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9 20:28:41

内容文字预览

(共12张PPT)
泊秦淮
杜 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歌女。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这里指秦淮河。
诗意:烟雾罩着河水,月光笼罩着沙岸。入夜了,我将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之处。可怜的商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了,还在对岸唱着淫靡之曲《后庭花》。
品味诗歌
1、“烟笼寒水月笼沙”
(互文)
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品味诗歌
2、“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上启下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铺垫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品味诗歌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典)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奢靡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正寝。“商女不知亡国恨”,诗人表面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实则批判了听歌的豪门贵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歌中一种常见修辞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词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使作品的思想和含义更丰富、更含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典,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应是那些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者!《玉树后庭花》,是亡国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统治阶级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尖辛的讽谕、深沉的悲慨和无尽的感叹。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