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29 22:50:18

文档简介

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生物试题答案
1.C2.C3.A4.D5.B
6.C7.A8.B9.B10.D
11.A12.C13.B14.A15.A16.C17.C18.D19.B20.C
21.A22.C23.D24.D25.C
26.A27.C28.B29.A30.D31.A32.B33.B34.B35.B
36.(10分,每空2分)
(1)12
(2)未利用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粪使中的未利用部分)(合理即可答出一点可
给分)
(3)③/(①+②+③+④)×100%
37.(12分,每空2分)
(1)以纤维素作为唯的碳源
(2)灼烧灭菌
(3)104为细南牛长提供无机盐、维持培养基pH的札对稳定(对一个给一分)
(4)自养型
(5)透明圈
38.(8分,除标注外母空1分)
(1)PG融合法、高Ca-高pH融合(各1分)
浓度和比例(各1分)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单倍体育种
(3)12
幼苗B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答题时间: 80 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26-35题每题1分,共60分)
1.黄鼬主要捕食鼠类,它们体内有臭腺,在遇到威胁时可排出臭气麻痹敌人,鼠类闻到臭气时往往选择逃离。下列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信息 B.释放臭气有利于黄鼬躲避危险
C.这种气味信息只对黄鼬有利 D.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
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 )
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 B.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
C.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 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C.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可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如图是某仅养殖了罗非鱼的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
关系(单位: X103kJ/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约为1.0332X107kJ
B.人工补充饵料是因为罗非鱼所处的营养级高
C.罗非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罗非鱼同化的能量
D.该人工鱼塘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环境条件优越的自然池塘
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C.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
D.大部分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6.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路”。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龟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引起猎物的注意;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都属于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C.蚂蚁吃“蜜露”,蚜虫的同化量传递到蚂蚁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含有机污染物)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能力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8.萝卜等根菜类蔬菜常用于制作泡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家庭制作泡菜时主要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菌种
B.泡菜坛加盖并水封,会抑制厌氧型生物的呼吸
C.泡菜腌制一般要超过10天,前期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D.泡菜坛内的白色菌膜所含菌种与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种不完全相同
9.啤酒生产需经过制麦、糖化(主要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发酵等
主要环节,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麦萌发时仅产生淀粉酶,不会产生蛋白酶
B.淀粉不能直接被酵母利用,需淀粉酶等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糖
C.糖化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与采用的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D.酿造啤酒的过程中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10.研究人员以苹果为原料,先接种酵母菌,发酵96小时再接种老陈醋的醋酷(含醋酸菌)进行发酵,酿造苹果醋。如图为发酵液中酒精含量和总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发酵24~96小时内在酸性且含酒精的发酵液中,杂菌生长受抑制
B.96小时后发酵温度应适度升高
C.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均逐渐降低
D.缺氧时,醋酸菌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
11.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医药、工业等方面的用途非常广泛。某同学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开始发酵前,先将新鲜葡萄清洗干净,之后除去枝梗
B.酵母菌与醋酸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完全相同
C.制作果酒时,图中的充气口应保持打开
D.用该装置制作果醋时,需要将发酵瓶装满发酵液
12.如图是筛选果胶酶产生菌实验中获得的变色圈(果胶经果胶酶分解后的产物能与培养基中的特定成分反应,产生变色圈,培养基本身无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筛选果胶酶产生菌的培养基贝含果胶和琼脂
B.变色圈越大的菌落产生的果胶酶的活性越高
C.实验中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D.配制好的培养基要先进行灭菌,之后调pH
13.为提高一株石油降解菌的净化能力,将菌涂布于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以致死率为90%的辐照剂量诱变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将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烧瓶中后灭菌,可降低培养基污染的概率
B.接种方式选取划线法更好,利于获得单菌落
C.需通过预实验考察辐射时间对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诱变时间
D.挑取培养基上长出的较大单菌落,纯化后进行降解效率分析
14.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也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生物或其代谢物除去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的方法属于生物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中100°C煮沸5~6分钟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所有芽孢、孢子
C.离开实验室时可以不洗手,但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
D.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过程中,可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15. 关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工程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
B.发酵罐培养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会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形成
C.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D.许多食品添加剂都能通过发酵生产,如柠檬酸可以通过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制得
16.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B.单细胞蛋白是指通过发酵获得的微生物菌体
C.相对于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结果比较小
D.为确定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应将一个未接种的平板进行培养
17. 2022年3·15晚会节目播出了土坑腌制“老坛酸菜”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某同学尝试自己制作酸菜,制作时向酸菜坛中加入了一些“ 陈酸菜水”,用质量百分比为5%的食盐水进行腌制,并在不同的腌制时间测定了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提供乳酸菌
B.酸菜“咸而酸”的原因是食盐和乳酸所致
C.制作酸菜时,乳酸会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所以不必重视材料和工具的消毒处理
D.不同的腌制时间,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
18.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能有效降低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C.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D.生态工程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19.下列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有()
①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②围湖造田
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④推广生态农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被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被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21. 2017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但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土壤中,既能减轻环境污染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机肥通过分解者的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农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C.农田秸秆焚烧释放CO2,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还需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
2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不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D.“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对于珍稀濒危物种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23.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
24.2021 年10 月12日,为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习近平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森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 公园。对此理解有误
的是()
A.设立国家公园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B.设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D.可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国家公园加以保护
25.山西省临汾市蒲县是中国的产煤大县,生态环境一度被严重破坏。近年来蒲县认真落实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城乡环境整治、矿区生态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蒲县的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B.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C.生态恢复过程会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来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26.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2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还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的能量值最多为X1的4%
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28.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能量流动过程中,化学能转为热能这一步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29.下图为酱油的制作流程,其中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日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该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米曲霉发酵过程中,添加小麦主要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
B.米曲霉分泌的酶可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C.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的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
D.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食盐可以抑制发酵过程杂菌污染
30.下图表示研究人员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细菌的简要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土壤中分离目的菌时,需要对土壤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B.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是一种多糖,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
C.图中所用的液体培养基是由固体培养基中加入水稀释后得到的
D.将三角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31.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如图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诱变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并进行筛选的过程示意图,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甲上,待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将甲中菌落转移到乙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生型菌液的培养皿中不会出现菌落
B.乙培养基与甲相比添加了精氨酸
C.紫外线照射可导致谷氨酸棒状杆菌发生
D.乙中的菌落A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
32.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了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后分离得到的即为原生质层
B.随酶解时间延长,两种原生质体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
C.可用清水稀释,然后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统计原生质体数量
D.原生质体活力可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行验证
33.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34.塞罕坝曾经是“皇家猎苑”,后来由于过度砍伐而沦为荒原。塞罕坝人研究并确定了适合该地区的樟子松、云杉、兴安落叶松等树种,并将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塞罕坝又恢复为林海。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我国西北地带的荒漠可以完全复制塞罕坝生态恢复模式
C.塞罕坝人研究确定了适合该地区的主要树种,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多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可有效降低病虫害
35.以下做法不符合整体原理的是()
A.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B.社会习惯、法律制度不会影响生态工程建设
C.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
D.一方面要号召当地居民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活动,另--方面要考虑居民的生活、经济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10分,每空2分)某林场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主要种植的树种为柳杉和杉木,为速生林;其第一营养级(一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图1中的生物构成了 条食物链,其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种。
(2)图2中,②代表 ,②部分代表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 。
(3)图2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 (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37. (12 分,每空2分)某生态研究小组为了从纤维素分解菌中获取纤维素酶,以便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酿酒工业的原料,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分离提取较纯的纤维素分解菌。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土壤取样→②选择培养→③梯度稀释→④将样品接种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⑤挑选菌落
(1)②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的培养基该如何设计 。
(2)图甲所示接种方法常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对其通常用_ 法灭菌。
(3)若选择培养后预估锥形瓶中细菌细胞数为2x107个/mL,若要在鉴别平板上涂布0.1ml稀释后的菌液,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不超过200个,则至少应将锥形瓶中的菌液稀释_ 倍。在鉴别培养基中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是:
(写两点)。
(4)图乙中出现的无透明带的菌落,其代谢类型(同化作用类型)最可能是_ 。
(5)流程图中步骤⑤的操作中,应挑选产生了 的菌落。
38.(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番茄叶片细胞制成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块茎细胞制成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如图1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a~f 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育种工作者还利用番茄进
行了如图2所示的三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过程②中,所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化学方法有 (填两种)等融合法;过程④⑤中,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___ ( 填两种)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2)图2过程I培育植物体A的过程应用的原理是_ _;培育植物体B的育种方法II称为 。
(3)番茄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共24条染色体,马铃薯是四倍体,体细胞中共48条染色体。则图1中的杂种植株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个染色体组, 图2的幼苗A、幼苗B、植物体A、植物体B、植物体C的叶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是24的有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