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8 11:39:28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单选题
1.(2020·济宁)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2020·和平模拟)如图,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这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将音叉的震动转换为小球的振动
C.使音叉振动频率增大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2020八上·乾县期末)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  )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真空中 D.在钢铁中
4.(2020八上·苏州期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客船 B.水 C.空气 D.地面
5.(2019八上·合肥月考)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空气不能振动,只能作介质
D.声音大时声速大
6.(2019八上·北流期中)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对大古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钟的振动停止了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7.(2019八上·平遥期中)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面关于敲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鼓槌振动产生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8.(2019八上·乌兰月考)关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
B.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C.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D.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
二、填空题
9.(2020·丹东)学校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   产生的,歌声是通过   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的。
10.(2020·禅城模拟)声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
11.(2020·江苏模拟)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使之成为真空,再拨打该手机号码,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有来电,但却听不到来电提示音,这说明   。
12.(2020八上·吉林期末)打雷和闪电在远处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是   m/s.
13.(2020八上·潘集月考)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也能传声,并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效果好,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听到远方的马蹄声。
14.(2019九上·黑龙江期中)小明在一根足够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了一下水管,小红在管子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第二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第三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的.
三、实验探究题
15.(2020·枣庄)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16.(2020八上·西安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圆底烧瓶内装入适量的水,用下端系有小铃铛的带孔橡皮塞塞住瓶口,孔内插有一截套有橡皮管的玻璃管。
(1)此时轻轻晃动烧瓶,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下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烧瓶内的空气被“赶跑”,夹住橡皮管并使烧瓶冷却,让瓶中的高温水蒸气液化成水。因此,水面和瓶口之间几乎成了   状态,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待烧瓶冷却,再次晃动烧瓶,铃声将会怎样?   
(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再晃动烧瓶,铃声又将会如何?   
(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17.(2019八上·平遥期中)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陟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利用通过放大法使微小的振动放大。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时,需要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因为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不便于观察,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将将音叉的震动转换为小球的振动,观察更明显。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音叉弹开小球反应振动。
3.【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长,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略快,所以同样的的距离,所用的时间略短,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人们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递声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空气可以传递声音,人们听到的声音多是空气传递的。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人类就不会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空气不但能作为传播的介质,本身还能振动产生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大指的是响度大,和声速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空气也还在振动,所以大钟也会“余音未止”,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7.【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鼓面上的泡沫球被弹起,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说明鼓面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泡沫球的跳动来反应。
8.【答案】C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C。
【分析】人听到声音时骨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
9.【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唱歌时,人的声带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朵里的。
10.【答案】波;种类;温度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波;种类;温度。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11.【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分析】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2.【答案】3×108;340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的2/3。
13.【答案】固体;快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马蹄声。
【分析】声速的规律是: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14.【答案】水管;水;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 ,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15.【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空气逐渐被抽出,声音逐渐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说明水也可以传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水可以传声。
16.【答案】(1)可以;真空;铃声减弱,甚至听不到
(2)可以听到铃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水面和瓶口之间存在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轻轻晃动烧瓶,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主要是“赶跑”烧瓶内的空气,夹住橡皮管并使烧瓶冷却,让瓶中的高温水蒸气液化成水,因此,水面和瓶口之间几乎成了真空,此时晃动烧瓶,小铃铛振动,但铃声减弱,甚至听不到。(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再晃动烧瓶,又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3)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空气减少,声音减小;(2)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
(2)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
(3)小;①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人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的音叉将水面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敲桌子时,桌面的振动,可以在桌面上放碎纸屑;
(3)当从真空罩中抽出空气,罩中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振动物体弹起轻小物体,反应发声体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 / 1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单选题
1.(2020·济宁)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利用通过放大法使微小的振动放大。
2.(2020·和平模拟)如图,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这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将音叉的震动转换为小球的振动
C.使音叉振动频率增大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时,需要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因为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不便于观察,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将将音叉的震动转换为小球的振动,观察更明显。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音叉弹开小球反应振动。
3.(2020八上·乾县期末)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  )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真空中 D.在钢铁中
【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长,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略快,所以同样的的距离,所用的时间略短,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
4.(2020八上·苏州期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客船 B.水 C.空气 D.地面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人们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递声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空气可以传递声音,人们听到的声音多是空气传递的。
5.(2019八上·合肥月考)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空气不能振动,只能作介质
D.声音大时声速大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人类就不会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空气不但能作为传播的介质,本身还能振动产生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大指的是响度大,和声速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6.(2019八上·北流期中)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对大古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钟的振动停止了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空气也还在振动,所以大钟也会“余音未止”,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7.(2019八上·平遥期中)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面关于敲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鼓槌振动产生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鼓面上的泡沫球被弹起,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说明鼓面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泡沫球的跳动来反应。
8.(2019八上·乌兰月考)关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
B.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C.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D.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
【答案】C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C。
【分析】人听到声音时骨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
二、填空题
9.(2020·丹东)学校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   产生的,歌声是通过   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的。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唱歌时,人的声带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朵里的。
10.(2020·禅城模拟)声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
【答案】波;种类;温度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波;种类;温度。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11.(2020·江苏模拟)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使之成为真空,再拨打该手机号码,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有来电,但却听不到来电提示音,这说明   。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分析】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2.(2020八上·吉林期末)打雷和闪电在远处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是   m/s.
【答案】3×108;340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的2/3。
13.(2020八上·潘集月考)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也能传声,并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效果好,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听到远方的马蹄声。
【答案】固体;快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马蹄声。
【分析】声速的规律是: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14.(2019九上·黑龙江期中)小明在一根足够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了一下水管,小红在管子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第二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第三次听到的声音由    传播而来的.
【答案】水管;水;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 ,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三、实验探究题
15.(2020·枣庄)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空气逐渐被抽出,声音逐渐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说明水也可以传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水可以传声。
16.(2020八上·西安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圆底烧瓶内装入适量的水,用下端系有小铃铛的带孔橡皮塞塞住瓶口,孔内插有一截套有橡皮管的玻璃管。
(1)此时轻轻晃动烧瓶,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下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烧瓶内的空气被“赶跑”,夹住橡皮管并使烧瓶冷却,让瓶中的高温水蒸气液化成水。因此,水面和瓶口之间几乎成了   状态,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待烧瓶冷却,再次晃动烧瓶,铃声将会怎样?   
(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再晃动烧瓶,铃声又将会如何?   
(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可以;真空;铃声减弱,甚至听不到
(2)可以听到铃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水面和瓶口之间存在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轻轻晃动烧瓶,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主要是“赶跑”烧瓶内的空气,夹住橡皮管并使烧瓶冷却,让瓶中的高温水蒸气液化成水,因此,水面和瓶口之间几乎成了真空,此时晃动烧瓶,小铃铛振动,但铃声减弱,甚至听不到。(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再晃动烧瓶,又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3)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空气减少,声音减小;(2)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2019八上·平遥期中)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陟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
(2)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
(3)小;①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人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的音叉将水面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敲桌子时,桌面的振动,可以在桌面上放碎纸屑;
(3)当从真空罩中抽出空气,罩中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振动物体弹起轻小物体,反应发声体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