、燃烧 ③灯泡发光
(1)图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11.(2020·衡阳)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下列物质
A、氢气
B、干冰
C、固体氢氧化钠
D、碳酸氢钠,
请用合适物质的字母代号填空:
(1)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 。
(2)可用作燃料的是 。
(3)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 。
(4)可用作食品发酵粉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海水蒸发,是水和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矿石粉碎,是矿石的形状变化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路面结冰,水变成固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钢铁锈蚀,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 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液氮用作制冷剂,利用液氮汽化吸热,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用分了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各物质沸点不同,分离氮气氧气氩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风力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利用乙醇燃烧放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A不符合题意;
B、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不同物质中所贮存的能量是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绿色化学”提出,使化学工艺的生产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一些化学技术还可以致力于环境的改善,恢复被污染、破坏的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实验在化学中重要性分析
B、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分析
D、根据化学发展的意义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水由固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仅包含了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酒精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包含了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在金属冶炼中焦炭作为还原剂,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B、盐酸除锈是盐酸与氧化铁反应,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C、碳酸氢钠与胃酸发生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与题意不符。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7.【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钉生锈是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白磷的着火点是40℃,在冷水中且不与空气接触,不发生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汞在曲颈甑中连续加热,生成氧化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8.【答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可列举3条氯气的物理性质有: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9.【答案】③;④;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③;④;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根据木炭、硫粉、铁丝和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10.【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一定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图①中A处,生米煮成熟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理由是有新物质生成。(2)图②中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说明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11.【答案】(1)C
(2)A
(3)B
(4)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固体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氧气,
故答案为:C;(2)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故答案为:A;(3)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B;(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二氧化碳气体,且碳酸氢钠、碳酸钠都能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发酵的食品松软可口,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气、二氧化碳、氢纳化钠、碳酸氢钠的用途分析,要解答该题目首先要明确对应物质的性质,利用性质判断用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