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下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甘孜期末)下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其作用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纺线织布
2.(2020八上·黄石开学考)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最能反映出唐代( )
A.繁荣的经济 B.清明的政治
C.民族关系的交融 D.开放的社会风气
3.(2020八上·南宫开学考)“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唐朝的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
4.(2020·深圳模拟)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
A.半两钱 B.殷墟甲骨
C.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D.鸡冠壶
5.(2020七下·郓城期末)“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位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武则天 D.忽必烈
6.(2020七下·集贤期末)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①曲辕犁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提花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2020七下·玉州期末)下图画作描绘了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欣然应允的故事。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
A.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
B.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C.加强了唐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D.消除了唐政府和边疆地区的矛盾
8.(2020七下·灌阳期末)“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
A.比较开放 B.充满活力 C.兼容并蓄 D.积极向上
9.(2020七下·张掖期末)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列选项与“盛唐社会气象”不相符的是( )
A.发明并推广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B.商业繁荣,出现纸币交子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可以骑马、打球、拔河
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是唐诗创作的黄金时期
10.(2020七下·郑州期末)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筒车的出现最能反映当时( )
A.生产力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垦田的面积扩大 D.商业的繁荣
11.(2020七下·张家港期中)汉藏两族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贞观年间,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册封达赖、班禅
C.金城公主入吐蕃 D.设置驻藏大臣
12.(2020七下·遵化期中)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
B.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C.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
13.(2020·瑶海模拟)诗歌也是历史重要的载体。下列诗歌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中禾黍”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4.(2020七下·泰兴期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盛唐气象表现为( )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交往与交融
③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2020七下·长丰月考)下列我国古代名画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16.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17.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18.唐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有关唐朝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B.唐朝时期的陶瓷水平很高,邢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C.唐朝时期,都城洛阳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D.唐朝时期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
19.(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20.(2020·孝感)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0七下·闽侯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藉田之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 贞观之治》解说词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唐太宗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上升,史称“开元盛世”。首都长安城人口达一百余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材料四:长安城的西市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占地1600多亩,有220多个行业、4万多家固定商铺,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当年的长安人就已经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尚生活。
——2018年“长安与世界的对话”部分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唐都长安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前期社会的特征。
22.(2018七下·惠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由此对于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藏独”分子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3.(2019七下·东莞期末)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24.(2019七下·东港月考)
(1)图一中的工具名称叫什么?
(2)图二中的工具名称叫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图一、图二的农具都是哪个朝代的农民制造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交通运输,不符合史实;
B.纸张印刷,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其作用是把低处的水抽取到高处灌溉,这属于农业生产用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纺线织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其用途,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类知识,课本没有直接说明,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其用途。
2.【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也参与很多男性喜爱的活动,并且女子还流行穿着波斯胡服。在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民众的精神风貌刚健外向活泼。
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开放的社会风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3.【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专制与跋扈 ,不符合史实;
B. 颓废与反抗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盛世唐朝的突出特征是经济繁荣,当时民族政策开明和对外开放,这种开放的态度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交往,吸取其它文明成果,对外传播唐朝文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任性与狂妄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回答,这样的难度较大;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A项半两钱是秦代货币,不符合题意;
B项殷墟甲骨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C项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唐朝长安城里的妇女以穿戴胡服胡帽为时尚。图中的骑马妇女戴的是帷帽,这是一种来自西域的骑马装饰。帷帽的上部为笠状帽子,帽檐四周有垂及颈部的布帛,用以遮挡风沙,符合题意;
D项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知道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位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唐太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长。
A项唐太宗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中的“天可汗”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唐太宗与天可汗的相关知识。重点识记天可汗就是唐太宗。
6.【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①符合题意;
唐朝农民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③符合题意;
翻车为明嘉靖年间进士段续所造,是明朝创制的,②不符合题意;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东汉时出现的,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排列组合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禄东攒到长安请求和亲后,唐太宗使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故答案选A;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是在元朝,排除B;
材料是加强了汉藏之间的交往,不是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
“消除了……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胡风”“胡食”“胡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所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这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所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这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利用关键词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常见的方法之一。
9.【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因此:
B符合题意;ACD表述正确,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的繁荣景象。难度不大,掌握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不停运转,可以把低处的水运往高处,实现灌溉需要,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创新,生产力进步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垦田的面积扩大,不符合题意;
D.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 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册封达赖、班禅 ,不符合题意;
C. 金城公主入吐蕃 ,不符合题意;
D. 设置驻藏大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花色品种多样,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B项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说明丝绸特别的薄,能够说明纺织技术的高超;
C项丝织品数量多,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D项丝织品颜色丰富,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难度不大,结合题意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唐与吐蕃和亲后的现象。“贵主”是唐朝对当时吐蕃首领的称呼。 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描写了藏族学习唐朝的农耕文化,体现了民族融合更进一步;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体现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鲜卑族生活的生动写照,描绘的是北方大草原的景象, 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交融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4.【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那时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形成了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谐开明,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对外交往频繁,中外文化传播交流丰富,唐朝的都城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些都表明唐朝的繁盛气象。
A项①②③④是盛唐气象的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气象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识记盛唐气象的表现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 《女史箴图》 ,不符合题意;
B. 《洛神赋图》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表现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送子天王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名画的内容的准确记忆回答,不光要知道这些名画的作者,还要知道这些名画的内容。
16.【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选项中C、D两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唐朝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发生很多。
17.【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据题干“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题干丰富的嫁妆也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题干内容中,丰富多样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其民族政策的开明。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8.【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等。故A说法正确。
B· 唐朝时期的陶瓷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故B说法错误;
C· 唐朝时期,都城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故C说法错误。
D: 唐朝时期的丝织工艺十分发达,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繁荣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识记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0.【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题干关键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说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人种植农作物;“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事例。
21.【答案】(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措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2)变化趋势:上升或连续增长;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或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3)特点:对外贸易繁荣;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繁荣
(4)特征: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关于目的,依据“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归纳得出;关于措施,“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归纳可知。
(2)本题考查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唐朝前期人口数呈现增长快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盛世局面,使得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
(3)本题考查唐都长安的特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四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长安商业繁荣,既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本题考查唐前期社会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活跃,因此这一时期唐朝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 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措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2)变化趋势:上升或连续增长;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或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3)特点:对外贸易繁荣;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繁荣。
(4)特征:繁荣与开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的社会气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22.【答案】(1)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藏族。
(3)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藏独”必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汉族;少数民族;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紧密性,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对于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藏独”分子,我最想说的是:藏族必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采取了和亲政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汉藏的密切交往。
23.【答案】(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 ”,可以看出, 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 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 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 ”“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可以看出, 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 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可以看出, 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1) 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 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 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 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的这几问,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回答时,就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来,需要概括的,把关键语句找出来,去掉不必要的字句,或者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重新组合即可;第二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是考查基础知识,回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可。
24.【答案】(1)曲辕犁
(2)筒车、灌溉
(3)唐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种耕种工具,它的辕弯曲,被称为曲辕犁,它设计精妙,轻便灵巧,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2)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种灌溉工具,名叫筒车,依靠水力推动筒车不停运转,把抵触的水运往高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农具曲辕犁、筒车都是唐朝时期的农民制造的,它们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故答案为:(1)曲辕犁
(2)筒车、灌溉
(3)唐朝
【点评】本题的这三问,需要依据材料图片,看懂图片之后回答。解答时,把图片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历史七下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甘孜期末)下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其作用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纺线织布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交通运输,不符合史实;
B.纸张印刷,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其作用是把低处的水抽取到高处灌溉,这属于农业生产用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纺线织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其用途,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类知识,课本没有直接说明,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其用途。
2.(2020八上·黄石开学考)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最能反映出唐代( )
A.繁荣的经济 B.清明的政治
C.民族关系的交融 D.开放的社会风气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也参与很多男性喜爱的活动,并且女子还流行穿着波斯胡服。在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民众的精神风貌刚健外向活泼。
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开放的社会风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3.(2020八上·南宫开学考)“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唐朝的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专制与跋扈 ,不符合史实;
B. 颓废与反抗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盛世唐朝的突出特征是经济繁荣,当时民族政策开明和对外开放,这种开放的态度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交往,吸取其它文明成果,对外传播唐朝文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任性与狂妄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回答,这样的难度较大;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2020·深圳模拟)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
A.半两钱 B.殷墟甲骨
C.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D.鸡冠壶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A项半两钱是秦代货币,不符合题意;
B项殷墟甲骨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C项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唐朝长安城里的妇女以穿戴胡服胡帽为时尚。图中的骑马妇女戴的是帷帽,这是一种来自西域的骑马装饰。帷帽的上部为笠状帽子,帽檐四周有垂及颈部的布帛,用以遮挡风沙,符合题意;
D项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知道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5.(2020七下·郓城期末)“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位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武则天 D.忽必烈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位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唐太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长。
A项唐太宗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中的“天可汗”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唐太宗与天可汗的相关知识。重点识记天可汗就是唐太宗。
6.(2020七下·集贤期末)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①曲辕犁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提花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①符合题意;
唐朝农民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③符合题意;
翻车为明嘉靖年间进士段续所造,是明朝创制的,②不符合题意;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东汉时出现的,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排列组合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7.(2020七下·玉州期末)下图画作描绘了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欣然应允的故事。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
A.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
B.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C.加强了唐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D.消除了唐政府和边疆地区的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禄东攒到长安请求和亲后,唐太宗使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故答案选A;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是在元朝,排除B;
材料是加强了汉藏之间的交往,不是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
“消除了……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8.(2020七下·灌阳期末)“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
A.比较开放 B.充满活力 C.兼容并蓄 D.积极向上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胡风”“胡食”“胡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所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这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所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这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利用关键词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常见的方法之一。
9.(2020七下·张掖期末)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列选项与“盛唐社会气象”不相符的是( )
A.发明并推广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B.商业繁荣,出现纸币交子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可以骑马、打球、拔河
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是唐诗创作的黄金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因此:
B符合题意;ACD表述正确,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的繁荣景象。难度不大,掌握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10.(2020七下·郑州期末)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筒车的出现最能反映当时( )
A.生产力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垦田的面积扩大 D.商业的繁荣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不停运转,可以把低处的水运往高处,实现灌溉需要,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创新,生产力进步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垦田的面积扩大,不符合题意;
D.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0七下·张家港期中)汉藏两族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贞观年间,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册封达赖、班禅
C.金城公主入吐蕃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 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册封达赖、班禅 ,不符合题意;
C. 金城公主入吐蕃 ,不符合题意;
D. 设置驻藏大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2020七下·遵化期中)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
B.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C.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花色品种多样,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B项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说明丝绸特别的薄,能够说明纺织技术的高超;
C项丝织品数量多,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D项丝织品颜色丰富,不能够说明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难度不大,结合题意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3.(2020·瑶海模拟)诗歌也是历史重要的载体。下列诗歌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中禾黍”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唐与吐蕃和亲后的现象。“贵主”是唐朝对当时吐蕃首领的称呼。 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描写了藏族学习唐朝的农耕文化,体现了民族融合更进一步;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体现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鲜卑族生活的生动写照,描绘的是北方大草原的景象, 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交融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4.(2020七下·泰兴期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盛唐气象表现为( )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交往与交融
③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那时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形成了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谐开明,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对外交往频繁,中外文化传播交流丰富,唐朝的都城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些都表明唐朝的繁盛气象。
A项①②③④是盛唐气象的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气象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识记盛唐气象的表现是解题的关键。
15.(2020七下·长丰月考)下列我国古代名画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 《女史箴图》 ,不符合题意;
B. 《洛神赋图》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表现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送子天王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名画的内容的准确记忆回答,不光要知道这些名画的作者,还要知道这些名画的内容。
16.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选项中C、D两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唐朝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发生很多。
17.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据题干“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题干丰富的嫁妆也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题干内容中,丰富多样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其民族政策的开明。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8.唐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有关唐朝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B.唐朝时期的陶瓷水平很高,邢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C.唐朝时期,都城洛阳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D.唐朝时期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等。故A说法正确。
B· 唐朝时期的陶瓷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故B说法错误;
C· 唐朝时期,都城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故C说法错误。
D: 唐朝时期的丝织工艺十分发达,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繁荣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识记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0.(2020·孝感)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题干关键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说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人种植农作物;“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事例。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0七下·闽侯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藉田之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 贞观之治》解说词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唐太宗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上升,史称“开元盛世”。首都长安城人口达一百余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材料四:长安城的西市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占地1600多亩,有220多个行业、4万多家固定商铺,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当年的长安人就已经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尚生活。
——2018年“长安与世界的对话”部分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唐都长安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前期社会的特征。
【答案】(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措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2)变化趋势:上升或连续增长;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或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3)特点:对外贸易繁荣;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繁荣
(4)特征: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关于目的,依据“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归纳得出;关于措施,“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归纳可知。
(2)本题考查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唐朝前期人口数呈现增长快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盛世局面,使得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
(3)本题考查唐都长安的特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四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长安商业繁荣,既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本题考查唐前期社会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活跃,因此这一时期唐朝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 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措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2)变化趋势:上升或连续增长;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或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3)特点:对外贸易繁荣;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繁荣。
(4)特征:繁荣与开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的社会气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22.(2018七下·惠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由此对于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藏独”分子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案】(1)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藏族。
(3)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藏独”必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汉族;少数民族;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紧密性,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对于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藏独”分子,我最想说的是:藏族必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采取了和亲政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汉藏的密切交往。
23.(2019七下·东莞期末)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 ”,可以看出, 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 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 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 ”“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可以看出, 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 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可以看出, 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1) 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 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 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 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的这几问,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回答时,就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来,需要概括的,把关键语句找出来,去掉不必要的字句,或者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重新组合即可;第二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是考查基础知识,回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可。
24.(2019七下·东港月考)
(1)图一中的工具名称叫什么?
(2)图二中的工具名称叫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图一、图二的农具都是哪个朝代的农民制造的?
【答案】(1)曲辕犁
(2)筒车、灌溉
(3)唐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种耕种工具,它的辕弯曲,被称为曲辕犁,它设计精妙,轻便灵巧,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2)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种灌溉工具,名叫筒车,依靠水力推动筒车不停运转,把抵触的水运往高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农具曲辕犁、筒车都是唐朝时期的农民制造的,它们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故答案为:(1)曲辕犁
(2)筒车、灌溉
(3)唐朝
【点评】本题的这三问,需要依据材料图片,看懂图片之后回答。解答时,把图片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