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20: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肇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 学 目 标
4.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课堂导入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几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家作品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写作背景
1.重点字音
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儒( )家
论( )语 测量( )
埋没( ) 瞭望( )
zhào
cuò
pánɡ
huánɡ

lún
liáng

liào
基础梳理
2.词语释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基础梳理
1.整理文章脉络。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整体感知
2.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整体感知
3.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整体感知
4.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整体感知
5. “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整体感知
分析 探讨
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合作探究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合作探究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合作探究
6.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合作探究
7.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合作探究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本课小结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拓展延伸
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拓展延伸
引 论
(提出问题)
本 论
(分析问题)
结 论
(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