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9:4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嬴粮而景从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A.①⑤/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④⑦/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②③ D.①⑤⑨/④⑥⑦/②③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刺:讥刺)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5.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同日而语。
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瑕不掩瑜,各有短长。
③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秀色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⑤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随波逐流,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
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改革称之为“新征程”,其艰巨繁难可见一斑。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凤毛麟角。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二、语言表达(9分)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7.文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2分)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借代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三、非文学文本阅读(9分)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少有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形迹的结论。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四、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过秦论(中)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拏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廩,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以养四海”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去收祭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3分)
(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3分)
17.《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4分)
(二)诗歌鉴赏。(9分)
去矣行①
杜甫
君不见鞲②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 颜③,岂可久在王侯间。
来试囊中餐玉④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注]①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不蒙采录。欲辞职去,作《去矣行》”。②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③厩颜:犹厚颜。④餐玉:服食玉屑。古代传说仙家以此延寿。语出《魏书,李先传》:“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性攻掘……预(李预)乃推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君不见”和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君不见”的作用不一样,前者是引出宏大场景,极富警醒意味;后者是转入议论或抒情。
B.诗人以鹰借喻有志君子,“饱”指得到朝廷重用。“飞掣”则比喻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C.诗人以“堂上燕”借指攀附权责的小人,和“鞲上鹰”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自己不甘为燕的志向。
D.诗中杜甫要辞官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是山野村夫,胸无大志:二是自己没有厚脸皮去违心做事。
19.本诗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六、写作(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礼记 中庸》,意思是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出对待文化多元性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同,但当今世界,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A项,因:动词,沿袭/介词,凭借。用法不同,意义不同。B项,乃:代词,你的/动词,表判断,是。用法不同,意义不同。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法相同,意义相同。D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用法相同,意义不同。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嬴粮而景从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A.①⑤/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④⑦/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②③ D.①⑤⑨/④⑥⑦/②③⑧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⑤⑨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云彩一样,像影子一样,在夜里。④⑥⑦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退却,使……相斗,使……朝拜。②③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变弱,使……愚昧,使……变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刺:讥刺)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微:含蓄隐晦。B项,害:嫉妒。D项,存:思念。故选C。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杭州”错,应为“扬州”。B项,“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D项,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故选C。
5.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错,本文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同日而语。
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瑕不掩瑜,各有短长。
③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秀色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⑤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随波逐流,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
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改革称之为“新征程”,其艰巨繁难可见一斑。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凤毛麟角。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应改为“相提并论”。
②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境中“各有短长”说明优缺点都有,应用“瑕瑜互见”。
③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这里指景色优美。使用正确。
④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此处并不是说开辟新局面或创造新风格,使用不当。
⑤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此处指人们避免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使用正确。
⑥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是说“笃行”的珍贵,侧重表达赞赏之情,所以应用“弥足珍贵”。选项中应不包含③⑤。
故选C。
二、语言表达(9分)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7.文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2分)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借代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案】
7.B
8.①也各具特色 ②中秋文化同样如此
9.①原文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内容上衔接更加自然;②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生动。
【分析】
7.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特色的能力。
文中“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使用了比喻。“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把文化比作最大公约数,也是比喻。“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也各具特色”也是使用比喻。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也各具特色”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推断,②处应该填入“中秋文化同样如此”之类的内容。
9.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主要从句式、内容、结构、修辞、表达效果等方面比较鉴赏。原文的“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前后呼应,结构上衔接更加自然;原文“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三、非文学文本阅读(9分)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少有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形迹的结论。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答案】
10.B
11.C
12.D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A项,“《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中“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第5段“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少有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可知《汉书》并不是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而是很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C项,“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属于强加因果,由原文第2段“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可知,“这就决定了”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
D项,“《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中“《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B。
1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C项,“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中“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曲解文意,据原文第7段“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可知,举《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是要论证班固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故选C。
1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D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中 “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故选D。
四、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过秦论(中)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拏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廩,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以养四海”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去收祭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3分)
(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3分)
17.《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4分)
【答案】
13.C
14.C
15.C
16.(1)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2)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17.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分析】
1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所以在“义”“非”后分别断句,排除AB;“而”作连词时,应与后句相连,“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是两个判断句式,排除D。故选C
1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错误,从文中的意思来看,“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即统治百姓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为仁”,实行仁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兵革:战争。罢弊:疲劳困乏。南面:面向南称帝,古代天子理政时都是向南坐。王:称王。是:这。有:通“佑”,帮助。(2)嚣嚣:愁怨,愁怨声,指代劳苦百姓。资:资助,凭借。为政:统治。“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两句都是判断句。
1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是总领句,冒号后三个分句是具体表现。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可以概括出秦二世残害百姓,滥用民力;从“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可以看出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从“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可以概括出赏罚不当,赋税繁重。再由下文的“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以概括出百姓穷困,不加救济。再联系倒数第一段“故日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可见,秦二世的过失正是他残暴无道,丧失了民心。
【参考译文】
秦使周朝灭亡,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以四海供养一己。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是安定还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皇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那些没收犯罪者妻子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娠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一直使它维持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遵循正道,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用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苦难。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下面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二)诗歌鉴赏。(9分)
去矣行①
杜甫
君不见鞲②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 颜③,岂可久在王侯间。
来试囊中餐玉④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注]①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不蒙采录。欲辞职去,作《去矣行》”。②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③厩颜:犹厚颜。④餐玉:服食玉屑。古代传说仙家以此延寿。语出《魏书,李先传》:“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性攻掘……预(李预)乃推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君不见”和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君不见”的作用不一样,前者是引出宏大场景,极富警醒意味;后者是转入议论或抒情。
B.诗人以鹰借喻有志君子,“饱”指得到朝廷重用。“飞掣”则比喻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C.诗人以“堂上燕”借指攀附权责的小人,和“鞲上鹰”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自己不甘为燕的志向。
D.诗中杜甫要辞官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是山野村夫,胸无大志:二是自己没有厚脸皮去违心做事。
19.本诗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8.D
19.①最后两句用典,看似洒脱狂傲的背后实则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伤痛。②诗人不愿做趋炎附势的小官,但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因而想辞官不做,学仙人那样到蓝田山上“餐玉”隐居修行。
【分析】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诗中杜甫要辞官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是山野村夫,胸无大志”表述错误。 通过“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可见,作者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故选D。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依据注释①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时是在“数上赋颂,不蒙采录。欲辞职去”的背景下而写的,这里难免会带有怀才不遇的感情蕴藏其中;再依据注释④,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运用《魏书,李先传》:“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性攻掘……预(李预)乃推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的典故,委婉的表达出自己想辞官不做,学仙人那样到蓝田山上“餐玉”隐居修行的思想感情,其实,在诉说自己想归隐的同时,表达的是自己看似洒脱狂傲的背后实则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伤痛。
五、情景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答案】
(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本题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振”“御“笞”“偕”。
六、写作(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礼记 中庸》,意思是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出对待文化多元性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同,但当今世界,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尊重差异
世界因差异而美丽,世界因差异而充实,世界因差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界有差异,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魅力。
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过得平淡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内心世界将会感到孤寂,如果没有差异,世界将停在原地,不会向前发展。
花儿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显得缤纷,动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才显得欢腾;我们的衣服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式,人类也并不是只有黄种人。
在这个世界中不会存在相同的人,相同的事,相同的物,相同的景象。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为手机的强大功能而欣喜;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他更关注手机对人文情怀的改变。他们没有是与非,只有视角的不同。
这世界,万物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
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太阳也并非是我们昨天看到的那一轮,它总会有变化,它总会存在着差异。今天跟昨天相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改变,今天与昨天的自己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如果没有差异,世间将会是一片死寂,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生活将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唯有存在差异,我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每个人的思维、想法、态度、做法都有差异,就因为这些差异,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才会不断前进发展,才能导致新事物、新科技的产生,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完美。世界越来越完美,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前不久,网上传着这样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做法,有这样一句人人皆知的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好像南方人非常期待下雪,因为南方很少下雪,而北方人却不想下雪,因为下雪会对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在春旱的时候,农民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老天下一点雨,因为农作物需要雨露滋润;而对于春游的人们来说,却希望天天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因为这样的天气更是游玩的好时机。
不难想象,如果千人一面,人类生活将是多么没有意思,如果万物同形,那大千世界将是多么黯淡无色。我们认识并理解差异,我们更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热爱社会,就是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详解】
(一)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由三则名言和一段话组成。第一则材料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只有在交流与互鉴中,才能丰富多彩。三则材料的联系点是,学习、文化、文明等,都必须进行合作、交流、互鉴,才能丰富多彩。三则材料由古及今,虽然时代不同,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尊重差异与共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可以谈国际关系中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谈人与人相处中,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是和谐相处(大同)的基础;还可以纵向谈中国人对待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写作时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结合身边的事例或见闻表达观点。题目提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即当今世界也有不赞同追求天下大同的人,写作时应该以这类人为对象,以说服或感染他们。
(二)立意:
(1)尊重多样的文明;(2)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包容,和谐共生;(3)尊重差异,共同发展;(4)共创人类文明成果;(5)合作创造和谐世界;(6)天下大同,每个人的责任。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