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19: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作者生平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村。
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小官僚家庭。
从小受正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得到诗艺的熏陶。
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人民和不息自我牺牲的精神,因此而被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公认为“诗圣”。
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艰难。
生活及创作道路四时期
学习和壮游
(712-746)
长安十年
(746-755)
战乱琉璃
(756-759)
漂泊西南
(760-770)
学习和壮游(712-746)
35岁以前
读书记壮游时期。
开元盛世,经济状况最良好的时期。
一生最快意的时期。
结交诗人洛阳、李白
雄心壮志
代表作:《望岳》
长安十年(746-755)
公元746年,到长安试求官。
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
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使他一度想退隐。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成为现实主义诗人
战乱琉璃(756-759)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陷贼与为官时期。
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八品小官)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代表作:《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漂泊西南(760-770)
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
765年, 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kuí)州,还乡不成,漂泊了两三年。
逝世那年曾挨了五天饿,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破船上,时年58岁。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⑽布衾(qīn):布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⒅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⒆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⒇庐: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文:
译文:
原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写作手法
古体诗
可分为四节
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
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 -“号”、“茅”、“郊”、“梢”、“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拟人化,例:“风怒号”。
有浓烈的感彩。
生动。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对前一节的补充
第三节,八句。用了比喻手法,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形象道出诗人当时的处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反问手法凸现无奈之情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前后七字句,中间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扩大的境界和澎湃的情感。
节奏铿锵有力,有气势。
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修辞:拟人、比喻、反问
押运
生动、形象
节奏感、气势
清晰、紧凑
歌形体
现实主义,不假修饰
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长短句错落搭配
语言精练
押韵
清晰、紧凑
歌形体
现实主义,不假修饰
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长短句错落搭配
语言精练
中心思想: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