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史八下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历史八下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6 13:27:34

文档简介

历史八下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百色)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人民公社的成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内容、主要成就。
2.(2020·凉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参考苏联的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时间、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2020·遵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解答。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2020九上·江门开学考)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的有(  )
A.新中国第一辆汽车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藏铁路 D.鞍山钢铁公司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ABD三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C项青藏铁路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识记一五计划的成就。
5.(2020九上·江门开学考)“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上条文引自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CD三项和题干条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题干条文的出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6.(2020八下·河津期末)观察如图,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B.“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都有重要成就
C.重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在东北
D.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 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都有重要成就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重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在东北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现依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
7.(2020·东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可知,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8.(2020九上·南京开学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这部“文献”(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1954年9月”“(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伟大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9.(2020九上·大洼开学考)下图为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表。这表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不符合题意;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意义;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2020·山西模拟)某校初三同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图片,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少数民族经济大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团结;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不符合题意;
B. 少数民族经济大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我国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还有我国的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些图片共同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最简单有效地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图片内容全部包括在内。
11.(2020八下·兰州期末)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这张表说明了(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B.中国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转变
C.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印度,大大低于美国
D.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实现了现代化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钢和电产量远低于美国,而且还不如印度,这说明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并且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A项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12.(2020八下·滨海期末)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D.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从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时间、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3.(2020·广东模拟)“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合材料分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获得成功是得益于(  )
①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举国上下的支持
③苏联的援助 ④一汽工人的辛勤努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 ”,可以看出,有举国上下的支持;依据题干信息“ 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 ”,可以看出,有苏联的援助 ;依据题干信息“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可以看出,有一汽工人的辛勤努力,但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在题干中没有出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这类题目,就要紧扣材料,拿题脂在材料中去找,看看材料有没有,只要细心找,难度不大。
14.(2020·石景山模拟)以下宣传画中可以反映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情况的是(  )
①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尝试 ③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④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运转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
B项①③可以反映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情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15.(2020八下·邯郸期中)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材料说明(  )
A.人民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支持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D.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新中国实行基层选举,选出了人民的人大代表,这说明人民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支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不符合题意;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注意这样的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八下·保山期中)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2)请例举这一时期取得的任意两项成就?
【答案】(1)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
(2)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新藏、青藏公路修到西藏(任意两个即可)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成就斐然。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1)、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2)、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新藏、青藏公路修到西藏(任意两个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内容涉及了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这部宪法是何时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谁?
【答案】(1)这部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明。
(2)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材料中的宪法是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本题考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本题考查我国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故答案为:(1)这部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2)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18.(2020八下·江津月考)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兴建了156个核心项目,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起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概述了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所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及形成的工业基地的名称。
【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严重落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增长最快的是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我国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有关;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 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工业基地有 东北工业基地;
故答案为:(1) 经济状况: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3) 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来回答,注意一定是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0八下·临汾月考)《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摘编自1959年《人民日报》
材料三: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这一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哪一方面的突出成就?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哪个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举例说明。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3)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三,说说你的看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答案】(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隐患: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1953年 ”“工业化”“ 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这些钢、发电、煤炭、原油等都是工业方面的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重工业之外,我国还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一五计划的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依据材料二信息,重工业发展迅猛,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这就是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不符合史实。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故答案为:(1)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 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隐患: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 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注意查看。
(2)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注意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本题考查对一五计划的评价。解答时,注意对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理解,再依据材料三理解。
(4)本题考查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一五计划成就原因的理解来回答,注意尽可能从多方面分析原因,回答全面。
1 / 1历史八下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百色)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人民公社的成立
2.(2020·凉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3.(2020·遵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政治协商制度
4.(2020九上·江门开学考)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的有(  )
A.新中国第一辆汽车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藏铁路 D.鞍山钢铁公司
5.(2020九上·江门开学考)“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上条文引自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2020八下·河津期末)观察如图,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B.“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都有重要成就
C.重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在东北
D.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2020·东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8.(2020九上·南京开学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这部“文献”(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9.(2020九上·大洼开学考)下图为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表。这表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10.(2020·山西模拟)某校初三同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图片,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少数民族经济大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2020八下·兰州期末)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这张表说明了(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B.中国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转变
C.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印度,大大低于美国
D.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实现了现代化
12.(2020八下·滨海期末)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D.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13.(2020·广东模拟)“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合材料分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获得成功是得益于(  )
①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举国上下的支持
③苏联的援助 ④一汽工人的辛勤努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2020·石景山模拟)以下宣传画中可以反映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情况的是(  )
①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尝试 ③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④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运转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5.(2020八下·邯郸期中)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材料说明(  )
A.人民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支持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D.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八下·保山期中)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2)请例举这一时期取得的任意两项成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这部宪法是何时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谁?
18.(2020八下·江津月考)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兴建了156个核心项目,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起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概述了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所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及形成的工业基地的名称。
19.(2020八下·临汾月考)《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摘编自1959年《人民日报》
材料三: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这一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哪一方面的突出成就?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哪个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举例说明。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3)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三,说说你的看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内容、主要成就。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参考苏联的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时间、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解答。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ABD三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C项青藏铁路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识记一五计划的成就。
5.【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CD三项和题干条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题干条文的出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 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都有重要成就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重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在东北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现依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
7.【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可知,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1954年9月”“(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伟大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不符合题意;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意义;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D
【知识点】民族团结;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不符合题意;
B. 少数民族经济大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我国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还有我国的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些图片共同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最简单有效地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图片内容全部包括在内。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钢和电产量远低于美国,而且还不如印度,这说明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并且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A项中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12.【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从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时间、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 ”,可以看出,有举国上下的支持;依据题干信息“ 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 ”,可以看出,有苏联的援助 ;依据题干信息“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可以看出,有一汽工人的辛勤努力,但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在题干中没有出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这类题目,就要紧扣材料,拿题脂在材料中去找,看看材料有没有,只要细心找,难度不大。
14.【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
B项①③可以反映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情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15.【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新中国实行基层选举,选出了人民的人大代表,这说明人民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支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不符合题意;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注意这样的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1)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
(2)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新藏、青藏公路修到西藏(任意两个即可)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成就斐然。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1)、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2)、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新藏、青藏公路修到西藏(任意两个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内容涉及了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务、特点、建设成就、意义等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7.【答案】(1)这部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明。
(2)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材料中的宪法是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本题考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本题考查我国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故答案为:(1)这部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2)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18.【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严重落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增长最快的是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我国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有关;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 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工业基地有 东北工业基地;
故答案为:(1) 经济状况: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3) 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来回答,注意一定是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隐患: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1953年 ”“工业化”“ 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这些钢、发电、煤炭、原油等都是工业方面的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重工业之外,我国还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一五计划的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依据材料二信息,重工业发展迅猛,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这就是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不符合史实。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故答案为:(1)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 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隐患: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 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注意查看。
(2)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注意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本题考查对一五计划的评价。解答时,注意对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理解,再依据材料三理解。
(4)本题考查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一五计划成就原因的理解来回答,注意尽可能从多方面分析原因,回答全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